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婴幼儿姿势与运动发育规律
发表者:李二伟 1337人已读
一,姿势运动发育是抗重力的发育过程
小儿的姿势与运动的发育是随着小儿身体的抗重力屈曲活动与抗重力伸展活动的逐渐发育进行的,即身体不断克服地心引力从水平位上逐渐抬起,发育成为与地面垂直位的过程。
二,姿势与运动的发育顺序
1.从头侧向尾侧的发育
小儿的发育是从竖颈,抬头开始逐渐向坐,立方向发育的过程。也可以说脊柱的稳定性是从颈椎开始逐渐向胸,腰椎发育的从头侧向尾侧的发育过程。
2.从近位端向远位端发育
即从中枢侧向末梢侧发育,如上肢的功能是首先获得肩胛带的稳定性以后,手的精细运动功能才得以发育。
下肢的功能则是在取得了髋关节的稳定性以后,足的运动才得以发育。
3.从整体性运动向分离性运动发育
小儿在开始运动的初期呈整体的运动模式状态,无论做什么动作都与全身有关,如翻身运动,在初期见不到体轴的回旋,全身似滚圆木样地翻转。
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地出现肩胛带与骨盆带间的回旋运动,翻身运动开始出现分离动作。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整体运动模式被抑制,出现选择性的,分离的运动模式。
4.从矢状面向冠状面,再向水平面发育
(1)应用抗重力屈曲与抗重力伸展活动获得在矢状面上的姿势,运动的控制。
(2)利用侧屈运动学习并获得冠状面上的矫正反应的发育。
(3)通过体轴上的回旋运动获得在水平面上的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5.由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
运动的发育首先是粗大运动的发育,其后才是精细运动即手的运动的发育。
6.由非对称姿势向对称姿势发育
小儿的姿势在出生3~4个月之前为非对称的姿势,随着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消失而向对称性姿势发育,其后呈功能的非对称姿势。
7.从屈曲状态向伸展状态发育
小儿出生时是以全身屈曲状态占优势,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地成为功能的伸展状态。
三,姿势与运动的发育呈螺旋式上升过程
姿势与运动的发育过程不是境界分明的台阶式的上升过程,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如,与运动有关的流涎出现在正常小儿的4~5个月之时,这是由于小儿刚刚开始竖颈,颈肌出现伸展活动,为了代偿这一活动小儿常出现张口动作,因此而出现流涎。至8个月左右,小儿已经可以取稳定的坐位,两只手也可以自由地活动,与此同时颈肌的活动也已经自如,张口的代偿动作消失,故流涎停止。当小儿发育到抓物站起的阶段时,因为需要两只手用力去拉起并支持身体,手又失去了自由,又出现了张口的代偿动作而在此出现流涎。当发育至独站阶段,两只手彻底被解放,至此张口,流涎也彻底停止。
四,身体重心和基底支持面积在姿势,运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小儿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上基底支持面积最大,身体的重心最低。随着生长发育,基底支持面积逐渐缩小,身体重心逐渐升高。小儿在俯卧位姿势与运动的发育过程中,基底支持面积和身体重心的变化过程表现得更为明显,身体重心的升高有利于身体重心线离开基底支持面,而基底支持面积的缩小则有利于身体的移动。而且这两点变化会使身体的移动速度加快。所以步行的速度要快于四爬和腹爬的速度。但是移动速度的增快并不是直线上升的,随着小儿年龄的增大,步行的移动速度也具有多样性,因为小儿已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自己调节步行的快和慢,也可以长时间持续地跑。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发表于:2018-08-11 11:58
网上咨询李二伟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