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一天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发表者:兰一天 人已读

兰一天,何渝煦

云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昆明

E-mail:yztj120@163.com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归纳、统计、分析近年来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结果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DN早期就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治疗上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始终。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活血化瘀;血瘀

前言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由于糖尿病所导致的特异性肾脏损害,是糖尿病(DM)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我国DM、DN发病率迅速上升。不积极防治的DN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迄今为止,DN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西医在治疗上尚缺乏特效的药物,治疗仍以降糖、调脂、合理饮食和运用ACEI,ARB等对症治疗为主,但收效并不显著,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疗,对预防DN的发生,阻断病情的发展,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程有着独特的疗效,尤其在活血化瘀疗法取得。现将近年来有关活血化瘀法治疗DN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DN血瘀理论研究

1传统中医血瘀理论

1.1DN属于中医的“消渴”、“水肿”、“关格”、“腰痛”、“虚劳”等范畴。DN的形成,祖国医学认为多由禀赋不足,酒食厚味,情志房劳所伤,精气俱亏,而致阴虚内热,肾虚水泛。故本病的病理性质以气阴两虚、精气亏耗、阴阳两虚为本虚,以燥热内生,水湿稽留,湿浊内蕴为标实,总属本虚标实证。早期主要以气津亏虚,脾肾两虚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阴虚燥热伤血,气虚血滞成瘀,则出现瘀血、水湿、痰浊等病理产物,日久使得瘀血阻络、水湿不化、痰浊内蕴,虚实夹杂,病情缠绵。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发展至晚期,以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肾虚血瘀、水泛为多见。中医学认为DN病程长,久病伤阴耗气,气虚阳微,不能温润血脉,血行不利,可致脉络瘀阻,瘀血内停。传统病变规律理论认为:“久病必虚,久病及肾,久病入络”理论在DN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很多医家都认识到DN在肾虚的基础,迁延日久累及其他脏器耗伤气血,脉络受损,血瘀内阻。DN是在肾元不足的基础上,同时伴随血瘀的病理过程,呈现多虚多瘀血的症候。

1.2前期众多医家学者对DN病机进行大量观察和研究:黄延芹、郭登洲等[1]认为血瘀是DN早期的重要病机。在DN的早期和中期大多以瘀血阻络、癥瘕积聚为其基本病机。吴凡、曹晖[2-4]等认为DN的病变早期机理在于阴虚血瘀为本,表现多为肝肾气阴两虚,伴有血瘀内阻、脉络闭塞,治疗必须着重活血化瘀。吕仁和、戴京璋[5、6]等认为DN病位在肾之“络”;病理为“络脉癥瘕”。痰热郁瘀互结,阻于络脉,形成微型癥瘕,由癥瘕渐形成癥结的过程。吴以岭[7]从络病学说探讨DN的病机,认为“络脉瘀阻,津凝痰聚”是其主要的病理环节,“肾络成积”是其主要病理改变,同时也是其发展及加重的关键因素。赵进喜、李雷[8、9]等将其病程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每个阶段兼有络脉瘀阻,治疗原则将化瘀通络法贯穿始终。此外众多医家[5、10-15]根据理论和临床研究经验认为血瘀存在于DN的全过程,络脉瘀阻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理环节,提倡活血化瘀法作为治疗DN的重要法则。

1.3综观DN的病机,中医以瘀血凝阻于肾络的主要病理特点。虽然DN的中医辨证分型还缺乏统一性,但很多专家根据DN的临床症状,也认识到DN气虚血瘀证更为常见,因此医家多强调气血、络脉、瘀等因素。血瘀形成机理在于,消渴早期,燥热伤津,津亏血少而成瘀;二是气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滞而成瘀;三是阳虚寒凝,血行不畅,致寒凝血淤;四是病情缠绵难愈,久病入络,即“病久入深,营卫行涩”。其病理过程中“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因瘀而致脉络瘀阻、血行不畅的结果又使瘀症更加显著,反过来又加重肾损害,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临床症状反复发作,最终而为顽疾难治[16]

2现代医学血瘀理论

现代医学认为DN患者多存在高脂血症与高粘血症,肾小球局部有明显的微循环及凝血机制的障碍,肾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大量具有高活性的血小板进入血循环,致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升高,大量的血细胞聚集,易致肾小球、肾小管中微血栓形成,使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基质增多,产生或加重蛋白尿,促进肾小球硬化,加速DN的发生发展。同时,长期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系统的损伤,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引发血管病变,加重肾脏血瘀,随病情进展及病程的迁延而恶化[17-20]。焦氏[21]认为现代医学的血粘度增高,微循环障碍病理机制与中医基本病机“气阴两虚,脉络痰阻”相似。目前对于血瘀证机制尚未诠释,但随着现代医学不断深入研究,中医血瘀证侯将不再神秘,同时将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治靶点。

二、活血化瘀法在DN临床研究

1活血化瘀法机制

活血化瘀法指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治疗方法。活血化瘀法通过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其增殖,可有效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血瘀”状态从而干预血管新生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此外,活血化瘀法还能促进血管生成,主要是促进侧枝循环建立,改善病变部位血供和器官功能[22]。王若光等[23]对血瘀证与微循环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经脉(血管)与血液之间动态平衡失调是导致血瘀的根本原因,血瘀证不仅表现为微循环功能抑制,还表现为功能亢进他们研究表明许多活血化瘀药因剂量不同,其效应具有双向性即止血和行血的不同作用,为活血化瘀法兼有抑制(止血)和保护(行血)血管生成双向作用。活血化瘀通络法可减轻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及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区增宽,具有多途径、多环节相互作用的复杂病理生理机制,干预DN病情进展[24]。活血化瘀疗法及活血化瘀药对抗DN的机制可能有:降低血糖、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改善微循环、控制血压、降低肾小球高滤过、降低炎症因子、调节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等。此外活血化瘀疗法及活血化瘀药还存在直接或间接延缓DN病情发展及保护肾功能的尚未阐明的机制[25、26]

2活血化瘀法临床研究

2.1周晖等[27]改善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其机理可能与改善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性能改善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重吸收功能有关。

2.2黄延芹等[28]以活血通络法辨治,加泽兰、鬼箭羽、丹参、水蛙活血化瘀之品,以消瘀毒之标实;牡丹皮清热凉血,熟大黄逐瘀清热,上药共解痰湿瘀热等互结之毒,为佐药。全蝎通络其性善走,解毒通络活血,以行药势,为使药。表明补肾活血通络法对早期DN具有良好防治作用。

2.3郭登洲等[24]治疗DN当以活血化瘀、消癥通络为主,以拟定中药复方制剂(地龙、鳖甲、丹参、大黄、黄芪等组成。方中地龙、鳖甲通络活血、软坚消癥散结为君)治疗早中期DN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2.4杨霓芝[29]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采取中医益气活血法加减治疗截断病势,延缓甚至逆转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2.5范昕[30]对68例确诊的DN患者应用益气补肾活血药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结论益气补肾活血药对DN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2.6袁飞[31]等对早期DN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活血方药治疗,能更明显减少蛋白尿,改善临床症状,从而延缓肾功能减退进程。

2.7陈志刚、叶仁样[32、33]等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合用益气活血补肾中药,显著提高了疗效。

2.8胡谷冰[34]补肾话血之法疗效显著,在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等方而可奏良效,值得临床推广。

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也显示,活血化瘀能提高DN临床疗效,减轻肾脏病理损害[35-40]

小结

综上所述,消渴早期就存在血瘀病理改变,并且贯穿其发展始终。血瘀不仅是一种病理产物,同时也影响着DN的发展变化与转归。血瘀一旦形成,导致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失调、微环境紊乱,而使病情加重,使该病缠绵难愈,变证丛生,进而加重DN的发展演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积极运用活血化瘀方药,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代谢,抗氧化等多个途径防治DN及其并发症。近年来随着DN发病机制现代中药(活血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已引起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医药辨证论治的重视,在活血化瘀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与西医西药相比,传统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DN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发挥作用,还具有加减方灵活,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尤其早中期有较好疗效。若能切实地将基础,临床,试验诸环节科学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活血化瘀药作用及更深入地阐述活血化瘀药防治DN的作用和机理,提高活血化瘀药防治DN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延芹,徐云生.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8,49(5):421-423.

[2]吴凡,康玉萍,任开明.滋肾消渴方治疗糖尿病肾病40例[J].河北中医,2001,23(1):25-26.

[3]曹晖,杨阴英,潘文波.补阳还五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蛋白尿58例[J].河北中医,2005,27(10):746.

[4]高彦彬,赵慧玲,周晖,等.糖肾宁治疗气阴两虚、络脉瘀滞型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7):409-411.

[5]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23.

[6]戴京璋,吕仁和.糖尿病肾病中医证治[J].北京医药人学学报,2002,25(5):65.

[7]吴以岭,魏聪,贾振华,等.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659-660.

[8]牟新,姜森,赵进喜.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11):15-16.

[9]李雷.从络病沦治糖尿病肾病[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5):258-259.

[10]徐振华,李咏梅,左效臣.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肾病[J].中国医学杂志,2007,6(5):56-57.

[11]高鸣,胡江华,孙善红.邵朝弟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J].四川中医,2006,24(4):6-7.

[12]牛婧,史良平,王亿平.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12):1127-1129.

[13]高宏杰,李靖,高箐,等.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8,30(6):413-415.

[14]向少伟.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2):77-78.

[15]叶任高.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6.

16李长新.瘀血与糖尿病肾病[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6):348.

[17]王月华,郭登洲,王彦凯,等.活血化瘀消癥通络中药对DN的干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4):345-347.

[18]杨步流,麻金木.糖尿病肾病应用活血化瘀法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概述[J].甘肃中医,2008,21(1):96-97.

[19]王辉,张冰,苗明三.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活血化瘀中药的干预作用[J].河南中医,2007,27(8):10-11.

[20]孙致连.炎症因子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8,28(4):366-368.

[21]焦鹏.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40例[J].新中医,2001,38(11):34.

[22]高启龙,陈永强.活血化瘀法对血管生成效应与机制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5):459-461.

[23]王若光,尤昭玲.试析血瘀形成及现代研究对血瘀认识的深化[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4):272-276.

[24]郭登洲,王月华,边东,等.活血化疲消痕通络中药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51(1):75-78.

[25]于洪.中医药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概况[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13(3):469-472.

[26]张鹏,马艳花.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研究概况[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255-256.

[27]周晖,莫伟,古继红,等.益气养阴、活血化赛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1,43(3):25-26.

[28]黄延芹,徐云生.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8,49(5):421-423.

[29]张再康,杨霓芝,王立新,等.杨霓芝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8):603.

[30]范昕.益气补肾活血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1):87-88.

[31]袁飞,林宏初,郑东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广东医学2010,31(增刊):298-300.

[32]陈志刚,罗宏斌.益气活血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50例[J].中医杂志,2010,51(1):58-59.

[33]叶仁样,谢嘉嘉,林国彬,等.益气活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新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009,31(1):24-27.

[34]胡谷冰.益气健脾、补肾活血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9):1513-1515.

[35]张热,沈伟,胡泉,黄艳朋,等.益气清热活血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的Meta分析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97-101.

[36]郭小舟,林兰,倪青,等.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0,42(3):35-37.

[37]吴江雁,吴致安.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1,22(40):3786-3787.

[38]肖海静.健脾补肾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1):1075.

[39]方水林.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20.

[40]沈欣,罗斌.论肾虚痰瘀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17.

本文是兰一天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