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脑脊液和脊髓硬膜下占位切除术后低颅压性头痛
发表者:何大为 746人已读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成人总量为100-160毫升,处于不断产生和不断吸收的动态平衡中。平均每6-8小时可更新一次。脑脊液如同中枢系统的淋巴,起着营养脑组织和运走代谢产物的作用。脑脊液充满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对脑和脊髓起着缓冲保护作用,使其免受震荡。此外,还与颅内压的调节有关。
脑脊液主要由各脑室的脉络丛产生,也有少量的脑脊液产生于室管系统内面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隙等处。脑脊液在室管系统及蛛网膜下隙中不停地流动。通常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合。然后,有少量的脑脊液向下入脊髓中央管,而绝大部分则经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入蛛网膜下隙,最后经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主要为上矢状窦)的静脉血流。小部分脑脊液还可在脑,脊神经鞘等处回流入静脉。
脑脊液循环通路发生阻塞时,可引起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具有一定的性状,化学成分和细胞,并呈一定的压力。颅内某些病变可以导致脑脊液的性状,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临床上常利用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验。
硬膜下病灶切除术常导致脑脊液的丢失,引起术后的低颅压性头痛。
低颅压性头痛是脑脊液压力<6.86kpa(70mm水柱)导致的头痛,是一组多病因临床综合症。患者常在直立后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头痛明显加剧,卧位后头痛缓解或消失。< p="">
病因病机:
低颅压性头痛包括继发性和特发性两种。特发性病因不明,与血管舒缩障碍引起CSF分泌减少或吸收增加有关;继发性可又多种病因引起,如腰穿,头部外伤或手术,脑室分流术使CSF漏出增多,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严重全身感染,脑膜脑炎,过度换气和低血压等使CSF生成减少,腰穿后头痛最常见。涉及脊柱外科多为硬膜下神经源性肿瘤切除术后,因手术须打开硬膜,导致脑脊液大量溢出,颅内压减低,由于CSF量减少,压力减低,脑组织移位下移等使颅内的痛敏结构如脑膜,神经,血管等收到牵张等引起。
临床表现:
本病见于各种年龄,特发性多见于体弱女性,继发性无性别差异。头痛以枕部或额部多见,疼痛程度为中-重度,缓慢加重,常伴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颈僵和视物模糊。头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直立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是其典型特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体位性头痛的典型临床特点应疑诊为低颅压性头痛,腰穿测定脑脊液压力降低(<70mm水柱),部分案例压力测不出,csf流不出,呈“干性穿刺”。csf检查正常,少数案例细胞数轻度增高。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正常,被动屈颈时可有轻度抵抗,偶有视野缺损及外展神经麻痹现象。< p="">
头颅MRI可见脑垂直移位,脑桥基地部依在斜坡上,鞍上池消失。
鉴别诊断:须注意与其他产生体位性头痛的疾病鉴别。
治疗:
病因明确者,病因治疗为主,如控制感染,纠正脱水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对症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多饮水,补液(2000-3000mg/d),穿紧身裤和束腰带及适量镇静剂。
药物治疗:咖啡因可阻断腺苷受体,使颅内血管收缩,增加脑脊液压力。用苯甲酸钠咖啡因500mg皮下或肌肉注射,或加入500-1000毫升乳化林格液中缓慢静脉滴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问医生
图文问诊开始
发表于:2015-05-03 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