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发表者:李博 1077人已读
尿失禁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人群中23%~45%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7%有明显的尿失禁症状,其中约一半为压力性尿失禁。所谓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喷嚏、咳嗽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尿液不自主自尿道外口漏出。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也会逐渐增高。
一.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 年龄:女性尿失禁的高发年龄为45~55岁。年龄与尿失禁的相关性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盆底松弛、雌激素减少和尿道括约肌退行性变等有关。一些老年常见疾病,如慢性肺部疾患、糖尿病等,也可促进尿失禁进展。
2. 生育:生育的次数、初次生育年龄、生产方式、胎儿的大小及妊娠期间尿失禁的发生率均与产后尿失禁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初次生育年龄在20~34岁的女性,其尿失禁的发生与生育的相关度高于其他年龄段;生育年龄过大者,尿失禁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经阴道分娩的女性比剖宫产的女性更易发生尿失禁;行剖宫产的女性比未生育的女性发生尿失禁的危险性要大;使用助产钳、吸胎器和缩宫素等加速产程的助产技术同样有增加尿失禁的可能性;出生婴儿体重大的母亲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可能性明显升高。
3.盆腔脏器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与盆腔脏器脱垂常同时存在。可能与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的盆底支持组织平滑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结缔组织纤维化和肌纤维萎缩有关。
4.肥胖:肥胖女性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几率显著增高,减肥可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
5.种族和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与压力性尿失禁有较明确的相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直系亲属也常患病。
6.雌激素:绝经期雌激素下降与尿失禁发生有关,研究发现,阴道局部使用雌激素可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
7.吸烟:可能与吸烟引起的慢性咳嗽和胶原纤维合成减少有关。
8.体力活动:高强度体育锻炼可能诱发或加重尿失禁。
9.其他:如子宫切除术、便秘、肠道功能紊乱和慢性咳嗽等。
二.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判断
尿失禁的严重程度与治疗选择有关,其严重程度的判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
轻度:一般活动及夜间无尿失禁,腹压增加时偶发尿失禁,不需带尿垫。
中度:腹压增加及起立活动时,有频繁的尿失禁,需带尿垫生活。
重度:起立活动或卧位体位变化时即有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社交。
另外,临床上还常采用1小时尿垫试验判断尿失禁的严重程度,该方法也可以评估尿失禁的术后治疗效果。
轻度:1小时漏尿≤1克。
中度:1克<1小时漏尿<10克。
重度:10克≤1小时漏尿<50克。
极重度:1小时漏尿≥50克。
三.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根据尿失禁的严重程度、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个人诉求,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保守治疗:
1.控制体重:肥胖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明确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可改善尿失禁的症状。患有压力性尿失禁的肥胖女性,减轻体重5%~10%,尿失禁次数将减少50%以上。
2.盆底肌训练:又称为凯格尔运动,此方法方便易行、有效,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
训练方法:首先需准确找到盆底肌的位置。感受盆底肌位置的方法包括,假装自己在憋屁,收紧的那块肌肉便是盆底肌;假装小便到一半,突然停止,憋住,用劲儿的那块肌肉就是盆底肌;女性在使用卫生棉条时,用阴道紧紧包裹住棉条,使用的肌肉就是盆底肌。
可采用以下训练方法,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3秒,然后放松3秒,此为一次;30次一组,每日3-5组,坚持3-6月。
3.其他:如戒烟、改变饮食习惯,以及选择电刺激治疗和磁刺激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作用在于增加尿道闭合压,提高尿道关闭功能。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度洛西汀,口服,需维持治疗至少3个月。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口干和便秘等。
2.雌激素,对绝经后患者可选择阴道局部用药。副作用包括长期使用有增加妇科肿瘤、乳腺癌和心血管病的风险。
3.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盐酸米多君,口服。副作用包括血压升高、恶心、口干、便秘和心悸等
(三)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或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或不能坚持、不能耐受,以及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常用的手法方式为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这是目前效果最好且损伤最小的手术,具有微创、损伤小、疗效稳定、并发症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将采用特殊材料制作的吊带,经阴道前壁小切口置于阴道与尿道之间,手术过程仅需15分钟左右,长期疗效超过90%。
本文是李博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9-06-07 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