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典型病例

别忽视了颅外病变也会引起三叉神经痛

发表者:姜海涛 人已读

上颌窦囊性腺样癌

囊性腺样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又称圆柱瘤或圆柱瘤型腺癌。是居头颈部第二位的涎腺恶性肿瘤,好发于小涎腺及大涎腺中较小腺体,囊性腺样癌占涎腺肿瘤的5%~1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占24%。上颌窦囊性腺样癌是来源于上颌窦小涎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上颌窦非鳞状细胞癌的恶性肿瘤的首位。上颌窦囊性腺样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局部侵袭性明显,彻底手术切除难度大,常反复出现局部复发。

诊断

上颌窦囊性腺样癌和其他类型的涎腺恶性肿瘤一样,术前诊断较难。涎腺肿块早期出现疼痛及神经麻痹者,应首先考虑囊性腺样癌的诊断。为进一步确诊,可做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镜下可见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似基底细胞,并呈球团形聚集;黏液呈球团形,在其周围有一层或多层肿瘤细胞。囊性腺样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因此确诊时多数患者已为晚期。

病例

宁某某,男,60岁

病史简介

主诉:"右侧颌面部疼痛4年"

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脸颊部抽痛,上至眉弓,下至嘴角周围,似触电感,持续数秒消失,无恶心、呕吐,无鼻塞、流涕,自诉口服卡马西平可控制疼痛。2018年7月9日于我院行伽马刀治疗,术后疼痛症状缓解。2019年3月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口服卡马西平效果一般,于2019.5.28以“右侧三叉神经痛 ”收入我院神经外科对症治疗,症状未缓解。2019年8月初,感右侧颌面部疼痛加重,右眼溢泪,2019年8月28日于我科门诊行鼻窦增强CT示:右侧上颌窦软组织肿块向上生长进入眶内,与右侧下直肌分界不清,周围骨质破坏,增强扫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

体格检查

T:36.5℃,P:74次/分,R:20次/分,BP:145/104mmHg。

术前诊断:鼻窦囊性腺样癌。

治疗历程

患者于2019年09月04日在全麻下行面部揭翻右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眶底肿瘤切除+眶周重建+颅底肿瘤切除术+下鼻甲、中鼻甲、上鼻甲切除术+鼻窦开放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面部及右侧眼球无明显疼痛,于2019-09-12日出院。

影像资料:

术前鼻窦MRI(2019-8-30): 右侧上颌窦软组织肿块向上生长进入眶内

术后讨论

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脸颊部抽痛,通过口服卡马西平缓解疼痛,2018年5月于我院行伽马刀治疗,2019年5月疼痛复发,以“右侧三叉神经痛”入院对症治疗,但症状未缓解。随后行鼻窦增强CT,后诊断为“鼻窦腺样囊性癌”,进行手术切除。通过此例患者我们发现,患者的面部疼痛是由上颌窦囊性腺样癌造成的,并非三叉神经痛,所以在临床诊断中要注意区别。

囊性腺样癌与典型三叉神经痛的区别

囊性腺样癌的临床表现

囊性腺样癌是来源于涎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尽管发展缓慢,但侵袭性很强,沿纤维组织、黏膜下、神经、骨髓腔等组织蔓延生长,对神经和血管有特殊的亲和性,可沿神经鞘膜及神经纤维蔓延到较远的部位。肿瘤早期以无痛性肿块为主,少数病例在发现时即有疼痛,疼痛性质为间断或持续性。有的疼痛较轻微,有的可剧烈。肿瘤易早期侵犯神经并沿神经向周围扩散,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及翼管神经最常受累,可沿神经侵犯颞下窝、翼腭窝,甚至颅内,早期出现一侧面部沿某一神经分布区域疼痛的症状更常见。病程较长,一般为数月或数年。肿瘤一般不大,多在1~3厘米。肿块的形状和特点可类似混合瘤,圆形或结节状,光滑。多数肿块边界不十分清楚,活动度差,有的较固定且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与典型三叉神经痛的区别

三叉神经痛,一般限于单侧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疼痛,多呈发作性,发作后有明确的无痛间歇期,疼痛呈剧痛感。骤发、骤停,表现为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面部有触发点,说话、洗脸、刷牙、大笑、吃饭、冷风吹过等都有可能诱发,发作时间为数秒至数分钟,患者常常难以忍受。而囊性腺样癌通常为持续性颜面疼痛,呈胀痛性质,并有进行性加重。

囊性腺样癌与典型三叉神经痛的区别诊断

在三叉神经分布区一支或多支有阵发性的单侧脸部抽痛,有明确的无痛间歇期,疼痛发作时间一般为几秒钟至五分钟之内的,骤发、骤停,表现为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的疼痛,一般考虑为三叉神经痛

若疼痛为慢性持续性颜面疼痛,呈胀痛性质,并有进行性加重者,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无效时,需注意有无新生物,应考虑为囊性腺样癌,宜及早进行鼻咽部、上领窦的CT检查。

本文是姜海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