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急性胰腺炎概念的、分类演变
发表者:李维勤 10989人已读
1963年在法国马赛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胰腺炎研讨会,将胰腺炎分为急性胰腺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复发性慢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4大类。1984年在马赛召开第二届国际胰腺炎研讨会,同年又在剑桥召开另一国际胰腺炎讨论会。这两个会议均废止了急性复发性胰腺炎和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的名称,在病理学上认识到轻度胰腺炎为间质性水肿,可以发展为坏死性。
1991年,德国Ulm大学的Beger根据1099例急性胰腺炎的分析,提出将其分为4类:间质水肿性、坏死性、脓肿、假性囊肿;进而把坏死性分为无菌性和感染性。1992年9月在亚特兰大召开的国际急性胰腺炎研讨会,对急性胰腺炎的轻型、重型。同时把局部并发症分为:急性液体积聚、坏死、急性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同时对定义、临床表现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中华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在1992年第四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会议上提出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1996年在第六届胰腺外科会议上,以亚特兰大的分类为基础提出新的分类。
亚特兰大标准:1992年9月在亚特兰大的国际性急性胰腺炎专题讨论会上,制定了急性胰腺炎临床分类标准如下:
1、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的急性炎症过程,并涉及各种局部组织或远处器官系统。起病急、上腹痛和不同程度的腹部体征,呕吐、发烧、心率快、白细胞增多,血、尿淀粉酶升高。胰腺大体观:胰腺和胰周坏死和出血。镜检:胰间质水肿和脂肪坏死。
2、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伴有器官衰竭和/或局部并发症,如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Ranson标准≥3,APACHE1≥8;器官衰竭有休克(收缩压<12kPa)、肺功能不全(PaO2≤8kPa)、肾功能衰竭(肌酐>177μmol/L)、胃肠道出血(>500ml/24h)、DIC(血小板≤10×109/L)、纤维蛋白原<1.0g/L、纤维蛋白分解产物≥80μg/ml、严重代谢紊乱(血钙1.87mmol/L)。局部并发症有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
3、轻型急性胰腺炎:伴有轻度器官功能不良,无上述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对恰当的补液反应良好。若48~72小时内未见好转,则应考虑有并发症的可能。CT增强扫描显示胰实质正常。病理变化以水肿为主,偶见胰实质及胰周围脂肪坏死。
4、胰腺坏死:是弥漫性或局灶性胰实质无生机,多伴有胰周围脂肪坏死。临床症状严重。在静脉注射增强剂后,坏死区的增强密度不超过50hu(正常区的增强密度为50-100hu),坏死区一般位于胰腺组织外周。临床上应区分无菌性坏死和感染性坏死,前者不需手术治疗,后者病情严重必须手术引流。两者的区别可根据经皮穿刺抽吸培养的结果而定。
5、急性液体积聚:发生于胰腺炎病程的后期,位于胰腺内或胰周,无囊壁包裹的液体积聚。通常靠影像学检查发现。影像学上为无明显囊壁包裹的急性液体积聚。急性液体积聚多会自行吸取,少数可发展为急性假性囊肿或胰腺脓肿。
6、急性胰腺假性囊肿:指急性胰腺炎后形成的有纤维组织或肉芽囊壁包裹的胰液积聚。急性胰腺炎病人的假性囊肿少数可通过触诊发现,多数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诊断。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清晰。
7、胰腺脓肿:发生于急性胰腺炎胰腺周围的包裹性积脓,含少量或不含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征象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它发生于重症胰腺炎的后期,常在发病后4周或4周以后。有脓液存在,细菌或有人真菌培养阳性,含极少或不含胰腺坏死组织,这是区别于感染性坏死的特点。胰腺脓肿多数情况下是由局灶性坏死液化继发感染而形成的。
发表于:2009-05-03 22:44
网上咨询李维勤大夫
李维勤医生暂时不接受网络咨询
李维勤的咨询范围: 急性胰腺炎;胰腺创伤
送出10个暖心 暖暖心意
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