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顽固性失眠

1 睡眠的科学知识

发表者:李启芳 人已读

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早已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人类借助人造光源把黑夜驱散,同时也击碎了睡眠的自然节律。从爱迪生发明电灯到如今智能手机、掌上电脑不离我们左右,工作和娱乐对睡眠的过度透支,最终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睡眠问题。睡眠科学不容忽视,“好好睡觉”这一科学常识亟待普及。

睡眠是人的本能,却又是生命的一大奥秘。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睡眠的想象和探究。古希腊人认为睡眠是睡神剥夺了人的大脑意志,希波克拉底指出:清醒或睡眠,二者之一不适当,都将导致疾病。20世纪开始,随着科学技术和科研手段的进步,人们开始探讨睡眠的起源和发生发展机制,睡眠的神经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睡眠障碍及其治疗方法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其功能来说,睡眠除了帮助人们恢复体力和精力、促进生长和代谢调节、增强免疫力之外,还负责大脑功能培育,参与记忆和学习。因此,对人类来说,睡眠不仅仅是健康的要素,而且是智慧的源泉。

睡眠与生俱来,却也问题重重。睡眠限制研究揭示了缺乏睡眠会导致严重慢性疾病,包括肥胖症糖尿病、炎症以及心血管代谢疾病,睡眠差导致的免疫缺陷甚至削弱了人们对疫苗的反应。睡眠不足扰乱了人体生物钟,睡眠障碍与情绪失调、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因活性研究拓宽了睡眠研究新视野,研究者发现,一周睡眠不足改变了711个基因的活性,受到影响的基因关系到应激反应、免疫系统和细胞代谢。一周充足睡眠之后熬个夜的基因活性变化数量是122,而一周睡眠不足之后再彻夜不眠的数据则飙升到了856。

失眠对于个人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对社会也有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但到目前为止,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却极其有限。药物研发者正努力研发新一代更有效的安眠药,同时,一种新的“认知行为疗法”有可能成为治疗失眠的主流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疗法,目的在于消除各种条件下机能失调的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为此,科学家还开发了一款名为Sleepio的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疗法程序。药物与认知行为治疗相结合的办法,也许可以终结不眠之夜的痛苦。

睡眠不足和失眠被认为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产物,回归“黑暗”年代显然已无可能,但是,好好睡觉,重建良好的自然睡眠是可行且值得我们付诸实践的。[资料来源:Nature]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疼痛科 李启芳 副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全天,周三,周五上午。

本文是李启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