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_好大夫在线
7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过敏与疾病

抽动症的孩子,家长怎么办?

发表者:刘海燕 人已读

最近几年,我发现身边抽动症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或许是因为以前不知道这个病的缘故吧。

抽动症出现的怪动作让很多家长很困惑,其中有一种合并骂人的抽动症更让家长痛苦不堪。

我们把这部分孩子抽动的同时会情绪激动和骂人抽动叫抽动秽语综合征,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孩子是生病。一旦孩子情绪不好,骂人。家长要么是打骂孩子,要么必过于自责,认为是父母养育失败的结果,甚至于产生绝望的情绪。

其实,很多孩子,只要合理护理,正确引导,症状随着年龄就逐渐减轻了,有资料表明,大部分孩子在青春期过后就自愈了。所以作为家长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那就是要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心态,与医生一起,共同面对现实,一起努力,让孩子早日康复。

医学专家们这样建议大家: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家长自己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家长带孩子来就诊时,往往带有明显的焦虑倾向,常常提出许多问题,如怀疑患儿有脑内是否有问题、是否因自己的养育失误所致、预后是不是很差、甚至有了绝望的心情等等。这些,都潜移默化的、有意识无意识的影响着孩子。特别是大一点的孩子,更是比较敏感,如果过度职责孩子,反而会强化孩子的症状,甚至影响其社交能力,比如孩子孤僻、强迫症状等等一系列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刻意关注和制止患儿的抽动,甚至训斥打骂孩子的坏毛病则更是不可取的,孩子抽动的时候,其实孩子自己不一定知道,他该干什么还干什么,生活并不受影响,如果家长这时候指责孩子或过分关注孩子,这些反而会加重孩子症状或增加家庭内紧张感,容易造成病情加重,或者是使症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也是治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从临床临床上观察看到:这类孩子很多是过敏体质,有部分病例是由物理刺激如结膜炎、鼻炎,颈部不适、鼻咽炎症等引起,或者是应激因素诱发如双亲不和、过度干涉、分离焦虑、转学、遭受训斥等所致。再比如,母亲过度保护、期望过高、过度干涉、神经质、动辄斥责等特别容易诱发或加重儿童的抽动症状。

相反,理性的关爱、心理的支持、适度地对抽动症状“视而不见”可减轻病情。

总之,作为家长,一定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这点非常重要。

当今社会给我们的压力已经足够的大了,我们在不能左右社会给孩子的压力的情况下,把握好自己能够做到的,尽量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这,是治疗的关键。

我不是专家,可是我愿意把自己的治疗经验与家长们分享。

在网上,我看到一个家属对自己孩子治疗的经验总结,看后非常感动,转过来,希望对有抽动症孩子的家长也有帮助:
“我的孩子在5岁出现抽动症的症状,主要得病原因是父亲保护过度,脾气暴躁,性格孤僻的影响.孩子得病后,我们快崩溃了,孩子父亲自责不已,却有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经过多方了解和阅读大量的育儿书籍,我主要从几方面调整养育孩子的方式.一是对病情淡化,二是在生活中告诉孩子人生的道理,让孩子学会一种平和的人生态度,同时经常就孩子焦虑的话题进行分析,让孩子知道生活本身不完美,孩子经常会有一些忧郁\焦虑的倾向,我试图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工作,用自己的乐观\大度来感染孩子,逐渐恢复孩子的安全感.三是夫妻不正面冲突,为了孩子的健康,多忍让,背后多沟通,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相爱的,永远会爱着他,这样孩子的安全感明显得到改善四是可以参加感统训练,练习专注力.五是这是上天送来的特殊礼物,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同时要加强教育,不是简单粗暴的打骂,而是多给孩子讲道理.六是减少对孩子的过多关注和溺爱,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肩负责任,培养他的责任感七是不要过分强调成绩,更多的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孩子快乐了,阳光了,情绪管理能力提高了,生活习惯改善了,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学习好了,孩子的自信强了,自然他的病减轻了 .”

我给家长的一点建议:

⒈带孩子看医生, 检查脑电图等化验,排除疾病因素的影响;

⒉避免孩子长期玩电脑游戏或长时间地看电视; 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很重要。

⒊有目的地让孩子多户外活动, 以此缓解压力, 放松心情;

⒋引导孩子学会面对压力,可以让孩子学一种乐器或唱歌(以娱乐为目的),陶冶孩子性情,同时增加孩子接触各种环境的机会;

⒌调整家长自己的情绪状态, 心理干预比药物更重要,切记不要在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用语言甚至体罚的方式进行纠正; 或表现出过分担心的样子,多拥抱鼓励孩子。

6,到学校给班主任老师说明孩子的病情,请老师们不要看到孩子的怪动作误解孩子。

7,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服用药物和调整剂量, 不要擅自增加药量或停药, 否则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或增加治疗的难度。
8,营养均衡,不挑食,同时对于过敏体质的孩子,最好避免可能过敏的食物。防止孩子便秘,如孩子反复便秘,一定要想办法改善。

9,同时可服用中药,协助治疗。

最后再强调一次,当孩子抽动的时候,家长们就当没有看见吧。如果刻意关注和制止患儿的抽动,甚至训斥打骂孩子的“坏毛病”,只能让孩子症状加重。

本文是刘海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