典型病例
鼻内镜下蝶窦腔内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
发表者:赵长青 12851人已读
注:1.借助于影响导航,可以直接从中鼻道定位翼管神经并切断之。2.关注本文的读者,请注意阅读文章末尾的“附”,因为许多的内容,特别是更新的内容,是以“附”的形式记载的。
关于过敏性鼻炎,公众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这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以药物(包括脱敏)治疗为主体,兼顾环境控制,和患者教育(如饮食健康,回避过敏原等)。那么,这种疾病是否也有神经因素的参与呢?即神经免疫是否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
事实上,过敏原或其它的理化刺激作用于鼻粘膜这样一个靶器官时,立即启动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前者反应的结果是抗原-抗体以及系列细胞因子参与的反应,就是我们熟知的鼻痒、喷嚏、清涕和鼻塞;后者反应的结果是把外周的刺激经由中枢加工整合后进一步作用于同一个靶器官,这样一种“一箭双雕”的作用机制,使鼻粘膜这个靶器官“雪上加霜”,反应更加强烈,症状更为明显。
基于对鼻过敏性疾病的这种新的认识,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了神经阻断对该疾病的治疗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单侧手术,双侧受益”的新理念。依照这个逻辑和设计,我们对术式也进行了改良,即把原来或者进入血管等结构比较复杂的翼腭窝手术的途径,或者在蝶窦前壁进行定位的手术途径,改进为以蝶窦前壁和底壁交界为标志,参照手术前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准确定位和精准切断。经过数年的临床实践,我们取得了点滴的经验。
手术成功了,那么病人的情况如何呢?
有时候,手术成功了,但病人却很快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所以手术成功不一定等于生命的延长或生活质量的改善。
我们的手术不仅成功了,而且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大家关心的手术后干眼的问题,就目前我们完成的病例而言,没有特别顽固性的那种。说明单侧神经阻断术后的干眼,不同于眼科原发疾病的那种干眼,即此干眼非彼干眼也。
最近一位被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折磨了多年的患者,手术后高兴地说,要知道手术后能这么神清气爽,早就申请手术了。另外一位手术后4年有余的患者在门诊见面时笑容满面地说,我手术后原来的症状没有了,也没有复发,但我还是要每隔半年来一次门诊,看到大夫我心里特别踏实。
这就是现代医学和科学为患者带来的福音。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手术做得更精准,质量更好。
打喷嚏流鼻涕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射,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如果喷嚏连连,清(鼻涕)水不断,则完全是另外一种病理状态——呼吸道高反应疾病,包括变应性和非变应性鼻炎,哮喘等。
针对上述病理状态相关的系列疾病,在改善环境、药物,手术,脱敏等综合治疗不见效的情况下,是否还有“救命的稻草”?
鼻痒、喷嚏、鼻塞、流涕——“一刀阻断”
——介绍鼻内镜下蝶窦腔内翼管神经切断术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赵长青
(本文刊登于《健康报》2012,12,25,第8版,发表时略有修改)
写在前面(2016-2-10):恰逢2016年的春节,看到有这么多的人关注此手术,笔者就此说几句。一是我们的手术是推陈出新的结果,学习借鉴了前辈和同行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二是我们的方法基本圈定在窦腔内,这样一来就减少了误入歧途的概率,减少了出血,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节前电话随访部分手术后患者的结果令人满意,小到8岁,大到70岁,手术效果从数年到数月,非常理想。相关的手术理念、方式等已经写进了刚刚发表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年第1期的新版“变应性鼻炎诊疗标准”。
维持鼻腔正常的功能,如一定的分泌功能以便保证吸入空气的及时加湿和加温,一定的鼻阻力以便保证鼻肺反射等,都有赖于正常的神经支配及其正常的功能。一旦这些神经,尤其是控制鼻腔血管收缩和鼻腔分泌的植物神经系统,出现功能异常,比如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则将直接导致鼻腔的高反应性状态,即对正常刺激出现比正常情况下敏感的多的反应性。
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早就开展了旨在降低鼻腔黏膜反应性的手术——翼管神经切断术。翼管神经,包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从中颅窝穿行蝶骨体外侧进而进入或绕行蝶窦与蝶骨体前外侧出颅,分支分布于鼻腔鼻窦眼球和相关血管腺体等。该手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展以来,历经风雨,终于迎来了她的明媚春天。
由于设备的限制,以往的手术主要依靠额镜完成,即便后来使用了显微镜,也还是由于手术区域解剖的隐蔽性和设备的局限性(显微镜只能直视),无法一展耳鼻咽喉医师的宏愿。随着内镜技术应用的深入,采用鼻内镜技术进行翼管神经切断术再次提到日程。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前外侧壁翼管神经切断术。我们在综合研究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内镜下经鼻腔蝶窦腔内翼管神经切断术,其方法是依据术前获得的蝶窦CT影像学检查结果,在内镜下非常清晰地而不是模棱两可地定位翼管神经,然后确信无疑地将翼管神经切断。该术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原先手术的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减少了合并症。由于手术的可视性,彻底性,术后病人的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立刻缓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基于我们自己初步的手术经验,选择该类手术时,一是要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能用药物控制的一般不安排手术,可以脱敏见效者不尝试此类手术。二是要具备过硬的内镜技术并且熟悉前颅底解剖,以免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如视力下降甚至失明,颈内动脉损伤等)。三是要细心阅读蝶窦CT等影像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后记:您听说过一侧鼻腔出现鼻痒、喷嚏等情况吗?如果有,其道理何在呢?为什么切断鼻腔的植物神经支配后会减轻本来由感觉神经末梢触发的鼻痒、喷嚏等反射性“动作”呢?为什么手术后短期出现的泪液分泌减少会慢慢通过代偿而得到改善但鼻腔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呢?
附1:近日陆续有手术后的病人复查,总体情况无一例外的比较理想,表现为手术前的鼻痒和喷嚏明显好转甚至消失,清涕明显减少(与发病前类似),鼻塞情况则因为手术后鼻腔痂皮堆积的原因,经过几次换药后即可解决。
一位病友自己设计了鼻痒、喷嚏、清涕和鼻塞的24小时定量定性记录表格,按照是否出现该四个症状,出现该四个症状后各自的量化的指标(25%,50%,75%和100%)进行记录,虽然稍显复杂,但一个月记录下来,一比较发现,“进步”非常明显。祝福这位有心的病友。
附2:今天是2012年12月13日。上午刚刚完成一例翼管神经切断术。由于此例翼管比较隐蔽,按照分类属于第3型,即翼管被包埋与蝶窦腔的下璧骨质中。我们采用先开放蝶窦定位翼管穿行路径,然后从鼻咽部寻找翼管出口的“内外联合”定位的方法,很容易就找到了翼管神经,随之进行了切断。
附3:昨天是星期二。下午的专家门诊接待了一位今年10月份进行翼管神经切断术的病友。还未开口,看着病友的表情就知道疗效如何了。据这位病友讲,手术后2个多月,手术前的症状完全消失,心情大为改善,以至于提出暂时是否可以不来医院复诊了。
附4:2012年12月18日为一位鼻分泌亢进的小伙子进行了翼管神经切断术。这位小伙子没有鼻痒、喷嚏等症状,只有鼻分泌亢进,即比较多的鼻腔分泌物,药物治疗无效。由于术前的CT显示翼管完全包埋于蝶骨中,故采用了内外结合的定位方法,很顺利找到了翼管神经,进行了切断术。术后病人即感觉鼻分泌明显减少。长期的疗效还需要看随访的情况。祝福这位小伙子。
附5:2013-1-8一位大约50天前接受翼管神经切断术的患者前来复查。该患者主诉手术后原来鼻痒的感觉虽然还有但是明显减轻了,原来喷嚏一打就是十几个,现在偶尔打几个,鼻涕也明显减少。鼻腔检查:黏膜水肿明显好转,分泌物少见,鼻甲水肿导致的鼻塞也明显减轻。
附6:昨天是2013-1-10,上午完成一例翼管神经切断术。方法同前。我们目前采用的这种方法可以100%找到翼管神经,所以不存在是否找到翼管神经以及手术是否成功的问题。
附7:今天是2013-1-15,周二。上午为进行一例翼管神经切断术。该例患者的翼管神经解剖属于II型,即部分包埋于蝶骨体,部分突出于蝶窦腔。术中从蝶窦腔暴露翼管神经,然后直接把大约2.5厘米长的一段神经取出送病检。手术过程持续45分钟。(一周后从病理科获得消息,送检标本确实为神经组织。)
附8:本周一上午(2013-1=21)完成一例翼管神经切断术。按照解剖学分型属于TYPE-III,手术顺利。手术后病人一侧硬腭的部分区域有麻木感,咨询口腔科医生,初步分析系因损伤上颌神经分支所致,一般在数月后逐渐恢复。
附9.今天是2013-2-20。昨天下午门诊有一位翼管神经切断术后9个月前来复查的病友,手术前因为合并哮喘和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曾数次在外院手术。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了翼管神经切断术,同时进行脱敏治疗。经过9个月的临床随访,目前该病友状态良好,没有再出现哮喘,同时鼻腔情况也比较乐观(此次手术之前鼻腔鼻窦大量息肉样组织)。该病例仍在随访中。
附10.今天(2013-2-20)分别为两位病友进行翼管神经切断术。第一例比较特殊,因为手术前压力过大,首次住院后又办理了出院。此次为第二次住院。由于严重的鼻息肉和鼻过敏而进行手术。翼管神经属于解剖学分型中的II型,即部分包埋型。由于基础条件(“三高”明显)比较差,手术中控制出血成了主要问题之一。还好,手术比较顺利。
另外一例属于鼻高反应性病,几经咨询和考虑,决定接受翼管神经切断术。该病例翼管属于解剖学分型中的II型,即部分包埋型。手术顺利,准确定位并切除该神经。
一天的手术结束了,病人安全返回病房。当我们在键盘上敲打手术记录的时候,时时回想起术中的场景,恰似美酒一杯,沁入心扉。祝福病友们。
附11.2013-4-27近期连续完成3例此类手术,病人情况各有不同,手术方法不断改进,刚刚完成的一例,手术仅用45分钟。一点点的体会是:解剖定位是一回事,,外科定位则是又一回事。看来,外科大夫的刀上功夫还是相当重要的。
附12.谈谈手术前后泪液分泌试验:一例女病友,手术前后双侧规范的泪液分泌试验均为0毫米。怎么鉴别手术的效果?咨询询问发现,该病友平素几乎没有泪水,但情绪激动,比如CRY时,会有泪水。以此为依据,手术后再次询问病友,答曰:手术侧即便CRY也没有泪水,对侧则如常。这样就鉴别出来了。一点点的经验跟大家分享。
附12-1.顽固性鼻炎的克星——翼管神经切断术
上个周末参加了在苏州举办的全国鼻科学年会,此次会议云集了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近800人。我有幸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并应邀参加有关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圆桌会议和有关翼管神经切断术的专题讲座。由于参加单位的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没有赶得上第一天的圆桌会议。在第二天的专题讲座中,我结合临床实践做了“翼管神经切断术的前世今生——老话题,新内容”。此次讲座结合视频,从既往同行的工作讲到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从基础到临床又回归到基础,即提出了比较有深度的问题:神经切断术是否可以改变机体的免疫状态。
发言结束进入提问环节后,许多在场的通道积极参与,进行了非常好的互动,我一一进行了解答。
回到单位的次日,北京301医院的王荣光教授专门询问此次会议期间该专题的反响,可见这一古老话题焕发出的活力。
顽固性鼻炎的治疗历来是临床医生面对的挑战,药物等综合治疗失败或不理想的时候,是否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包括手术?我们的回答是:只要选择好适应症,掌握好内镜技术,临床疗效是可靠的,对病人是有益的。
我们已经完成了数十例这样的手术,无一例外地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期待在长期的随访中获得更有价值的材料。
附13.今天(2013-8-6)下午门诊接待了一位去年10月进行的翼管神经切断术的青年病友,这是一位常年发作季节性加重的学生,以往的情况是每到这个时候,喷嚏涟涟,鼻涕不断。手术后经历第一个发病高峰季节,今年的情况比较好,只是偶尔打一些喷嚏,但也有连续打20个的情况,可是比较少。病友自己总结说,与往年比较,大有改观。
附14.2013-9-12最近连续完成2例此类手术。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也随之增多。比如,手术方面,开放蝶窦后,翼管暴露不佳,怎么办?前后筛开放联合径路手术。鼻腔填塞方面,手术后一改原来一律填的密不透风的做法,改用通气管,病人的舒适度一下子提高了。
下午与一位病友聊天,该病友说多年的鼻炎直接影响了其工作生活甚至心理,手术后才睡了一个难得的安稳的觉。该病友还说,为了手术查阅了许多资料,从犹豫到痛下决心,经历了漫长的寻医问药的过程。衷心祝福这位病友尽早康复。
附15.2013-12-11连续完成2例翼管神经切断术。还是强调一点,外科定位是关键,其中的一例直接依靠电钻磨出了喇叭形的翼管开口。依据我们截止目前的经验,翼管的解剖分型,属于II或III型者居多,即部分或完全包埋于蝶窦底壁者。由于此种解剖布局,手术时需要谨慎的解剖和外科定位。此与之前文献报道的结果不一致。
附16.今天是2014-5-18,周日,翻看最近的手术记录,回顾上周门诊复查的几位病人,总体感觉,该手术对顽固性鼻高反应性疾病还是比较有效的。一位手术后两年的患者复诊时介绍了自己恢复的感受,另外两位刚刚手术后不到一个月的患者朋友介绍了手术后的情况,他们提问:为什么这样的手术可以有效控制困扰他们多年的疾病,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等等。对此我都一一作答。深奥的科学道理,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啊,对吗?大家一定可以听得懂。临床效果好,道理也服人,患者没有不配合的。事实也正是这样。看着手术后从数千里之外赶来复诊的患者,作为医生的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继续努力!
附17.今天是2014-7-3.昨天完成一例翼管神经切断术,手术中遇到的问题依然是手术中神经定位困难,即由于翼管神经的解剖分型属于III型即包埋型同时又明显偏向外侧。遇到此种情况切忌手忙脚乱出问题,因为这个地方非常靠近蝶窦外侧壁,介于蝶骨大翼、上颌窦后壁的内上、腭骨垂直板和蝶骨翼突内侧板之间,解剖复杂,上颌内动脉的终末支穿行此处,常常有喷射样的出血,所以要止血彻底,视野清晰,在内镜明视下仔细对照手术前的CT片,从三维结构入手破解定位的难题直到最终准确定位。绝对不能破“窗”而入,发生脑脊液漏!
附18.今天是2014-8-1.先说说关于伴行翼管神经的翼管动脉的来源。查阅文献,发现翼管动脉来源有二:其一为颈内动脉,其二为上颌内动脉的分支——蝶腭动脉。考虑翼管动脉的意义何在?就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而言,关注该动脉的意义在于手术中正确识别和规范止血。再谈谈翼管神经定位的问题。最近阅读到一篇神经科学的文献,一位外国学者为了探讨如何按照翼管神经的解剖“按图索骥”找到靶目标,做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图文并茂,可读性非常强。在该文中,作者把翼管神经的颅内部分和颅外部分及其与比邻解剖的关系,以高清晰度图片配以图注的形式一一展示,可以说点到了“穴”位,是这方面不可多得的好文献,建议大家看看。Neurosurgery 64[ONS Suppl 2]:ons385–ons412,2009 DOI:10.1227/01.NEU.0000338945.54863.D9
附19.谈谈手术中出血的处理。2014-8-15,周五,像往常一样准备完成一例新的翼管神经切断术。这是一位青年患者,属于比较重的那种,伴有鼻中隔偏曲,双侧下鼻甲高度水肿。手术中遇到的非常棘手的问题是,从一开始便明显地渗血,但是血压控制的很好啊。考虑大内镜手术,一滴血即可影响手术,更别说是满视野的出血了。助手甚至想放弃手术,因为给术者的感觉实在太差了,在一个满视野BLOODY的环境下如何完成这么精细的手术呢?我们采取了充分暴露术野,电凝出血的血管,用盐水纱布压迫渗血区域,电动切割器处理软组织等系列的措施,最终当电钻磨出翼管神经骨管时,一个上午的努力终于得以回报,大家紧邹的眉头才逐渐放松了下来。
完成这样的手术,需要术前充分的准备工作,需要术者熟悉的解剖,娴熟的操作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要胆大心细,敢为天下先!
(附19-1.2015-8-25.该病友一年以后如约来门诊复查,临床表现同手术前比较,术侧优于非手术侧,但是总的情况都比手术前要好。)
附20.手术录像。2015-7-28,人民军医出版社按照“当代中国医学名家经典手术——耳鼻咽喉科卷”项目组的要求,派出2名技术人员,前来为“鼻内镜下经蝶窦翼管神经切断术”进行手术录像,当天完成2例,次日进行剪辑、配音等。此次手术分别从蝶筛隐窝径路及蝶筛隐窝+后筛径路完成,切除的神经经过病理检查予以确认。期待不久的将来,该手术的录像随同其它参与录制的专家的录像一同展示在各位面前。详细情况可以参考2015-8-9发表的另外一篇文章“好钢用在刀刃上——兼谈参与手术录像制作的感受”。
附21.近日(2016-1-6)门诊接待了一位3年前进行翼管神经切断术的病友,据其回忆和描述,手术前整体的情况比较糟糕,评分应该是10分,手术后一直到现在整体情况显著改善,评分为0.对侧,也就是非手术侧,整体的情况不如手术侧,但手术前后比较,术前的评分同手术侧,为10分,手术后应该是:冬季3-4分,夏季为0-1分。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呢?答案应该是这样的:适应症到位、手术到位,那么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恰好有一位目前在国外留学的病友观摩了整个门诊的过程,打消了之前的疑虑,考虑暑假时回国接受此类手术治疗。
附22.2016-1-16,周六,上午,北京,中华医学会大楼视频录制间,来自全国的专家和青年医师,齐聚一堂,共同完成变应性鼻炎新版诊疗指南的视频推广会的录制任务。我的任务是回答两个问题,即翼管神经切断术的微创原则的内涵,手术并发症及其评估。现场的主持人还即席提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设计单侧手术。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问一答间顺利进行。期待各位在2016年第一期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亲眼目睹这个版本。
附23.2016-2-16,今天继续完成一例翼管神经切断术。术前的CT显示腭鞘管与翼管并行,手术中予以证实。由于该例翼管属于解剖III型,且蝶窦发育一般,故翼管紧贴蝶窦外侧壁走行,手术有一定难度。术中于术野外侧清晰可见翼腭窝动脉的搏动。
附24.2016-3-31最近连续完成2例翼管神经切断术,其中一例伴有CRS-POLYP,就是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该例由于长期的CRS导致鼻窦形态改变,即所谓塑形性改变,术中不易准确定位蝶窦开口。我们采用四面合围的方法,即首先开放上颌窦窦口,接着开放后组筛窦,然后凭借后鼻孔和鼻中隔,准确锁定蝶窦开口。进入蝶窦后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对属于II型的翼管神经进行定位。我们不断完善手术方法,即充分暴露术野(说到容易做到难),充分止血,精准磨除暴露翼管,然后电凝切断。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顺便说个故事。不久前我在一次学术活动时介绍曾经为一位8岁的男孩进行此类手术且手术效果还相当不错。我讲课过程中注意到台下有一位专家频频点头,结束讲课后我即与该专家交流,得知该手术患儿由于同时合并哮喘曾经找这位专家就诊并且如实介绍了手术的经过和效果。呼吸科专家非常惊讶,手术能有如此好的效果。看来,事实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还有一个故事。最近陆续有病人前来咨询住院手术,仔细询问后得知,其中部分病人是从其他已经接受手术的病人口口相传中得知这一手术方法的。
附25.2016-4-15,周五。最近继续完成一批新的翼管神经切断术。术前常规检查眼科三项检查,分别是泪膜破膜试验,角膜荧光染色和泪液分泌试验,这些检查的目的是从不同层面了解术前病人自身的泪液分泌情况,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今天刚刚完成的一例神经切断术,于电钻磨除暴露神经后,术者和助手可以清晰地看到暴露的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的搏动性出血。
附26.2016-6-17,周五。关于神经-免疫的一点思考——经典文章摘要: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变应性疾病的所有表现几乎都是神经系统发生变化的结果。这样一种源于神经反应的临床症状固然与变应性疾病所发生的器官相关,通常见到的有眼痒,喷嚏,鼻塞,鼻溢夜,咳嗽,支气管痉挛,呼吸道黏液分泌亢进,吞咽困难,胃肠道功能改变,以及皮肤肿胀等。发生这些症状的原因在于变应性疾病时所释放的炎症介质,可以跟感觉神经末梢相互作用,进而影响CNS的信号处理过程,最终改变植物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神经的电生理传导。这就是所谓的变应性疾病的神经调控机制的一个方面。研究表明,尽管对这种神经调控机制知之甚少,但是在部分个体,这样的一种倍增的反应模式,使得同样的刺激可以引发比平时更为严重的反应。在不同的组织器官,这种由变应原诱发的神经调控机制所涉及的机制和神经的类型不尽相同,但是总的原则或规律性等事情已经“浮出水面”。受到刺激后活化的肥大细胞、其它炎症细胞、以及“原住居民”(局部细胞)释放的产物,可以共同刺激神经末梢,引起长久的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增加神经突触之间传递的效能,导致神经末梢基因表达的变化,最终导致神经元表观遗传的改变。基于此,设计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和措施预期将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发挥关键作用。
附27.今天是2016-11-19,周四。最近在一边手术一边整理材料。大家经常提到的问题以及常常萦绕在我心里的一个话题是,为什么神经切断术可以控制变应性鼻炎等鼻高反应性疾病,为什么?
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日常工作中发现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找到其中的规律,再反过来用这一规律指导临床,其实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的《实践论》的观点。最近我把原来收集在文献库中的材料大致过了一遍,是带着问题过的,说过的意思就是细细阅读和思考。看看国内外的基础研究的结果,构成鼻分泌亢进的两个主要靶器官之一——鼻粘膜腺体,其对应的主要的上级单位不是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组织胺,而是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所以切断神经其实是阻断了“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组织胺刺激神经末梢——神经兴奋性提高——中枢传递——末梢传递增强——神经递质释放增加——刺激腺体分泌的作用加强——鼻分泌亢进”这样一个环路中的关键一个环节,使原来饱受侵害的鼻粘膜上皮得以喘息和部分恢复,于是临床症状得以有效控制。
附28.2018-6-25 一周前为一位严重的PND(鼻后滴漏)的患者进行了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手术后症状即刻明显缓解。手术前排除了过敏,鼻窦炎,胃食管反流等。
附29. 2019-02-14 不久前一位青年过敏性鼻炎手术后病友来复查,手术后一年半,术侧泪液分泌完全恢复,两侧泪液分泌试验一致。这一结果说明翼管神经切断术后干眼不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是具体机制仍然不明。有研究提示为神经突触的塑形性改变(synaptic plasticity),这一研究领域方兴未艾,一定可以看到最好的结果。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本文是赵长青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2-11-22 22:20
网上咨询赵长青大夫
慢性炎症对局部组织的长期刺激导致的弥漫性渗血。
发表于:2012-11-22 22:20为什么会有 附19. 谈谈手术中出血的处理。2014-8-15,周五,像往常一样准备完成一例新的翼管神经切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