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萍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典型病例

保育手术为宫颈癌患者圆母亲梦

发表者:韩丽萍 人已读

郑州大学一附院妇科二病区韩丽萍教授团队成功实施“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广泛宫颈切除(免举宫)+ 荧光示踪前哨淋巴结切除手术”。为宫颈癌症患者成功保留了子宫,为孕育生命留下曙光!

子宫颈癌作为常见的一种妇科恶性肿瘤,给很多女性带来噩梦,随着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宫颈癌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而年仅30岁的吉女士就是在即将再婚的时候,被确诊为宫颈癌,犹如晴天霹雳,打散了原本生活的轨迹。

吉女士,30岁,离异。1月前突然出现左下腹痛伴阴道出血,当时未在意,遂至当地诊所就诊给予止血药物后缓解。吉女士不放心,慕名至郑大一附院韩丽萍教授进一步诊治,宫颈排癌筛查结果提示宫颈高级别病变(宫颈癌前病变),行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确诊为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需要立即手术治疗。对于马上要组建新家庭的她无异于晴天霹雳。“求求韩教授一定要帮我保住子宫,我马上要结婚了,还想要个孩子……”吉女士痛苦万分,有强烈的生育愿望。韩丽萍教授与团队刘哲颖博士、刘丽雅医师等科室医师共同讨论后,决定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广泛宫颈切除术(免举宫)+ 荧光示踪前哨淋巴结切除手术”。

“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仍然是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治疗的常规术式,很多患者因此丧失生育能力,目前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主要有宫颈锥切术、单纯宫颈切除术、经阴道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开腹广泛性宫颈切除术、腹腔镜下广泛性宫颈切除术等。需要依据患者的临床检查、病理结果及影像学评估,确定宫颈切除范围和具体术式。”韩丽萍教授说:“宫颈癌患者保留子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评估:首先,要明确肿瘤分期,肿瘤的直径最好小于2cm,如果直径超过4cm,会增加复发几率,危及生命。其次,要看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在手术过程中,要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如果发现有前哨淋巴结转移,也不符合保留子宫的条件。既要保证患者肿瘤得以彻底根治,不威胁生命,又要为她以后拥有自己的孩子创造条件。”

不幸中的万幸,吉女士的原发病灶小于2cm。韩教授团队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利用达芬奇机器人荧光显影的优势,先进行前哨淋巴结显影,切除的前哨淋巴结送病理科快速冰冻检查。若检查显示前哨淋巴结无癌转移,再进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免举宫广泛宫颈切除术。韩丽萍教授介绍,要为吉女士实施的此项手术属于妇科四级手术,既要进行荧光前哨淋巴结显影,又要把宫颈肿瘤切除干净,将子宫体和阴道缝合进行宫颈成型。韩主任介绍到:“由于宫旁切除范围广,手术区域内血管、神经、韧带密布,术中在保证切除足够的宫旁组织情况下,又要保证神经、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等组织毫发无损。这是手术的难点重点,不仅关系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还关系到子宫供血,为后续孕育生命保留基础。”

在充分的研讨准备后,吉女士于2019年12 月接受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广泛宫颈切除术(免举宫))+ 荧光示踪前哨淋巴结切除手术”。在韩教授团队、麻醉科张文霞教授及手术室陈栋力主管护师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手术顺利结束,吉女士的子宫保住了!术后妇科二病区护理团队的悉心照料下顺利出院。

“此次手术使用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其与腹腔镜手术比较,对于解剖的辨认更加清晰、微观、立体,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韩教授谈到:“术中应用到了荧光前哨淋巴结显影技术,能准确定位前哨淋巴结,避免盲目的淋巴结清扫,使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切除更加精准;同时本次手术还遵循一贯的无瘤原则进行了免举宫操作,降低了术后复发的风险。”

2014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河南省首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至今,该院已先后引进3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患者解除病痛增加了一种更精准、微创的手术方式。韩教授团队已开展了数百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技术娴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19年开展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位居全院前三名。荧光前哨淋巴结显影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手术,但罕见有关达芬奇机器人广泛宫颈切除手术中前哨淋巴结荧光示踪显影的报道。

韩主任也在此提醒大家,近年来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病因明确,大部分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由于HPV主要经由性传播途径感染,呼吁女性朋友要注意经期卫生和性生活卫生。同时,早期宫颈癌前病变是可以阻断逆转的,有性生活女性朋友需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宫颈癌筛查,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接种HP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

吉女士日前复查恢复良好,积极备孕中,我们也期待吉女士能够如愿以偿早日为人母。吉女士及其家属为韩教授团队送来了感谢信,感谢他们为年轻宫颈癌女性带来了保宫的希望。我们也希望此技术可以为更多的年轻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 闫现月)


本文是韩丽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