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误区
发表者:李巨民 745人已读
误区一: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许多病人甚至医生也认为,关节痛加上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是一种误区。因为类风湿因子本身是人体产生的针对变性免疫球蛋白G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由于首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血清中发现,所以被称为类风湿因子。5%~10%的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测出类风湿因子阳性,但滴度较低,只有滴度在1∶64以上才有诊断意义。同样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就排除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上有少部位病人类风湿因子始终都是阴性。
误区二:抗风湿治疗就是消炎止痛
很多病人包括基层医生也认为,抗风湿就是用消炎镇痛药。用些消炎止痛药物,关节不痛了,就好了。其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键是防止关节破坏和畸形。目前治疗类风湿药除镇痛消炎药外,还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
误区三:自服“纯中药秘方、祖传秘方”
在这里尤其要提醒患者一定要警惕这些所谓的“纯中药秘方、祖传秘方”等,用药一定要正规,不要自行服用没有药品批号、禁忌症、厂家地址等的药物,要用有国药准字号的药物,以免误服激素,长期服用含有大量激素的中成药导致股骨颈坏死的病例在国内常有报道。一般在急性期、免疫抑制药物尚未显效时或小剂量使用。一旦出现骨质疏松、高血压等副作用,就需在医生指导下减量或停药。不能相信某些中药药酒,即使中药,也有毒副作用,其甚者可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危及生命。中医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有独特的优势,当然也有缺陷,要取其利避其害,因此要在医生的医嘱的指导下应用中药治疗。
误区四:关节痛就不想动,不想动就卧床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疾病的发展可造成关节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治疗的药物和方法是层出不穷,临床疗效也有了改进,不仅使许多患者症状减轻,也因关节功能的改善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类风湿病人要坚持适当的锻炼,可以保持体质和恢复关节功能。否则身体会日渐衰弱,四肢甚至全身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直、变形,成为终身残疾。病人在关节肿胀的急性期需要休息。过了急性期,可在床上做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也可理疗。逐渐增加穿衣、吃饭、洗澡等生活能力的锻炼,以防止关节变形。值得提倡的是在温水中活动,除了可以减轻关节疼痛、促进肌肉放松外,并可改善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耐力。
误区五:症状缓解后,就自行停用药物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在规范、系统、有序的治疗下可以达到临床上缓解,使患者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因此类风湿患者必须坚持用药治疗,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这样做的后果是病情会越来越重。
误区六:用药后不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特别是病史较长的患者,在长期用药的过程中,自己认为自己对病情的了解好于专科医生,在用药的过程中不注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认为自己的症状很好,勿须做那些检查,花冤枉钱,其实那是极端错误的,任何一个患者的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都是片面的,都是先从自身的疾患开始认识疾病的,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系统性,有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在出现症状之前出现。因此在规范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
误区七:“西药副作用大,中药副作用小,中药比西药好。”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凡药皆有毒”,不论中药、西药都是如此,如果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江湖游医就是利用患者这种心理,以所谓祖传秘方、偏方来迷惑患者,上当者甚多,结果是化了冤枉钱,还耽误了疾病的治疗。因此,如果怀疑患了类风关,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就诊,最好到风湿病专科检查和治疗。
误区八:“激素(强的松)不能服,用了要上瘾。”
这种看法不全面。以前,类风关治疗中较多采用强的松,近年来,已较少将激素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但是,对于一些关节症状严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仍不能缓解症状,或伴有明显全身症状或内脏器官受累时,仍需要采用激素治疗,但剂量已远低于以前。患者不必“望激素而生畏”,应由专科医生决定取舍。
误区九:“患了类风关,十之八九要残废。”
不必过分担心。的确对于部分严重的类风关患者,或未坚持正规治疗的患者,会导致关节畸形,功能减退,但是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如果能够抓住发病初期一、两年的时间,采取正规的治疗和随访,严重的畸形完全可以避免,患者可以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即使有少数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关节畸形,也有可能通过骨科手术进行治疗。残废不残废,除决定于病情本身轻重不同外,有没有坚持接受正规治疗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误区十:“是否患类风关,测定类风湿因子便知。”
并非如此。这也是一些非风湿科医生容易产生的错觉。类风湿因子阳性并非类风关所特有,其他一些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同样会出现阳性反应。而类风关患者中也仅85%左右类风湿因子阳性,另15%患者类风湿因子始终可为阴性。只得提出的是,对于阳性者一定要检测滴度,没有滴度的阳性对诊断是没有意义的。类风湿因子检测只是类风关诊断中的参考指标之一,医生需综合化验、临床症状、体检等多方面资料,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误区十一:“每次都服用同样的药,自己到药房买一些就可以了,不必经常到医院去”。
千万不可。到医院随访,并不仅仅为配药。医生要观察患者病情改变,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必要时要做一些化验检查,医生还要决定药物剂量的增减以及品种的更换。
本文是李巨民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5-01-27 12:09
相关文章
网上咨询李巨民大夫
李巨民的咨询范围: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颈椎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腱鞘炎(弹响指)、腕管综合症、肋软骨炎、带状疱疹痛、腰背肌筋膜炎、腰背肌劳损、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坐骨神经痛、跟痛症、骨质增生(骨刺)性关节痛,风湿、类风湿、痛风及损伤性关节炎、滑膜炎、滑囊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无菌坏死、疤痕疙瘩、手术后幻肢痛、断肢痛、伤口痛、原病灶处痛、腱鞘囊肿、甲状腺囊肿、口腔粘液囊肿、耳廓假性囊肿、慢性前列腺炎、外阴搔痒、肛周搔痒、肛裂痔疮、睾丸鞘膜积液、血管瘤、腋臭、斑秃、神经性皮炎、慢性鼻炎、咽喉部异常感觉,口咽粘膜干燥症、突发性视力、听力障碍、耳鸣、耳聋、飞蚊症、嗅视障碍、不定陈述症、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多汗症、月经前紧张症、夜尿症、顽固便秘、妇女痛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系列症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