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观察
发表者:罗涛 1898人已读
中西医结合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观察--原著部分内容载于实用中医杂志25卷第10期
作者 四川省中医院 罗涛 陈红 张明俐 成都中医药大学 罗士褀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肌紧张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对照组30例用阿米替林、对乙酰氨基酚口服,以及枕大、小神经阻滞术或局部痛点封闭。治疗组50例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用通阳拈痛汤加味治疗。结果:有效率治疗组98%,对照组80%,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紧张性头痛疗效确切。
【关键词】紧张性头痛;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近年,我们自拟通阳拈痛汤配合西药治疗紧张性头痛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均为疼痛科门诊患者,确诊为紧张性头痛,均经脑电图、颅内CT及相关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高血压、偏头痛及丛集性头痛。男21例,女59例;年龄21-59岁,平均(33±4.7)岁,病程1-11年。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紧张性头痛诊断标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疼痛部位多在前额,双侧太阳穴、头顶、枕部或弥漫全头。头痛呈重压样、焦虑加重,可伴发头晕、易激动、眠差犹豫,可有头顶部压痛点或多处痛性小结。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10mg,bid,P.o;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0.5g,bid,P.o。1,局部痛点封闭。镇痛液用2%利多卡因8ml+0.9%生理盐水5ml+VitB12 0.5mg+地塞米松5mg,共计17ml。(糖尿病患者不用地塞米松,痛点少者,可少于17ml)。常规皮肤消毒后取痛点(阿是穴),垂直进针后皮下注1ml,然后用枝川疗法(即沿痛点前后左右十字交叉,分别注入0.8ml)。2,枕大神经阻滞。在枕后结节与乳突尖连续中点,用拇指尖按下,找出向头顶及前额的放射性痛点即为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用5号针头垂直皮肤进针,达枕骨或出现发射感后,回抽无血,注入镇痛液3ml。3,枕小神经阻滞。在乳突后胸锁乳突肌附着点后缘处定点,其余同枕大神经阻滞操作。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用通阳拈痛汤加味治疗。药用黄芪 当归 川芎 白芍 桂枝 葛根 柴胡 郁金 藁本 白芷。心脾气虚乏力加北沙参,炒白术,肝肾阴虚加熟地、山茱萸、痰湿太甚加羌活,白芥子,病久入络加蜈蚣,全蝎,睡眠差加合欢皮,远志,阳明经加知母少阳经加黄芩,厥阴经加吴茱萸,太阳经加羌活,蔓荆子。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采用六点行为评分发(BRS-6)。将疼痛分为6级:1,无疼痛为0分;2,有疼痛但易被忽视为1分;3,疼痛无法忽视,但不烦扰日常生活2分;4,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3分;5,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均受影响4分;6,剧烈疼痛只能休息5分。患者将疼痛的感受及影响程度以记日记方式记下共医生分析归纳判定疗效。
显效:症状消失或疼痛评分减少2分以上。有效:症状缓解或疼痛评分减少1分。无效:症状无缓解,疼痛评分为减少。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3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
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6例。
5 讨论
紧张性头痛多与精神因素、社会因素有关。持续性的肌肉收缩、缺血,导致致痛物质如缓激肽、乳酸、钾离子等释放刺激感受器而发生头痛。有害性刺激通过脊髓使交感神经兴奋,致头颈部肌肉收缩。更加重了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
紧张性头痛属中医“头痛”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而诸邪而致。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肝气郁结、肺卫失宣、阳虚风娆湿困,痰瘀互结阻络为基本病机,益气活血、解郁通阳、逐湿通络为基本治则。通阳拈痛汤以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益气活血为君,其中中用黄芪暗喻“若欲通之。必先充之”之意,柴胡、郁金疏肝理气为臣,佐以桂枝、葛根通阳以升清,再使以藁本、白芷、羌活循经通络散寒。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解郁通络之功,故可收拈痛之效。
问医生
图文问诊开始
发表于:2011-12-04 17:02
网上咨询罗涛大夫
罗涛医生暂时不接受网络咨询
罗涛的咨询范围: 各种复杂型神经性疼痛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