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养生
找准你的养生穴
发表者:贺亚辉 4583人已读
对于不熟悉穴位的人来说,尽管知道按摩穴位好处多多,自己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人身上那么多的穴位,哪能记得住?其实平日里的保健养生,找准三两个基本穴位就可以了,都说万事开头难,这穴位养生还真能从最简单的学起。对号入座,您就能找到自己的养生穴。
养寿篇———目标人群:55岁以上男性和50岁以上女性。
中医分析:该年龄阶段的人一般有五脏亏虚的表现,尤其是心、肝、肾功能下降,气血不足,容易出现失眠、便秘、腰腿痛、视力下降、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反应力下降,以及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心脑血管病等,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该年龄人群应重点强化心肝肾功能与补益气血,同时疏通身体内部经络上的气血淤滞。
穴位一点通:
手腕和脚踝手腕关节与脚踝关节附近聚集了身体的“原穴”,也就是脏腑经络气血发出的源泉,从这里发出人体内脏功能的原动力。所以刺激原穴,能够起到激活脏腑功能的作用。
活动腕部的方法是,先将两手掌掌心相对,然后用两手的腕部相互撞击,再将两手的手背相互撞击,不限次数,可以起到激活心包、肺、大肠、三焦以及小肠功能的效果。
活动脚踝,可以在平躺时用自己的双脚划圈,左右脚划的圈方向相反,左脚划逆时针方向时右脚划顺时针,然后左脚划顺时针时右脚划逆时针。
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长寿第一大穴,位于膝眼下4横指再向外旁开1横指。它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而胃经多气多血,刺激胃经的合穴可以补益全身气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即用艾草熏灸足三里使之发泡,可以明显提升人体免疫力。
阳陵泉 胆经的下合穴,可以疏通肝胆经气血,并且能补益肝气,刺激阳陵泉可以缓解老年人普遍出现的气机不通,肝肾亏虚的问题。阳陵泉位于膝盖下外侧,腓骨下前下方凹陷中。
滋阴篇———目标人群:15岁至50岁女性
中医分析:这年龄段的女性,从生长发育旺盛期到绝经期,生理与心理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本来就容易出现阴虚,如果加上学习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就可能出现抑郁和焦虑,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穴位保健的重点是补益阴血,疏肝解郁。
穴位一点通:
血海 在膝盖内侧上方,用自己的手掌握住膝盖,大拇指所点按的地方就是血海穴。经常按摩该穴可以养血活血,改善血虚血瘀引起的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失眠、手脚麻木等。
三阴交 在内踝尖上方3寸处,将自己的手指并拢放在内踝上,小指贴在内踝尖上,食指上贴近胫骨的位置就是三阴交穴。三阴交顾名思义,就是三条阴经交会的穴位,即肝经、肾经与脾经交会处,经常按摩三阴交穴,能够起到调节肝脾肾三脏的效果。
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劳——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然后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取穴。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位属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女胞宫、男有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等作用。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
常用于元气虚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证,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等;
男科病症,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各种妇科炎症等;
下焦病症;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其主治功能,古代名医张景岳曾有非常完整的概括:“主治积冷,诸虚百损,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冷气入腹,少腹奔豚,夜梦遗精,白浊,五淋,七疝,溲血,小便赤涩,遗沥,转胞不得溺,妇人带下瘕聚,或血冷,月经断绝,一云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孕妇不可针,针之落胎……治阴证伤寒及小便多,妇人赤白带下,俱当灸此”。可供参考。
有一患者年轻的时候患过性功能障碍,一年夏天,在一位老中医的指导下,三伏天灸关元穴,每次灸15至30分钟,那年伏天过后,该患者的病就痊愈了。从此每年伏天该患者都坚持每天用艾条灸1次关元穴。虽至古稀之年依然身体健康,无尿频、阳痿、早泄等症状。有需要的大家不妨一试。
由于关元穴非常重要,很多医家推崇灸关元穴,兹摘录一些以飨读者。
《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扁鹊心书》: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又: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食窦)、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圣惠方》: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那么关元穴如何灸比较好?
1.比较简单又容易操作的是用艾条实施温和灸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关元穴熏烤。艾条距离皮肤约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而不灼痛,每次灸15~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
2.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用艾炷隔姜灸法:将生姜切成2~3毫米的小片,用针散刺数孔,放在关元穴上,然后将约花生大小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灸3~7个艾炷,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
临床研究证明,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如果嫌灸麻烦,还有一种方法也不错,每晚睡觉前,将一手掌的劳宫穴对准关元,然后将意念集中在此处,想象着有火从劳宫穴出来,温暖着关元穴,然后慢慢入睡即可,体型稍胖的人可能作这个动作的时候肘尖不能支撑到床面上,感觉有些上臂费力而不适,可以在肘尖的下面垫上点东西,以发挥支撑作用,做到整个手臂放松的状态。也可以双手搓热来温热关元穴。劳宫属心包经,属火,可以借助手掌的热力温热关元穴,该法宜每天坚持。意念配合非常重要。
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绍兴间,刘武的军中有一步卒王超,太原人,后来遁入江湖为盗。他曾经遇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此法行事,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后被擒,监官问他:你有何养身之术吗?王超回答说,没有。只是每于夏秋之交,即在关元穴处用艾火施灸千炷,因此而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食也不会感到饥饿,至今脐下部象火一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令人将其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此即长期施灸艾火之故。
所以,《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只此一穴暖全身——气海
气海在神阙和关元之间的中点处,神阙即我们的肚脐眼。气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健穴位,许多功能和关于相似,一般应用灸法的时候,这两个穴位是同时灸的,古代医家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说。古代养生家认为此穴与肺气息息相关,是气能够出入丹田的根本所在,所谓的气出入丹田指的是呼吸时以腹式呼吸为主,吸气时横膈下降,腹压增加,使小腹外鼓,感觉气好像经肺吸入了丹田,这就是所谓“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回缩,感觉气好像从小腹经肺而出。丹田的位置有些争议,不过一般认为是气海到关元之间的小腹内。古代养生家调息的时候,呼吸要绵绵深长,若有若无。也全在于气海。因为养生家认为此穴为大气所过,犹如百川之纳海,故名“气海”。气海为人身生气之海,有调整身体虚弱状态,强壮全省,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卫功能,治疗范围和关元穴近似,常和关元穴配合应用,对于先天体质偏差、后天劳累过度导致身体虚弱、久病大病痊愈后体虚以及产后体虚,都可作为补虚要穴选用,经常关元、气海、足三里配合应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什么是丹田,丹田的具体位置在哪儿?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时的术语,丹就是内丹的意思,“田”指的是盛放内丹的地方,因为土生万物,田地是生长五谷的地方,所以丹田可以理解为人体内为内丹提供营养的田地。那什么是内丹呢,我们想象一下太上老君炼丹吧,在一个大大的炉鼎里,将林林总总的药物放到炉鼎里,然后用三昧真火加温,过了一段时间一颗九转还魂丹就炼成了。哈,这当然是小说啦,不过道家的炼丹术大概过程也就是如此,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家同时也是道家、炼丹家,那个时候许多炼丹家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追求长生,而用许多种金属等物质炼制所谓的“仙丹”,到唐代的时候炼丹术空前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服用丹药而引发中毒以至死亡的人日趋严重,以至于炼丹家本人都开始怀疑,慢慢的道家炼丹术开始衰落,通过这种方法炼得的丹药,道家称为“外丹”,“内丹”则是相对于外丹而言,以身体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以意念为“火候”,以在体内结成的“元婴”为内丹。现丹田在已被广泛用于气功修炼,炼功时要“意守丹田”,收功时则要“气沉丹田”。这儿的丹田一般指下丹田。
丹田分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在脑部,中丹田在胸部,下丹田则在小腹部,关于下丹田的具体位置,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气海穴,有人认为是石门穴,也有人把关元穴作为下丹田。实质上下丹田不是某个具体的穴位,而是从肚脐之耻骨联合这之间整个小腹,内有肾脏、肾上腺、前列腺、精脑、睾丸(女子卵巢、子宫),在中医中基本上都属于肾系统,属先天,藏精,因此对于身体十分重要,因此也有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等名称”,关元穴、气海穴以及下面我们要说的神阙穴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强壮身体等作用,也与这穴位所在的位置相关。
灸关元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灸气海,二穴多同时应用。
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
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婴儿出生后,脐带被剪断,后形成了肚脐。古代养生家认为胎儿在母体内也是呼吸的,为先天呼吸。属先天真息状态,称为“胎息”。婴儿出生后,脐带被切断,胎息停止,后天的肺呼吸开始,标志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因此古今养生家都十分重视神阙穴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本穴喜熨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对消化不良、腹泻、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代实验研究也已明确证实:神阙温灸具有明显的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紊乱,延缓衰老等作用。对神阙的保健方法常有按摩和灸法,其中以按摩法最简便,以灸法最有效。
按摩神阙的方法:将掌心放在神阙穴上,施加一定的压力,按顺时针方向按揉越100次左右,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100次左右。要求动作和缓,力度适中,按摩的时候手掌带动脐周围的皮下组织,达到腹部微有热感、无明显不适为宜,按摩范围可以以神阙穴为中心,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扩大到整个腹部的时候,手掌施加的压力可小一些,不必带动皮下组织,手掌与皮部形成摩擦,产生热感,大便正常者,顺逆时针各100次,便秘者单用顺时针200次左右,大便稀薄者但用逆时针200次左右。这就是中医所谓的“摩腹揉脐”。可以在早起和晚睡前进行。但腹部有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外伤、皮损型皮肤病的患者不能采用此法。
神阙最常用的保健或者治疗的方法,是灸法,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穴位贴敷疗法,成为敷脐疗法,简称“脐疗”。现在已经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外治方法,由此也可见神阙穴的应用之广泛。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神阙穴外治法。
神阙灸:神阙灸又称隔盐灸,本法只适于脐部。方法: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具有可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证,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脐疗:又称敷脐疗法,是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一定的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则此时又称为“天灸疗法”,现代也称发泡疗法。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则就是脐疗。
隔药饼灸:将药物制成饼状物,放在神阙穴上,然后施灸的方法。如治疗慢性腹泻,
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因为从胸剑结合部(胸骨的下缘,胸骨和剑突结合的部位)到脐是8寸,因此,胸骨下缘和肚脐连线的中点就是本穴。
中脘为腑会,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理治疗作用,尤其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如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痛等。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等。借用《循经》一书中关于中脘穴的总结那就是:“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中脘常用揉法或者摩法,分别称为揉中脘法和摩中脘法:
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现在研究证明,指压中脘后,在x线下发现胃蠕动增强,110例患者中有94例波频增加,波速增快,幽门痉挛解除。
中脘亦可以用灸法。
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取穴时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然后从胫骨旁开1横拇指的地方,按压有明显的酸胀感。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穴位,是脾胃经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⑴.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
⑵.消化系统疾病首选足三里。
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具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神经衰弱、肢体瘫痪等症,气血水平与人体的正气是息息相关的,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足三里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另外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足三里对胃肠功能具有双向调整的作用,胃肠功能亢进者可以降低,胃肠功能低下者可以兴奋。因此无论便秘、腹泻还是胃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亢进等症,足三里都是首选穴位。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足三里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保健要穴——足三里
正因为足三里具有气血双补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所以从古代足三里就被作为保健的要穴来使用的。
俗话说:“每天拍打足三里,赛吃一只老母鸡”,就是这个意思,鸡肉尤其老母鸡一直被认为是大补之品,可以补气生血,补肾益精,可以生力气,可以壮身体。现代营养学也认为鸡肉有很好的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主要因为鸡肉含有的牛磺酸上。牛磺酸能改善内分泌状态,具有促进有机体免疫力的增强和抗疲劳的作用;在循环系统中可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脂,保持人体正常血压和防止动脉硬化;能够促进婴幼儿脑组织和智力发育;具有提高神经传导和视觉机能,还有改善记忆的功能,维持正常生殖功能等多种生理功能,是一种优质的营养素。不过现在养鸡都是大批量饲养,而且提倡“少动多吃多长肉”以提高鸡的生产效率,导致鸡肉中脂肪增多,蛋白质下降。因此营养价值大不如以前。所以市场上草鸡的价格远远高于鸡场饲养的鸡。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在循环系统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在神经系统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而且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对人体具有广泛的作用)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与老母鸡的作用的确很相似,因此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还是刺激足三里来得更实惠些,也更方便。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健康,足三里穴经常保持不干燥,这是因为古代在使用灸法的时候,经常采用化脓灸,不干燥的意思就是指的这种化脓的状态,可以时时刻刻的刺激足三里,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在古籍医术中也有记载灸足三里可以预防老花眼,灸足三里和悬钟穴可以预防中风。
推荐两种简单易行的足三里按摩方法
1.正身端坐,椅子高度合适,使上身与大腿成直角,大腿与小腿成直角。按摩左腿足三里时,微前伸左小腿,右手张开,大拇指置于足三里上,右手掌握住小腿内侧,拇指用力按揉挤压,也可以用弹拨的手法,以局部有酸胀、发热等感觉为度,约3~5分钟即可,换右腿操作,方法相同。
2.正身端坐,椅子高度合适,使上身与大腿成直角,大腿与小腿成直角。按摩左腿足三里时,微前伸左小腿,上身微前俯,左手握拳,以小鱼际处捶击足三里,以局部酸胀感为度。时间约3~5分钟,右足三里方法相同。
每周至少3次。其实每次用时约5~10分钟,而且可随时随地操作。还是很容易做到的。操作前注意调神。
足三里的保健灸操作方法
艾条点燃后,置于足三里穴的上方,要产生明显热感,可以固定不定,可以一高一低,或者沿着足三里穴一上一下移动灸。每穴灸约10分钟,局部发红即可。每周只少1~2次
足三里按摩或和灸法二者可同时应用,先按摩再灸,或者选择一种也可,坚持10日就可见效,一般3个月就会明显见效,吃饭香了,大便通畅了,精神焕发了,面色红润了……。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改变。
脾经、肝经和肾经气血运行的交通枢纽——三阴交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3寸可以用4横指来折量。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以及足少阴肾经三经的交会穴,位置十分重要,类似交通枢纽。可以调节足三阴经的气血运行,同时补肝、脾、肾。所以具有健脾利湿、滋阴补肾、活血通络、祛瘀止血等功效。应用十分广泛,凡涉及足三阴经的疾病,此穴皆有治疗作用。下面略举几例。
慢性腹泻——三阴交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现代医学中将由于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及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粪便稀薄,次数增加,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一般人一天大便1~2次属于正常,超过三次就算是拉肚子了,如果每天大便都在3次以上,连续2个月就属于慢性腹泻了,引起慢性腹泻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如各种肠道感染、结肠和直肠癌,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及肠道易激惹综合症等。但是慢性腹泻中约有一半的患者是找不到原因的,现代医学称为功能性慢性腹泻,如情绪性腹泻、肠道易激惹综合症。就拿这个肠道易激惹综合症来说吧,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肠道容易激惹,病人做了很多检查也找不到原因的,但就是容易拉肚子,吃个雪糕也拉,受点凉也拉,甚至吃个苹果也拉,一天多的有七八次。这个肠道的脾气还不是一般的坏,稍不如意就生气。就被激惹了,一生气就拉肚子。不过人对营养的吸收还算马马虎虎,不会见得有多消瘦,现代医学多应用补充双歧杆菌类药物治疗。在中医学中就不这么认为了。首先不认为是没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这个病主要是脾气虚或脾阳虚。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引起腹泻的诱因中都属于寒性的,当这个寒进入胃之后,因为脾气脾阳有些虚,脾气脾阳不能温运它,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排除体外,大家应该还记得,大肠同时也是排毒的器官,这次排出的毒可以成为“寒毒”,中医中称为“寒邪”。
中医中还有个腹泻叫做“五更泻”,是与肾阳虚有关的,道理和这个一致。
三阴交对这类疾病效果不错,每天坚持按揉,力量不需要太大,有点酸胀感就可以,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每个穴可10分钟作用,在坚持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发现症状在逐渐改善,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是,平时的生活作息必须要有规律,一日三餐或多餐要定时定量,少吃油腻、寒凉类食物,避免受凉等都很重要。
虽然很多慢性腹泻的患者最终找不到原因,但是去医院做相关检查还是必须的,目的是排除一些有原因的慢性腹泻,如肿瘤。这些需要更针对性的治疗,当然,这类腹泻,也可以按摩三阴交来帮助。
妇科疾病的万能穴——三阴交
中医认为“妇女以血为本”,血在女性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记住中医中的血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血的涵义是不同的,中医血中血的概念具有更宽泛的涵义。之所以血对于女性更重要,在于女性一生的经历中很多都与血密切相关,这指得就是女性的月经、白带、怀孕、生产、哺乳一直到绝经。都离不开大量血的支持,五脏六腑中,脾为气血生化的源泉,肝主藏血。另外女性还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情绪化”,“女人心,海底针”、“女人的心,小孩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女人的情绪经常是瞬息万变,中医中,主管情志的是肝脏,因此肝脾二经与女性的关系最为密切,女性的很多疾病大都因肝脾二经出现了问题。常见的有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闭经、经前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产后血晕、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等,大家记住一点就行,对于怀孕的女性,三阴交有引发流产的危险性,为禁用。
发表于:2011-07-17 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