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颈椎病康复技巧
发表者:胡传忠 402人已读
颈椎位于头胸之间,是记住种体积最小,灵活度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节段。一般分为上颈段及颈1~2,下颈椎颈3~7.颈椎旋转主要在寰枢关节,屈伸主要在下颈椎。由各种负荷劳损、轻微外伤产生的颈椎间盘退变,从而诱发或促进颈椎其他组织退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称为颈椎病或颈椎关节病。
诊断
由于颈椎病病变不同及受累组织不一,价值病理改变较复杂,个体差异较大,因此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五型,临床需结合症状、体征、影像学、肌电图、脑电血流图综合诊断。
1.症状和体征
(1)神经根型:此型发生率最高。由于颈椎间盘向后外压迫或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在椎管侧方或震惊根管处压迫神经根,产生相应的神经症状,包括神经支配区的反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肌力反射等改变。临床检查可见颈肩肌肉萎缩,压痛(+),患肢可有感觉障碍,肌力减退,肌肉萎缩,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
(2)脊髓型:一般认为由于脊髓直接受压、反复摩擦致伤或脊髓血供障碍,病变多发生在下颈椎。由于脊髓传导束受累的部位不同,脊髓症状和体征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多为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肌力下降,步态不稳,行走困难,可伴有躯干及上肢麻木感,手内在肌萎缩,严重者可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肌张力亢进,hoffmann征(±),babinski征(±)有时可出现膑阵挛或者踝阵挛。
(3)交叉和神经型:起自交感神经型:起自交感神经节,因分部至头部、心脏、头颈部血管,因此刺激交感神经可出现多器官、多系统症状。
①头颈部症状:颈痛、头晕、眩晕等。
②眼部症状:眼部胀痛视力模糊,瞳孔放大或缩小。
③心脏症状:心前区疼痛,心动过速或过缓。
④肢体症状:发冷或出汗、疼痛、麻木等。
(4)椎动脉型:由于颈椎不问、钩椎关节骨赘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引起大脑后动脉、小脑下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临床表现为基底动脉血供不足症状。
①头痛:位于枕部或头部一侧。
②前庭和迷路症状:耳鸣、眩晕等。
③视力减退或复试
④其他;:智力和记忆力下降,少数发生猝倒。
⑤复合型:颈椎退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临床上以一种类型的临床变现为主,往往伴有其他类型的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
(1)颈椎X线正侧位片:正位片为可显示钩椎关节、棘突排列有无异常,侧位也就可见颈椎生理前凸较小或消失,椎体骨质增生的情况;如疑为上颈椎病变,应加摄张口位正位片,可了解寰枢关节的病变和解剖关系有无异常;此外颈椎左右斜位片可了解颈椎监控有无狭窄。
(2)CT扫描:可见硬膜囊受压变形,椎间盘不同程度的突出于椎管内。
(3)MRI:是目前诊断疾病准确率最高的影像学检查,也是鉴别颈椎疾患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颈椎矢状位可清晰反映椎体、椎间盘的退变情况以硬膜囊受压程度,有误纵韧带钙化及压迫;颈椎水平位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方位和程度及神经根受压的情况,还可显示椎管的狭窄程度和黄韧带的肥厚程度,为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4)肌电图记录受累肌肉的生物电,腿短受累的神经根,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准确的判断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5)脑电图可反映脑部左右侧血供情况,从而可显示左右侧椎动脉有无狭窄及血供情况。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颌枕带牵引
(2)颈部热敷和理疗
(3)按摩
(4)颈部固定与制动
(5)整脊治疗
(6)体疗
经常纠正不良姿势,经常改变头颈体位,避免单一姿势持续过久。
2药物治疗
(1)对于症状体征较重,发病焦急的神经根型或脊髓型患者,可在发作早期静脉给予激素脱水治疗,有利于抑制脊髓神经根的炎症反应。
(2)椎动脉型可用扩血管药
(3)3对于颈肩部疼痛或肢体麻木、疼痛的患者,可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和神经营养药。
3手术治疗
对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症状较重的患者应选用相应的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是减压和稳定脊柱,减压即对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进行减压;稳定即局部稳定。
康复技巧
术后康复措施如下。
1.术后第1~3天 应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观察呼吸情况及吞咽情况,以防血肿压迫及喉头水肿引起呼吸窒息,应以颈托或头颈胸支架中立位固定。功能锻炼方面应嘱患者卧床或半卧位时做四肢各关节伸、屈训练,肩背部及四肢可行按摩治疗。
2.术后第4~7天 如呼吸平稳,无吞咽困难,可改普食,应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判定术后内固定的安装位置,保持头颈部外固定,可扶患者下床活动,每天下床活动3~5次,每次活动30—60分钟为宜,活动以练习行走,活动各关节为主。
3.术后1~2周 如一般情况可,伤口愈合好,颈部外固定支架应适时调整,应使颈椎微屈曲位。因颈椎微屈可是后部关节突关节轻微分离,椎间孔增大,避免神经根受压;要避免暗颈椎过屈,因为过屈时椎管延长,神经根、颈后肌肉、韧带、脊髓被牵引而处于紧张状态。过身为会使椎间孔变小,神经根在椎间孔内被挤压,使症状加重;只提供能锻炼次数应逐步增多,强度应逐步增强,重点锻炼术前受累的肢体及肌群。
4.术后2~4周 急性症状消退以后,应开始做经不得各种功能锻炼,恢复肌肉、韧带及其他软组织长度,使肌肉的韧性和肌张力得以恢复,逐步使颈部姿势和功能得以改善。白天可见段松开颈托或支架作上述功能锻炼,每日3~5次,每次30分钟,睡眠时应以颈托或支架予以保护。
颈椎的活动最好做水平位左右转动和俯仰动作,水平位左右摆头有利于肩颈部肌肉拉伸,俯仰动作可是颈椎小关节关节面在矢状面方向移动,避免小关节移位和紊乱。
本文是胡传忠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9-07-14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