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育儿科普
宝宝长鹅口疮怎么治疗
发表者:寸丽苹 331人已读
小儿鹅口疮是真菌感染(白念珠菌)所引起。早产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抑制了其他细菌因而使真菌生长迅速而致病)、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口腔卫生较差时即可致病。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
一、小儿鹅口疮的症状有哪些?
1.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不易擦去。
2.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
3.严重患儿,口腔内犹如白色雪花层层叠叠,壅塞咽喉,影响呼吸,患儿烦躁不安、拒食。
4.形状像鹅口,故称“鹅口疮”。
二、小儿鹅口疮的分型
轻症:口腔内、舌上粘膜有乳块状物,不易擦去,一般不伴有其他症状。
重症:舌上、口腔内粘膜满布白屑,同时可伴有烦躁不安、哭闹、拒食、流涎,甚者有低热。
三、小儿鹅口疮如何治疗?
局部治疗:
1.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
2.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溶液。
①可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温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3—4次。
②可用制霉菌素研成粉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服下少量是对人体没有大的副作用)
全身治疗:
1.益生菌:调理胃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
2.维生素B2和维生素C:抗氧化促进口腔粘膜修复。
3.严重病例需口服制霉菌素,每日5-10万U/kg。分3-4次。(建议医生指导下使用)
禁止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可加重病情。
三、小儿鹅口疮生活上有哪些注意事项?
1.对患病的婴幼儿,不要去擦白斑,以防损伤粘膜。
2.注意哺乳、饮食及奶具卫生。
①饮食卫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煮沸消毒。
②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母亲应先洗手,清洁乳头。尤其时有手足藓的母亲更应注意避免双手接触婴儿的喂奶用具及自己的乳头,必要时应停止哺乳。
3.饮食的营养,积极提高其自身抵抗力。
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和C的供给。
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4.由于鹅口疮复发率很高,所以症状改善后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防复发。
问医生
图文问诊开始
发表于:2019-09-17 15:4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