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该咋治?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往往出现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小儿多见。治疗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发病初期主要的症状是耳痛和耳闷胀,伴有轻度的听力下降甚至耳鸣,儿童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烧及感冒等症状。该时期主要治疗措施为口服抗生素,同时鼻腔应用药物,减轻咽鼓管的肿胀,改善咽鼓管功能。
发病3-5天后,耳朵会出现流脓。这个时期的治疗除了前面的基本治疗外,还需要用双氧水进行外耳道的清洗,并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滴耳液滴耳。
如果经以上治疗3天左右,症状没有明显缓解甚至加重,例如:疼痛剧烈、耳部周围红肿等,表明中耳感染导致了脓液形成,且在中耳乳突腔内潴留。此时,需要行手术干预。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选择鼓膜切开或者乳突切开手术。
耳痛、流脓,用抗生素能好吗?
如果发现耳痛流脓,应该首先到医院就诊。首先,耳痛流脓是症状。有很多疾病也表现为耳痛流脓,比如:外耳道耵聍栓塞、耳部的恶性肿瘤及耳部的特殊感染等等。这些疾病口服抗生素无任何效果。其次,正确的局部用药对治疗中耳炎非常关键。即使是感染导致的耳痛流脓,如中耳炎,单纯口服抗生素效果也不理想。
对于急性中耳炎,使用抗生素治疗中耳炎是治疗的一个选项,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其他一些治疗方法对于加快治愈中耳炎非常有效。比如:耳朵的局部用药、外耳道的清理以及手术处理等。需要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病情选择合理的方法。对于慢性中耳炎,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早期治疗中,除了应用抗生素外,还需要通过鼻腔用药,以改善咽鼓管的功能,引流分泌物的同时,减轻疼痛。晚期,脓液形成鼓膜穿孔后,除了上述药物外,还需要用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并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滴耳液滴耳。
通常通过积极治疗3-5天就能控制感染,但是也有特殊的患者可能需要2周左右。
什么情况下要做鼓膜切开术?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通常会导致鼓膜穿孔、脓液流出,从而耳痛、发热等症状明显缓解。
当出现耳内疼痛剧增,发烧、畏寒、呕吐、抽搐、腹泻和脑膜刺激等症状,听力明显下降,内耳检查可见耳鼓膜全部呈红色,变厚而且向外膨出,正常辨认标志已无法分辨;甚至可见鼓膜有细小穿孔,但是脓液不能轻易流出,乳突部压痛明显,提示脓液引流不畅,需要行鼓膜切开。
使用滴耳液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通常使用3%双氧水清洗,然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滴药时方法要正确: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 10-15分钟后可变换体位,使药物流出。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