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针药联合改善因视神经脊髓炎继发视神经萎缩视觉功能一例
发表者:金明 2192人已读
一、病情介绍
患者徐某,女,40岁,曾在2005年突然双眼视力下降至失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视神经炎”,给予激素冲击后,左眼视力恢复至光感、右眼仍无光感,患者长年生活不能自理。2014年3月份患病9年后再次发作,来势凶猛,左眼从仅存光感加重到再次失明,同时伴发胸部以下截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当地医院再次给予激素冲击疗法,肢体功能恢复到能够站立、在搀扶下勉强能行走几步,慕名而来,为求进一步诊断及改善视觉功能,在家属陪同下来我院眼科和神经内科就诊。
患者眼科初诊时,需要依赖家属搀扶或者手摸才能找到身前的座位,眼科检查:左眼视力只有光感,视野鼻侧大片盲区超过中线,右眼无光感。我们请神经内科会诊,经过详细的病史了解及水通道蛋白(AQP)4抗体、脊髓MRI等检查,神经内科确诊为“视神经脊髓炎”,考虑尚无应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给予足量的强的松和硫唑嘌呤口服。金明教授根据患者全身病情及激素、免疫抑制剂副作用等综合考虑,及时给予中药内服,意在益气升阳、通络明目。
患者口服中药1个月后,自觉左眼前变亮了,全身有力气了,精神状态也较前好转,强烈要求接受针刺治疗。由于患者病程冗长,病情反复复发加重,多年的视神经脊髓炎已经导致了严重的视神经萎缩。金明教授详细向患者交代了病情,建议先尝试一个阶段的针药综合治疗。于是患者从2014年11月26日开始接受针刺治疗,针刺方法:眼周取穴:睛明、球后等,局部取穴:太阳、风池等,体穴:合谷、外关等;每周5次、20分钟/次醒针;分别在治疗期间2周、4周、8周、12周均做视野检查、治疗前后做电生理检查。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可以看到眼前的桌椅物品,眼前视野宽了,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复查左眼视力由光感、0.05至0.2不断提高,左眼视野黑色缺损区缩小。治疗3个月后停针刺回当地继服中药。又过3个月后患者再次来诊接受第二个阶段治疗,金明教授给予针刺加中药强化治疗2个月,同时神经内科按照疗程逐步调节强的松和硫唑嘌呤的用药剂量。结果:治疗2个月后,复查左眼视力提高至0.3,视野较前改善,肢体活动也逐渐恢复正常。又过半年后患者复诊,检查视力保持0.3,视野较前对比保持稳定,金明教授给予针刺加中药巩固治疗1个月,神经内科将激素减量至小剂量维持治疗。
该患者经过两个疗程眼科与神经内科联合治疗,目前病情稳定,视觉功能和肢体功能均明显改善。看到这些奇迹般的逆转,患者及其家属非常感动,同时也不断鼓励身边的病友们,建立信心不要放弃,医生们也感到十分欣慰。
二、治疗体会
1、准确诊断、恰当治疗是疑难少见病提高预后的根本:本例患者是由视神经脊髓炎继发视神经萎缩,在确诊“视神经脊髓炎”之前未能应用恰当的药物控制病情,导致疾病的复发和严重的后遗症。矫毓娟医生考虑到患者每次发病的凶险性及视神经脊髓炎会反复复发的特点,按照最新的国际专家共识,给予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疗法及时控制住病情的发展并预防复发。
2、中西医协同治疗提高疗效:视神经脊髓炎会特异性地侵犯视神经,一旦发病,视觉功能容易严重受损、并继发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萎缩目前仍是临床上无法克服的巨大难题,是眼科慢性、退行性、不可逆性的眼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单纯的针刺或药物治疗,可能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本例患者金明教授辨证施治,以中药内服扶助正气、针刺眼周腧穴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改善视神经损伤。中药、针刺等传统疗法通过不断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为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创造良好的治疗条件,减轻全身毒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3、神经内科与眼科联合诊治提高效率:眼科金明教授与神经内科矫毓娟医生密切合作,为本例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该患者的有效治疗,是神经内科与眼科联合努力的结果,是现代医学个体化诊疗模式的展示。对类似本例发病时间长、病情严重的患者,抓住最佳治疗时机、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眼科专家与神经内科专家共同搭建联合诊疗平台后,大大减少了患者在不同科室之间辗转的情况、缩短了患者得到恰当诊治的时间,也发挥了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协同作用,使得疗效达到最大化、最优化。
图1
图2
图3
图4
文章来源:中日友好医院眼科
本文是金明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7-09-01 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