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大肠肛门病治疗中心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案
发表者:戴紫登 1229人已读
(一)、口服药(辨证论治)
活动期
(1)、湿热内蕴型:
症状: 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灼热,身热。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溲赤,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行瘀导滞。
方药:芍药汤加减。拔契、黄芩、芍药、黄连、槟榔、木香、肉桂、当归、炙甘草。
中成药:可选用香连丸、苦参片、肠康片、虎地胶囊、结肠炎丸等口服。
疗效评估: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本证较为常见。临床实践表明,单一的中药口服治疗,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但容易复发,影响疗效。
(2)、寒湿阻滞型 :
症状:大便稀溏,夹有赤白黏液,白多赤少,里急后重,腹痛拘急,神疲乏力,腹胀不适,口淡乏味,纳差,舌淡伴有齿痕,苔白,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活血理气
方药:理中汤合胃苓汤加减。拔契、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猪苓、人参、、干姜、灸甘草。
中成药:可选用理中丸口服。
疗效评估:较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本证少见,临床应以辨证为主进行治疗。
(3)、气滞血瘀型:
症状:便下脓血黏液,时有紫暗血块,里急后重,腹不胀痛,大便不爽,脘腹胀满,少腹下坠,嗳气食少,诸症常因情致不畅而加重,舌暗,苔白,脉弦。
治法:活血理气、散瘀导滞。
方药:理肠宝加减。拔契、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药、蒲黄、五灵脂。
中成药:可选用桃花散、裸花紫珠片等口服,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注射以增加疗效。
疗效评估:该证一般出现在活动期的后期,临床仍应以辨证为主进行治疗,参考疾病分期。相关中药注射液的使用,对改善症状有积极的作用。
(4)、寒热错杂型:
症状:大便稀薄,时夹脓血,黏液,口苦而干,腹痛里急,畏寒,常时发时止,经久难愈,舌淡苔腻,脉濡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行瘀导滞
方药:清肠宝加减。柴胡、白芍、干姜、吴芋、黄连、乌梅、拔契、重楼、甘草。
中成药:清肠宝胶囊(院内制剂)
疗效评估:在辩证分型理论上,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寒热错杂证”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的观点,较好地弥补了以往辩证分型标准与临床实际有较大距离的缺陷。清肠宝作为临床验方,我们在总结临床疗效的同时,开展了相关的基础实验研究,探讨其疗效机制。本专科主持完成的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课题研究证实该方疗效确切。
(5)脾胃虚弱型:
症状:腹泻便溏,脓血便,食少,腹胀。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
中成药:可选参苓白术丸、补脾益肠丸、小建中颗粒冲剂等口服。
疗效评估:该证在活动期的后期较为多见,文献报道亦多见。文献对参苓白术散、补脾益肠丸的临床疗效评价,其结果较为可信。
(6)阴血亏虚型:
症状:大便赤白黏垢,腹痛绵绵,午后潮热,形瘦乏力,失眠盗汗,舌干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血滋阴、清肠止痢
方药:驻车丸加减。拔契、乌梅、黄连、干姜、当归、阿胶、赤芍、青蒿、胡黄连、甘草。
疗效评估:本证少见,临床应以辨证为主进行治疗。
(7)脾肾阳虚型:。
症状:腹泻腹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食少。形寒肢冷,少气懒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弱。
治法: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方药:暖肠宝加减。拔契、诃子、肉豆蔻、白术、柴胡、木香、官桂、、当归、白芍、炙甘草。
中成药:可选用固本益肠片、四神丸、暖肠宝颗粒(院内制剂)等口服
疗效评估:文献报道亦多见。文献对固本益肠片、四神丸的临床疗效评价,其结果较为可信。
(二)、灌肠治疗
药物:
1、“痔清消袋泡剂”(院内制剂):3小包放入保温杯中,沸水150毫升冲泡加盖10分钟后让其自然冷却至35-37度保留灌肠,或两小包加入清水200毫升中,煮沸15分钟后取汁150毫升,自然冷却至35-37度保留灌肠。重症患者可在上液中加入锡类散或云南白药。直肠型和/或乙状结肠型患者以直肠滴注法给药;左半结肠型和/或全结肠型患者以电脑灌肠仪灌肠为主。
2、“结肠宁灌肠剂”(国药成药):取药膏5克,加入150毫升温开水中,自然冷却至35-37度保留灌肠。
方法:
直肠型和/或乙状结肠型患者以直肠滴注法给药,每分钟30滴;左半结肠型和/或全结肠型患者以电脑灌肠仪灌肠为主。体位:左侧卧位滴注后,接膝胸位15分钟——右侧卧位15分钟—左侧卧位15分钟——平卧,至少1小时以上。保留时间不够一小时者,可加1%利多卡因10毫升于药液中。
(三)、脐部敷贴
理肠止痛贴脐膏(院内制剂):10克/次,脐部敷贴,每日早晚各一次。
疗效评估:中医脐疗,又称“敷脐疗法”、“贴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脐疗是遵循“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经络学说和药物归经等理论而形成的内病外治法,具有简便、有效的特点,作为临床验方,我们在总结理肠止痛贴脐膏临床疗效的同时,开展了相关的基础实验研究,探讨其疗效机制。本专科主持完成的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课题研究证实该方疗效确切。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序贯治疗中,这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四)穴位埋线
第1次取穴肺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双);
第2次取穴胃俞、三焦俞、气海俞、小肠俞、膈关;
第3次取穴脾俞、大肠俞、阳纲、意舍、盲门;
埋线治疗时间为1次/10天,连续治疗3次。
(五)综合序贯疗法
主要用于全结肠型/右半结肠型患者。具体方法为:
第一阶段: (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2)痔清消/结肠宁灌肠剂电脑灌肠仪灌肠,共30天;
第二阶段:(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2)痔清消/结肠宁灌肠剂直肠滴注灌肠+(3)脐疗(脐部敷理肠止痛膏(院内制剂),每天早晚各一次),共30天;
第三阶段:(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穴位埋线{第1次取穴肺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双);第2次取穴胃俞、三焦俞、气海俞、小肠俞、膈关;第3次取穴脾俞、大肠俞、阳纲、意舍、盲门;埋线治疗时间为1次/10天,连续治疗3次,共30天。全疗程共90天。
问医生
图文问诊开始
发表于:2012-04-17 11:54
相关文章
相关咨询
网上咨询戴紫登大夫
戴紫登医生暂时不接受网络咨询
戴紫登的咨询范围: 治疗炎性肠病,便秘,内痔,外痔等肛肠科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