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推荐热度 4.6
在线服务满意度 92%
在线问诊量 60906
21学术研究论文
鼻部炎症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发表者:李凡成 2213人已读
鼻部炎症为常见多发病,现根据本人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学、科研与临床近 3 0年经验和学习体会,试从3个方面探讨其辨证论治规律,以供 同道参考。
1 辨证分型
1.1 风邪袭鼻证
因外感风邪侵袭,肺失宣降,邪壅鼻窍所致,常有风寒袭鼻证与风热犯鼻证。其中,风寒袭鼻证常见于急性鼻炎,风热犯鼻证或见于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鼻前庭湿疹、鼻前庭炎等病。
1.2 脏腑实热熏鼻证
表邪入里,或饮食失调,脏腑积热,熏蒸鼻窍而成。主要有肺胃实热熏鼻证、脾胃湿热熏鼻证、肝胆湿热熏鼻证,均以急性炎症多见。肺胃郁热熏鼻证、肝胆郁热熏鼻证,以慢性炎症多见。
1.3 脏腑虚损证
因脏脏亏虚,气阳不足,鼻失温煦,或阴虚鼻失濡养,邪毒滞留,临床上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主要证型有肺脾气虚证、肾阳亏虚证、肺肾阴虚证,多见于鼻腔或鼻窦的慢性炎症。 2 治则治法
就整体辨证而言,鼻部炎症基本治则有解表法、清热法、补虚法三类。结合鼻病局部辨证,尚须配合通窍(利鼻)法、排脓(除涕)法、活血化瘀法、除疲散结法等。
2.1 解表法
对于风寒侵鼻证,治宜疏风散寒(辛温解表)法,方如《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证 治准绳》辛夷散,药物如荆芥、防风、白芷、辛夷、细辛、生姜等;温肺散寒法,常用方如温肺止流丹、小青龙汤,药物如黄芪、白术、细辛、荆芥、桂枝、丁香等。风热犯鼻证,治宜疏散风热法(辛凉解表),常用方如银翘散,药物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等。
2.2 清热法
对肺胃实热证,治宜清肺胃热,急性病常用方如麻杏石甘汤、《医宗金鉴》黄芩汤,药物如黄芩、栀子、桑白皮、鱼腥草、石膏、大黄等。慢性病属肺经郁热证,常用自拟清肺通窍汤(辛夷花、苍耳子、桔梗、黄芩、麦冬、桑白皮、鱼腥草、赤芍、川芎)。属胃热熏鼻证,常用自拟升麻解毒汤(升麻、生甘草、葛根、赤芍药、黄芩、鱼腥草、蒲公英、桔梗、白芷、苍耳子)。肝胆实热证,治宜清肝胆热,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奇授藿香汤,药物如藿香、龙胆草、黄芩、栀子、夏枯草、青黛、茵陈蒿等。热毒壅盛证,如外鼻急性炎症,治以清热解毒(泻火解毒),常用方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等。脾经湿热证,治宜清脾利湿,常用方如甘露消毒丹,药物如猪苓、通草、薏苡仁、车前子、茵陈蒿等。
2.3 补益法
益气固表法,常用方如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防风、苍耳子等。健脾益气法,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常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淮山药、大枣等,宜配合通利鼻窍、化浊除涕之品。温阳散寒法,常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右归丸,对过敏性鼻炎属阳虚证者,常用自拟温阳祛风汤(淫羊藿、锁阳、蛇床子、白蒺藜、白芷、乌梅、枸杞子、桑椹子、白芍、细辛)。滋阴润鼻法,常用方如养阴清肺汤、 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药物如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熟地、山茱萸、女贞子、何首乌、知母、黄柏等。
2.4 通利鼻窍
风寒袭鼻或正虚寒滞所致的鼻塞症,应配合辛温通窍法,于主方中酌加辛夷、细辛、白芷、丁香、石菖蒲、川芎之类辛温通窍之品。风热犯鼻或郁热熏蒸所致的鼻塞症,宜于主方中酌加薄荷、连翘之类辛凉通窍。辛夷、白芷虽属辛温之品,然以辛夷入肺经,白芷入阳明经,有通利鼻窍之专功,若于清热药中,其辛温之弊受制而可选用于实热、郁热熏鼻证。
2.5 排脓畅窦
热邪熏蒸鼻窍,脓涕黄浊量多者,宜解毒排脓。常用蒲公英、鱼腥草、败酱草等。因正虚邪滞,涕黏白量多或久流不止者,宜托里排脓。常用方如托里消毒散,药如生黄芪、桔梗、棉花根、升麻等。因湿浊壅盛所致脓涕量多者,宜化浊排脓,常用药物如薏苡仁、白芷、冬瓜皮等。鼻塞重而涕难出者,宜活血排脓,常用药物如皂角刺、穿山甲等。
2.6 活血化瘀
凡鼻甲肿胀而色泽暗紫,表面不平,或息肉红丝相裹,容易出血,鼻黏膜增生与肥厚,鼻甲萎缩,以及鼻部皮肤粗糙、皲裂脱屑者,均可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丹参、地龙、丝瓜络、穿山甲之类;兼郁热血滞者,宜加赤芍、丹皮;兼寒郁血滞者,宜加归尾、川芎。
2.7 除痰散结
凡有鼻息肉或息肉样变,以及鼻甲肥厚,甚则如桑椹改变者,均可以除痰散结为基本治则,或配合治疗原则而酌情选药,常用药物如三棱、莪术、海藻、昆布、煅牡蛎、浙贝母等。
3 局部症候的辨证论治
3.1 鼻塞
鼻腔与鼻窦的各种炎症均引起鼻塞。因风邪犯鼻、实热熏蒸鼻窍,以及脏腑虚损等所致的各种鼻塞症的辨证及对症用药,可参见上述通利鼻窍法、排脓畅窦法。
3.2 分泌物增多
涕清稀属寒。因寒邪外束,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者,多见于急性鼻炎,治宜辛温发散,药用细辛、荆芥、白芷之类。因脏腑虚寒,气化失司,气不摄津者,多见于过敏性鼻炎,治宜温阳益气以固本,或兼收涩固津以图标,固本用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之类,治标用 乌梅、诃子、五味子、煅牡蛎之类。鼻涕黏浊为湿。若脓涕黄浊,多为湿热之邪上干或滞留清窍,治宜清热解毒,化湿利浊,用黄芩、栀子、银花、蒲公英、苍耳子、木通、泽泻之类。若涕黏白浊,多为寒湿之邪,乃阳虚气弱,气化失司,津液不得化,寒湿浊邪停聚鼻窍所致,治宜温阳益气,化浊祛湿。温阳益气药如附片、肉桂、黄芪、党参、白术之类,化浊祛湿药物如苍耳子、石菖蒲、藿香、白芷之类 。
3.3 鼻黏膜变色
正常的鼻黏膜色泽淡红。鼻黏膜色红为热,有潮红、红赤(鲜红)、暗红、暗紫、淡紫等不同。鼻黏膜色白属寒,多因气阳不足,寒邪滞留,以寒主收引,血液不能周流。可于方 中酌加辛温祛寒药以对症治疗,如细辛、桂枝、藿香、川芎之类。鼻黏膜潮红可见于风热犯鼻证或风寒侵鼻证,当以全身证候为辨,根据证候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药之类即可。鼻黏膜红赤多见于急性鼻部炎症之实热证,宜酌用清热泻火,佐以凉血之药,如黄芩、黄连、栀子、赤芍、丹皮之类。鼻黏膜暗红多见于慢性鼻部炎症之郁热证患者,宜酌用滋阴清热药物 ,如玄参、麦冬、生地之类。鼻黏膜暗紫多属气血瘀滞之证,宜酌用活血化瘀之药,如丹参、桃仁、红花、地龙、川芎、当归尾之类。鼻黏膜淡紫多因阳气不足而致气血瘀滞,当用行气活血化瘀药,并酌用温阳益气之品。
3.4 鼻腔干燥
热邪伤津者,多见于热病之中或热病后期,检查见鼻黏膜色红而干燥少津,乃热邪灼伤 津液所致,治宜清热泻火以护阴,宜用黄芩、栀子、天花粉、芦根、生地黄、白茅根之类。阴虚津亏者,多见于慢性鼻病中。鼻黏膜干燥无津,乃阴液不足,津液无以输布于鼻窍所致, 鼻黏膜表面多附有干痂,治宜养阴生津。兼郁热者,亦当清热,药用沙参、麦冬、玉竹、玄参,赤芍、丹皮、知母、黄柏之类。气虚津亏者,多见于慢性鼻病,患者自觉鼻腔干燥,检查时鼻黏膜不一定干燥少津,乃气虚清阳不升,津液不能上潮所致,并非津亏,治宜益气升清即可,药如黄芪、葛根、升麻、桔梗、柴胡等。
3.5 鼻黏膜或鼻甲肿胀
肺失宣降所致者,多见于急性鼻部炎症初起,因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津液敷布失调,故致鼻黏膜或鼻甲肿胀,多有全身证候可辨,当以辛温或辛凉解表之法治之。见于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之时,其病机可能既有肺失宣降,亦有气阳不足,以致水液代谢失常所致,故当增添温阳益气之品。气血壅滞所致者,多见于急性鼻部炎症,因于脏腑实热熏蒸鼻窍,以及慢性鼻部炎症郁热熏蒸鼻窍者,热则气血壅滞,以致鼻黏膜或鼻甲肿胀,宜在清热主方中酌加凉血活血之品,如赤芍、丹皮、木通之类。气滞血瘀所致者,多见于慢性鼻部炎症,因气阳不足,气血运行障碍,或久病人络,以致鼻甲肿胀,宜酌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桃仁、红花、地龙、川芎、当归尾之类。
3.6 增生与肥厚
鼻黏膜的增生与肥厚多见于下鼻甲、中鼻甲,以及鼻中隔上部。增生与肥厚者,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不敏感,其表面或不平,甚则如桑椹状粗糙不平,以探针触之,形成凹陷难 复,多因于湿浊久郁成痰,痰阻脉络,气血瘀滞所致。其表面色淡白者,多兼寒邪滞留,暗红者,多兼郁热不清,治当化瘀通络,除痰散结,宜用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煅牡蛎之类。夹寒者,加细辛、荆芥之类;夹热者,加黄芩、丹皮、赤芍、木通之类。
3.7 息肉与息肉样变
多因湿浊久郁成痰,结滞鼻窍所致。治当除痰散结,药用法夏、陈皮、枳壳 、浙贝母、煅牡蛎、海浮石、三棱、莪术、昆布、海藻之类。若息肉表面色淡,状如荔枝肉,多兼寒湿 ,当酌用散寒通窍之品,如细辛、白芷、丁香、石菖蒲之类。息肉色暗滞,或有血丝相裹,易出血者,多为热郁血瘀,宜酌加清热化痰、活血散结之药,如瓜蒌、夏枯草、桃仁、红花、丹参、当归尾之类。
3.8 鼻黏膜或鼻甲萎缩
因气阴亏损所致者,多见于原发性萎缩性鼻炎,治宜益气养阴,酌兼降火与活血化瘀。因湿热邪毒蒸灼鼻窍所致者,多见于慢性鼻窦炎,宜在扶正祛邪主方中酌加养阴与活血化瘀之品。
发表于:2011-06-20 16:23
网上咨询李凡成大夫
李凡成的咨询范围: (如有需要开中药、处方问题,网上咨询无法解决,请申请电话咨询。)1、过敏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慢性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3、急慢性鼻窦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嗅觉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5、干燥性鼻炎的中医治疗 6、反复性鼻出血的中医药治疗 7、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声带小结与息肉、声带白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8、急慢性扁桃体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9、咽、喉囊肿的非手术中药治疗 10、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11、喉返神经麻痹的中医辨证论治 12、耳郭假性囊肿的中药治疗 13、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4、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5、突发性聋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16、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7、眩晕症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18、耳鼻咽喉肿瘤诊断及放化疗后的中医药康复治疗 19、灼口综合征、复发性口疮及其他口腔黏膜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20、小儿反复感冒、小儿各种鼻炎与鼻窦炎、小儿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鼾症)、儿童非化脓性中耳炎(耳聋),以及耳鼻喉科疾病时常伴随的小儿汗症(容易出汗多)、食欲减退、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 更多>>
写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