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胆管消失综合症病因:免疫因素与药物因素
发表者:李光荣 483人已读
5、免疫因素
VBDS被认为是免疫介导的胆管相关性疾病,免疫损伤胆管系统是引起VBDS的重要机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免疫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结节病、移植免疫都与免疫有关,可以引起VBDS。多形红斑是由免疫介导的皮肤和/或黏膜损害,有儿童多型红斑后出现VBDS的报道。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是多形红斑的严重类型,VBDS合并TEN的病例也见报道,被认为是对药物的超敏反应。国内资料显示,PBC患者约有62.6%存在小胆管减少或消失。甲状腺功能减退也是与免疫相关的疾病,也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关VBDS的报道。大多数感染性因素导致的VBDS存在免疫介导损伤的证据,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DILI)也与免疫有关。
6、药物因素
引起VBDS最多见的病因是药物,也是报道病例中最多的。
药物引起的VBDS是最复杂的一种,可能最先表现为DILI,后来发展为VBDS,且有些病例表现为不可逆。
了解哪些药物可以导致VBDS很重要。引起VBDS的药物比较多,如抗生素类的阿莫西林或/和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莫西沙星、美罗培南、抗HIV的奈韦拉平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洛索洛芬等,抗精神类药、抗肿瘤类药等。
近年报道的抗生素类有环丙沙星、磺胺类的复方新诺明(SMZ-TMP)、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可导致VBDS合并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病情较重。SMZ-TMP引起过敏反应比较常见,引起VBDS偶见报道,且成人和儿童均可出现。左氧氟沙星像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一样,可以引起DILI,但左氧引起的DILI更重。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是肝损害常见病因,但引起VBDS的报道很少。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唑尼沙胺、丙戊酸、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导致VBDS已为大家熟知,许多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与肝损害甚至肝衰竭有关,近年有奥卡西平和舍曲林引起VBDS的病例报道。
替莫唑胺是一种抗肿瘤的烷化剂,最近有替莫唑胺相关VBDS报道。
药物相关VBDS非常复杂,有些病例可能有多种因素参与。
本文是李光荣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9-05-21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