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先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中医药不是伪科学,中医药当自强

发表者:罗先义 人已读

本文写于2006年在祖国中医药存亡之际,罗先义同志积极捍卫中医药事业,撰写了著名的论文《中医不是伪科学,中医当自强》,得到中医古籍出版社的高度评价,并被列为《中国中医名人榜》首篇论文。

中医药不是伪科学,中医药当自强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从五四运动起就开始了中医存废之争,中医药的发展历经了种种曲折,而中医药植根于中华民族,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和社会基础,近半个世纪以来,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祖国传统医药的繁荣发展,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寄予了很大希望,使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在曲折中前进。

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中医药面临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从有文字记载的《神农本草经》开始,中医药每时每刻都在吸取当时的先进技术方法,对药物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加深,中医药的现代化是几千年来一直不曾中断的过程。正当祖国中医药面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近两年来,又有何祚庥、张功耀、王澄等人再次发表“废止中医”的言论,片面认为,中医理论缺乏客观的物质基础,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便成了这些人的主要观点。有数千年历史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医药当然不会因为个别人的评价而停下前进的步伐,但是他们的谬论会影响到中医药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固而提笔。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及其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一、中医药不是伪科学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是客观存在并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的。

(一)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

1、中医药的历史地位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即使是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

自1982年国家《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之后,1991年我国又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上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时代在发展,中医药的地位也在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也在扩大。2008年,人事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规定(试行)》,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相衔接,凡符合条件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均可申请临床医药(中医师承)专业硕士、博士学位,首次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设立中医师承专业学位;中医药合作纳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成立中美中医药合作委员会,开启中美中医药合作新篇章;世界卫生组织首届传统医学大会在北京举办,来自缅甸、南非、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的卫生官员、各国专家代表共15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了以发展传统医学为主要内容的《北京宣言》。大会期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等6部门还主办了大型“中国中医药展”,全方位展示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和在当代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2、中医药的现实作用

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科学价值已经为千百年来的历史所检验和证明。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现代科学手段检测,没有实质性病变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各种病毒和细菌感染性疾病、妇幼疾病、中医药仍然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水肿病、肝腹水、胃痛、脱发、慢性腹泻、骨伤、形寒肢冷、免疫功能低下等领域,中医药更显其独特功效。

我从医32年,经我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仅举几例说明中医药的现实疗效。1988年在四川绵阳几家西医医院里抱出几例2、3岁的孩子,他们由急性腹泻转为慢性腹泻,医院诊断无法治疗,给他们判了死刑。后来通过病员介绍来找我诊治,我通过中医望珍,观患者骨瘦如材,面呈60岁老汉的病容,见其眼神为败,采用中医温肾健脾的治法,通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康复如初,至今健在;2006年,上海松江佘山天马有一个沈姓老妇,81岁,患有紫癜,来我处时她已经走遍上海各大医院,均诊断其病危,无法治疗,前来诊断时其状态是四肢、后背及前腹部生有紫色血泡,小似汤圆,大似鸡蛋,我观其神色为败,用活血化瘀、引血归经之法,治疗一年而愈,至今健在。

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中医参与治疗的患者占58%,中医药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面显示了独到的优势,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16个省(区、市)中医药系统先后共向四川灾区派出172支医疗队,派员2000多人,全国中医药机构及“中华中医药心连心”活动等共为灾区捐款捐物逾4亿元,中医采用“小夹板”等简便廉验的方法救治汶川地震骨折伤员数以万计,“大锅汤”为数百万群众有效防疫;2008年,奥组委在奥运村举办“中国传统医药在运动医学中的预防性应用”研讨会、“领略中医文化,体验中医风采”展示活动引起各国代表队、记者强烈反响,开传统医学走进奥运先河。中医药服务走进所有奥运比赛场馆和奥运村诊所,260多名中医志愿者为运动员提供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服务达4409人次,接待咨询6377人次。成为北京奥运医疗保障工作的一大特色。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千百年来,中医以其“简、便、廉、验”的优点,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为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3、中医药的科学价值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是在集道学、儒学、武术、医学为一体的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已有2500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公元45年至186年)和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已奠定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以脏象学说为核心的人体-自然-社会整体观为基础,形成中医治疗学的理论、法则、方剂、药物,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1) 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同时,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的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人类研究事物有“还原论”和“整体观”两种不同而互补的方法。“还原论”方法,是把系统分解成更简单的组成部分,研究其性质,据此再用形式逻辑推知其整体状态。“整体观”方法,是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整体状态及其随时间和各种情况变化而发生的变化。科学在过去几百年中的大发展,主要使用还原论方法,现在自然界各种简单系统的规律已大致清楚。当科学转向研究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本身,才发现许多复杂系统无法用统计的方法简单处理,还原论方法面临局限,科学开始重视整体观。现代疾病的流行、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使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证明中医药理论整体观的科学性。

(2)辨证论治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讲究个体化治疗,有的放矢,因此疗效显著。辨证论治是“主观认识以客观现实为依据,是唯物的、是实事求是的,是一种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几千年来古人用这种方法取得了伟大的治疗效果,其原因亦在乎此。”

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异曲同工;中医强调“辨证施治”,与近年来西方医学中强调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药物的药物遗传学不谋而合;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也对应着西医近年来高度重视的各种疗法的综合协同。现代科技的大发展将为中医药的作用机理、疗效等进行破解,把玄妙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以便为全人类理解接受。

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认识中医药,无视中医药学对中华民族健康事业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是对历史的无知和歪曲。正当祖国中医药面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近两年来,又有何祚庥、张功耀、王澄等人再次发表“废止中医”的言论,我以个人观点和他们三位探讨一下。

(二)驳何祚庥、张功耀、王澄废止中医的谬论

1、一驳何祚庥

(1)何祚庥废止中医的主要论据

何祚庥——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家。对于医学,何祚庥是外行,他之所以主张废止中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论据。论据之一是他认为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五行学说是伪科学。他说:“我主要就是说它在理论上落后。什么虚啊、实啊、气啊、补啊、阴阳五行等等,这些概念都是不准确的,不知所云。什么叫做虚火上升,什么叫做寒症,这些语言是不科学的。而且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这套理论是完全不科学的。”,何祚庥认为“科学”是从西方传入的,必须符合国际公认的理念和规范;论据之二是何祚庥的母亲对中医十分反感。他说:“我两岁时父亲得伤寒死了。他还是学现代科学的人,迷信中医可以治伤寒,伤寒是传染病,西医治比较妥善。但是家中祖父母包括我父亲本人都主张请中医来治,结果治死了。但那时妈妈比较年轻,无法做主。所以我妈妈对中医十分反感。”;论据之三是何祚庥认为中医不肯与时俱进。他说:“现在中医界的领袖人物,却把《黄帝内经》奉为必读的圣经。这只能说明中医的指导思想是保守的,泥古而不化,缺乏科学的精神。连马克思主义都要与时俱进,中医却不肯与时俱进!”

(2) 驳何祚庥废止中医的谬论

第一、关于阴阳五行学说。何祚庥对阴阳五行学说费解,是因为他对医学是个地道的外行。其实,古代的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矛盾法则,也不再限于“天地之道”的宏阔无着,而是和人体的脏腑、气血、形体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诊断技术、药物性味、治疗法则等等进行有机结合,而且,阴阳学说进入人体这一复杂领域,就演化成了三阴三阳的六经体系,把阴阳的性质差别与三阴三阳数量的分歧完美结合,成为了质量与数量结合在一起的学说。 五行学说进入中医学领域,把金、木、水、火、土赋予了中医系统结构论的具体概念,把时间的春夏秋冬的不间断发展、回归,与东西南北中、天之五气、地之五味、人之五脏,贯穿起来,融为一体。这些哲学思想较早地被中医学吸收,并牢固地与基本理法内核结合在一起,给原始医学以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更为系统和完善,这也是使中医学摆脱巫术,成为科学的重要因素。西医注重实体,中医注重关系。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实是用来描述人体复杂系统的基本形态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的,对此进行研究就成为复杂性科学。在医学研究上,西医理论以精确、局部、解剖等为主要特征,讲究实证,与此相对应,中医则讲究辨证、整体、循环,讲究经验推衍,但是,这些经验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反复实践证明了的,是科学,但这种科学是复杂性系统内的科学。比如牙痛,西医认为是细菌感染,实验室诊断可见病原微生物,用消炎药可以治好。中医讲则是“上火”,用中草药、针灸等也能治好。因为通过检查看到病原体,西医的“科学性”就容易得到认可。但是没有检测手段可证明牙痛是上火,于是中医的“科学性”就容易被无知识之人怀疑。

第二、关于何母对中医的反感。何祚庥反对中医源于其母对中医十分反感,实属一叶障目、一孔之见。何祚庥2岁时是20世纪20年代,那个时代伤寒病是严重的传染疾病,死亡率很高,老百姓得了伤寒病简直令人谈虎变色,当时,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伤寒病的诊疗水平都是十分有限的。以80年后的医学诊疗水平去评判80年前病人的救治,而产生对中医的仇恨和否定,是不客观的。当年的伤寒病就好比现在的SARS病毒,许多染上SARS病毒的患者都死在了西医的医院里,那么按照何祚庥的观点,就应该废止西医了。

第三、关于与时俱进。何祚庥认为中医不肯与时俱进,只能够说明他孤陋寡闻。“《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源头。更重要的是,《黄帝内经》阐明了人体生命和宇宙生命相应的规律,清晰地提出了阴阳调和、四时顺养等养生理论,这些精辟的养生理论已历经千年的验证,在今天依然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去健康生活。作为必修课,在对其进行讲解时,是运用现代解剖学、生物学、病理学、植物化学、生物化学对其诠释的,更有许多诸如《图解读懂黄帝内经》的书籍。《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必读课程,并不是拘泥守旧,而是让学生们了解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中医药理论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医早在《血证论》中就对瘀血与水肿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为后世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肾性水肿奠定了基础。随着后世历代先辈们医疗实践的不断补充完善,使其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日益广泛,其药性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其独特的治疗作用简直达到了神奇的地步。如今,该疗法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内、外、妇、儿、肿瘤等各个医学领域,发挥着目前西药无可比拟的作用。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是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历代医家和人民群众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运用相应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成就,不断地完善、提高而发展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中医学概论》、《实用中医基础学》《气血论》等许多论著和佳篇,反映了中医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方法》的问世,以及泛系理论与辨证论治、天文学与五运六气、太极阴阳理论、运气与气象、控制论与治法理论、气与场、气与量子力学等研究成果的发表使中医学理论研究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创新意识

2、二驳张功耀

(1)张功耀废止中医的主要论据

张功耀 -----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教授。对于医学外行的张功耀之所以主张废止中医药,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论据。论据之一是中医药不是先进的文化。他说:“人类文化多次长足的进步,居然没有触动中国传统医学的任何方面。这种不思进取的文化,难道是先进的文化吗?”;论据之二是中医具有非科学的特征。张功耀通过引用《黄帝内经》中关于水肿病的论述,来证明中医学的非科学特征,他说:“‘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之类的医疗措施,则没有任何明确的操作含义。”;论据之三是中医药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他说:“中医通常以‘奇特‘来追求‘奇效’。于是,成对的人形首乌、高山顶上的雪莲、悬崖上的灵芝、房顶上的茅草、灵猫的阴户、老虎的阴茎、猴子的脑髓,沙漠腹地的发菜,如此等等,因为其奇特而被视为药中珍品。于是乎,越是稀有的动植物资源,遭到的破坏也越严重。”;论据之四是中医药不仁道。理由之一是中医药装腔作势,欺骗患者。他说:“对于中药医生所接触的疾病,不管是已经认识的,还是尚未认识的,他总可以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概念术语来装腔作势地作些‘辩证’,就连SARS和AIDS那样的新型疾病,中药医生都要煞有介事是‘’辩证‘一番。”;理由之二是中医药推行异物、污物、毒物入“药”,坑害患者;理由之三是中医以严格的“奇方”追求“奇效”为难患者,他说:“中医立方则通过从药材的选择、药物的炮制、药物的收藏,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严格规定来追求‘奇效’……总之,所有中药必须‘产之有地,采之有时,制之有法’,才能奏效。”。

(3) 驳张功耀废止中医的谬论

第一、关于先进文化。张功耀认为中医药不是先进的文化,说明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先进的文化。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首先,中医药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声誉。中医药的灵魂在其独特的先进文化,而中医药的活力在于其丰富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疗效是硬道理。其次中医药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1997年国家科委提出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2007年3月21日由科技部等16个部门发出了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造福整个人类的号召,指明了中医药今后发展的方向。中医药将坚持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既要积极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也要大胆引进适于中医药研究的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己经认识到西医治病的局限性及西药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开发、应用天然药物,为人类防病、治病,已经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趋势,截至去年底,中国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药产品出口总额超过十亿美元。目前已有七十多个国家与中国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内容的政府协议九十四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四十五个。因此,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适应了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新认识,适应了医学事业发展的新需要,适应了患者寻求通过自然手段达到健康目的新要求。

第二关于中医药“非科学的特征”。张功耀攻击中医具有非科学的特征,是因为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理解的不够通透。其实“开鬼门”,“洁净府”是中医治疗水肿病的方法,“鬼门”即指体表的汗毛孔,在宣肺发汗的过程中,即宣发肺气,通过皮毛使汗从皮肤而出,肺在中医理论中是主气和皮毛,为水之上源,主治节,调节水源。“开鬼门”即是发汗的意思。“净府”是指膀胱,“洁净府”即是小便的意思。中医对水肿的治疗,常运用“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使停留于体的水份能随汗排出或从小便排出。汉代名医张仲景根据《内经》治疗水肿的理论,提出了“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的具体治肿准则,后人遵循着这一治肿准则,辨证施治,治疗水肿病,收到了理想的效果。1989年,一个四川绵阳市的76岁姓张的老妇,患急性肾炎,后转为慢性肾炎,在当地市中心医院和几家其它医院治疗一年无效,全身具肿,后通过病员介绍找到我,我运用中医“开鬼门,净洁腑”的方法,采用《金匮要略》中的越婢加术汤让她饮下,她中午12点饮下中药,下午5点病人全身出汗,到下午6点时,全身肿退,该妇人活到2003年去世,享年90岁。任何成功的实践,必有它的科学机理。中医药的实践性表现在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如果没有数千年的实践来证明其治疗疾病的有效性,根本不可能延续到现在。中医药可以重复实践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任何神奇和难于理解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规律有待于认识,相信科学的发展必然会为中医药的抽象理论找到在人体生理过程的实体依据。

第三、关于“生物的多样性”。张功耀攻击中医药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则一方面表明他对当今动植物减少的原因无知,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对当今中医药发展的现实无知。

张功耀为了攻击中医药,就趴在明代的医典中鸡蛋里挑骨头,用现代中医药早已经废弃不用的东西来攻击中医药,不是无知就是无视现实。比如他说:“中医方剂的‘有效’没有普遍意义。有的‘疗效’甚至是非常有害的。其中,将鸦片用于止痛和止泻就是有害‘疗效’的例子。”其实,中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本是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知识体系,现代中医药早已经不用鸦片止痛和止泻了。可是现代西医还在用鸦片止痛和止泻。因为他说:“目前,西医为了缓解病人痛苦,从鸦片中提取单体吗啡用于止痛,但在使用上有严格的规定。其所以做出这样严格的规定,就是因为西医既认识到了吗啡的药用价值,也认识到了吗啡的毒性作用。”。再比如,张功耀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将丢弃路边的烂草鞋烧成灰兑酒喝,可以治疗霍乱。”对此,我只想问张功耀,在现代还有哪个中医在用丢弃路边的烂草鞋入药?

为了攻击中医药,张功耀说:“中医的某些‘神效’方,可能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味或者两味,在立方的时候,却偏偏要开十几二十味。”,这就更加说明他对中医药的无知了。因为,中医的特点主要是复方用药,每个单味药就是一个化合物库,多味药组成的复方共同煎煮,就可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不仅使各单味药中化学成分溶出量发生增加或减少,也可产生新的化学物质,从而导致整个复方产生增效、减毒或改性等变化,所以中药复方决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药学相加,各种成分含量和产生的新的化学成分都会有动态的变化,这就使复方化学成分在量与质两方面都存在着多样性。这既是中药和天然药物治疗疑难病症的独到之处和优势所在。

至于张功耀攻击中医药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更是荒谬可笑。当今动植物的数量在减少,主要是生态环境变化引起来的,比如气候暖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森林破坏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造成动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而不是由于存在着中医药造成的,否则,恐龙的灭绝也要归罪于中医药了。况且,哪个中医药的方剂中还在使用什么“房顶上的茅草、灵猫的阴户、老虎的阴茎、猴子的脑髓”入药呢?

张功耀攻击中医药不仁道,足显示他因为无知而信口开河。不错,“无论医学怎么发达,人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不可能战胜所有的疾病,尤其不能很快战胜那些新型的疾病。”,但是,新的疾病出现以后,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不会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而放弃对病人的救治。张功耀认为西医对以前没有接触的SARS病毒患者的治疗就是名正言顺的,而西医对其治疗就是“装腔作势”。现代西医从微观入手治疗疾病,治疗方案多以局部考虑为主导思想,因而不免在局部治疗中带来全身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比如,糖尿病患者死于并发症的机率很高。现代西医的微观性治疗思路,对未知疾病的治疗十分不利,凡是当前设备或仪器无法发现和确诊的疾病,西医学往往对其束手无策。"非典"袭来之后,西医学这一弱点,更清楚地暴露在我们面前。西医治疗非典"以杀死引起感染的细菌、病毒为唯一方法。中医不同,中医从整体出发,以辨证论治为主要方法。人体是一个系统,机体内在平衡的破坏是感染性疾病的本质,而恢复机体内在平衡则是最好的治疗方法。SARS病毒感染性疾病因为外来的细菌、病毒破坏了人体原有的平衡状态,所以导致各种症状。这样,我们可以避开细菌、病毒的多样化,而直接研究人体的平衡规律。根据人体疾病时的各种外在表现的研究,如发热、畏寒、咳嗽、红肿、化脓、渗出、呼吸困难等,通过对外在症状的判断分析,就可以得出患者内在平衡的破坏情况,从而给予相应的、及时的、有效的治疗。因此只有中医药才代表生命科学的真正方向,而不是什么“装腔作势”。

张功耀攻击中医药不仁道的第二个理由是“中医药推行异物、污物、毒物入药,坑害患者。” 张功耀列举了许多污物,如“狗屎”、“磨刀水”、“古冢中水”、“洗脚水”、“鞋底泥”、“猪槽垢”、“粪坑泥”、“裹脚布”、“月经布”、“内裤”等等,我不知道张功耀在哪张处方上吃过“狗屎”,“鞋底泥”、“裹脚布”等,但我知道,他从四百多年前《本草纲目》上摘录的东西,已经被现代中医药淘汰几百年了,现代中医用药的根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张功耀说:“中医究竟选择了多少毒物入药,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一点与西医在药品投入临床之前,事先阐明其毒副作用及其用药限量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的正确解读是:‘纯中药制剂,尚未阐明其毒副作用’”。张功耀的这段话说明他对现代西药的毒副作用还略知一二,的确,西药的毒副作用是令人震惊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世界有1/3的病人被西药“毒杀”;日本有50%病人被西药“毒杀”;中国每年有19.2万人被西药“毒杀”;美国每年有15.7万人被西药“毒杀”!张功耀的这段话同时说明他对现代中医药一无所知。有毒中草药有其毒性的一面,又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用之不当,可发生毒副反应,而正确使用有可以速效、高效,治疗许多危难重证,某些药物的毒性成分与其有效成分并存,可通过炮制加工、配伍使其减毒;某些药物的毒性成分即是其有效成分,可因剂量适当而安全可用。《有毒中草药大词典》收集有毒中草药500余种,阐述了每味药的正名、别名、原植物、采集、成分、炮制、药材、鉴别、药理、毒性、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禁忌、成方选录、临床应用研究、中毒与救治等。可见,中药并非张功耀所说的无毒副作用说明。

张功耀说“几乎所有的中药方剂,真正起作用的可能只有一味,甚至所有的药都没有用,真正起作用就是所喝的水。于是,在多味入药的方剂中,‘多余’的药物就成了穿肠而过的异物。”。我国历代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以中草药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难道没有中药的配伍,只喝水就可以治愈肝病、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肺炎、紫癜等疾病吗?

张功耀攻击中医药不仁道的第三个理由是“中医立方则通过从药材的选择、药物的炮制、药物的收藏,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严格规定来追求‘奇效’……总之,所有中药必须‘产之有地,采之有时,制之有法’,才能奏效。”。他这样说充分证明他对中医无知的程度已经到达可笑的地步,也说明他连植物有其各自的生长周期规律这样浅显的常识都不具有。

中医立方之所以要对药材进行选择,一方面中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全。另一方面是中药配伍的需要。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用药安全和更好地发挥药效。中药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能,缓和或提高药物的作用;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便于制剂、煎服和贮藏;清除杂物及非药用部分。

之所以要对中草药的贮存保管做严格的规定,是因为中草药在贮存保管中因受周围坏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霉烂、虫蛀、变色、泛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影响或失去疗效。因此必须贮存和保管好中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之所以必须“产之有地”,是因为一个地区的土壤、气候、光照、水质可影响到药材的品质、有效成分和药效,这就是药材的道地性,如云南三七,四川的黄连、贝母,怀庆的地黄、山药,亳州的白芍,宁夏的枸杞,吉林的人参等都是最适宜当地生长的道地药材,若在其他地方种植,其药材质地,有效成分等都不能相提并论。

中药之所以必须“采之有时”是因为采集季节不同,治疗效果差异很大。药材有效成分的高低和采集季节有密切关系。例如,采集根和根茎以秋末、春初为好。此时植物养分大都贮存在根和根茎内,药力较足。如牛大力、葛根、党参、等;采集茎、叶,以花朵初开植物生长的全盛时期为好。如三桠苦、大青叶等,而桑叶则宜秋后经霜采收,以增强药物的疗效;采花,以含苞待放时为好。盛开后容易散落、破碎,影响质量。最好是在晴天上午采,以便迅速晾晒干燥。如金银花的花期很短,从打苞到开放只有一至七天时间,选择花苞挺直如针、色白的时期来采,过早和过晚都影响质量;采皮,以春夏之交为好。植物生长旺盛,皮内养分较多,皮和木质部也容易剥离,但用根皮的最好在秋后采;采集果实和种子以成熟时期为好。个别品种则需要未成熟时采集,如桑椹、草决明等。采集时间最好是早晨,以防果荚爆裂;采集全草多半在花期,或连根拔或割地上部分,不要等到凋谢时采。有的要采嫩苗,如茵陈蒿;采集花粉要在花期,如松花粉。

中药之所以必须“制之有法”,上面我已经阐述中药炮制的目,不再赘述。

3、三驳王澄

(1)王澄废止中医的主要论据

王澄------ 美国纽约市康复科医生。王澄之所以主张废止中医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论据。论据之一是中医治未病原本就是子虚乌有的瞎白忽,是没天日的胡扯淡;论据之二是中医的经络学说是两三千年的自欺欺人的谎言;论据之三是中医药无效,他认为针对每一个有名有姓的疾病,中医药都没有任何“优势”而言。

(2)驳王澄废止中医的谬论

第一、关于治未病。王澄极力否定中医"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他说:“中医鼓吹者鼓吹治未病,说‘不得病不是更好吗’,谁愿意得病?百姓的困难是得了病怎么办。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的治疗完全靠药物。”。他还说:“赖医们(王澄是这样称呼中医的)的‘治未病说’里提到吃黑芝麻、黑豆、何首乌可以预防白发,可要是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吃了这些东东头发会变成什么样?不过赖医们可以建议他们吃黄豆、玉米、小米使金发永存,但我们吃了这些黄的食品头发会不会变黄呢?我真不知道赖医们怎样凭了他们三寸不烂巧簧之舌,张开两片血喷簸萁盖垫之嘴,去圆这个撒了祖宗八八六十四代、拐了九九八十一道弯弯绕的罗圈谎的?”。可见,对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王澄的理解是极其肤浅的。

其实,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体现了中医有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不同的医家尽管在治未病的每一个阶段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不尽相同,但均可起到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强身壮体,充实健康动力;科学用药,提供健康保障等作用。

随着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使得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日益增多;同时,随着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疗费用日趋高涨。为了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各国的医疗保健策略逐渐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比如,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间,虽然在诸如心脏手术、脊髓灰质炎疫苗、冠脉搭桥等一系列新医疗技术上有很大发展,但也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0亿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而患者的死亡率却未能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第二关于经络学说。王澄极力否定中医的经络学说,他说:“为了揭穿针灸的谎言,有一个西医建议:先用局麻药把针灸穴位的神经阻断(麻痹),再在穴位上做针灸。如果病人没有针感,也没有针灸的效果,那么就证明了完全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神经系统的经络系统。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揭穿中国人经络学说这个两三千年的自欺欺人的谎言。如此看来,要分辨一件事的真假,方法并不是问题。问题出在中国人从古到今,从上到下的愚昧头脑。”

用一个如此荒唐可笑的实验来否定中医的经络学说,可见王澄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针灸的感觉称为针感,是指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并运用一些手法后,患者在局部感受到酸 麻 胀或少许疼痛的一种混合感觉。而感觉的过程是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便产生了感觉。局部麻醉能阻断各种神经冲动的传导,除首先抑制痛觉外,也能抑制触觉、压觉和温觉,如果药量和作用足够,还能抑制运动神经。神经冲动的传导都遭到了阻断,怎么能产生感觉,更如何产生针感?我们都知道从解剖学上讲人体由九大系统构成,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和神经系统。各个系统有机协调,相互配合,人体才能正常运转。而王澄所推崇的这个所谓的实验同在呼吸系统停止的前提下,让你来证明血液循环系统的存在是一样的。

经络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针灸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经络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现代医学是建构在解剖学基础上的,尽管经络的组织学位置至今仍在肉眼观察(包括显微外科手段)能力之外,但科学实验表明,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个里程碑;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2002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炎黄经络研究中心陈英茂等人报道了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的透射扫描图象和发射扫描图象的融合技术显示出示踪剂循经迁移线在体内的三维断层显示及立体透视显示,利用科技手段初步证实了经络的存在及其在体内的空间位置及走向。

国外学者从另外的角度对经络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清水芳太郎用测定皮肤电阻的方法发现了经络的电学特性。经络腴穴周围具有与其它部位皮肤不同的电学特性,主要表现为大电容、高电位,导电量较高;20世纪50年代,中谷义雄发现了良导络;50年代中期前苏联人巴特许别金发现了“皮肤活动点”。良导络及皮肤活动点和古典经络及腴穴线路位置十分相近。

日本东京教育大学芹泽胜助教授自1971至1974年间对50名健康男子共拍摄了包括胸、腹、背以及头部等部位在内的2万余张全身红外线热像图照片,发现穴位处的温度明显偏高,呈现白斑点状。

更为直观的实验当属高频辐射场摄影术。辐射场摄影术最初由N. Tesla(1856~1943)所发现,由高频高压发生器产生一个高频电场,当被摄物体置于此场中时,周围就会对经络可见光,1939年前苏联工程师基利安夫妇(S.V.Kirlian)再次研究此现象,他们发现人体某些部位比其周围地区发出的光要强,而这些点正与中国古代经络理论中的741个针灸穴位相吻合。基利安夫妇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他们发现的这种人体发光现象被称为“基利安效应”。基于“基利安效应”发展起来的摄影术叫辐射场摄影术,又称为“基利安摄影术”,该发现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经络的存在,一目了然,变虚幻为可见,为经络的存在找到了科学证据。

虽然实验还不能细致入微地揭示经络的一切活动,还不能证明它到底以什么物质形式存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切谜底都将揭晓。

第三、关于中医药的有效性。王澄极力否定中医药的有效性。他说:“针对

每一个有名有姓的疾病,中医药都没有任何‘优势’而言。”。可见,王澄看待事物不仅偏激,而且极其主观。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科学。中医治病的优势是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的动态变化,采用“治未病”早期干预的理念与方法,有效地实现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发展;以辨证论治为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明显优势;强调天人相应,注重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生存状态为主的健康维护;具有中医药、针灸、推拿等丰富的诊疗手段和方法,治疗中注重人体功能的调节,激发人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辨证用药及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具有效果可靠、毒副作用小等优势。

我们知道,西医西药可以治疗众多疾病,但对许多疾病仍然束手无策,有些疾病西医西药治疗的效果不好,但用中医中药治疗却可以取得明显的疗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只有5%,患病者20%,而75%则属于以慢性疲劳综合症为主要表象的亚健康者。中医认为健康的机体应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亚健康往往是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初始状态。祖国医学博大精深,运用中医药理论对亚健康状态的调养防治有其独特的优势。“

目前国际医学界公认,中医药是治疗肿瘤的重要环节,而妇科肿瘤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中医药在调节情志、提升免疫、舒瘀解郁、全程治疗等方面对肿瘤治疗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临床研究便已证实,中医妇科在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内异症、慢性炎症等妇科疾病的长期疗效方面,在解决复发问题与安全性等方面都具有西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治疗不孕症,中医历来有独到之处。现代中医在治疗女性不孕症上更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中药内服,辅以针灸,恢复性腺轴功能,促进排卵,临床效果明显。

对于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症,西医常用激素替代疗法,副作用很大。现代中医药通过促发、激活女性内在性器官的功能代谢,使之达到新的基础平衡,可避免早衰威胁。

中医十分注重脾胃,对脾胃疾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调理脾胃是中医的特长。中药制剂不仅对脾胃有综合治疗补益作用,而且能调和肝胃,因果皆治。

西药治疗风湿、类风湿及骨关节病可以暂时达到止痛的目的,但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疾患,还会使病情反复发作,同时,长期服用可造成药物的依赖性和毒副作用,使患者丧失了治疗的信心。中医药以辨证论治,对症用药,标本兼治为特点,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中医理论,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强筋壮骨、修复骨关节为治疗目的,短期内可使关节疼痛、僵硬红肿消失,各关节活动自如,并可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且不易复发,其独特的疗效,已为众多患者告别了长期以来疾病带来的痛苦并深受患者的信赖。

中药治疗肾病综合症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治疗肾病综合症上,西医首选激素,但很多病人并不适合,且激素的副作用不仅使病人感到痛苦,同时也不利于激素发挥作用。运用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或保护肾功能。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中医治疗糖尿病有较好的降糖作用,在改善症状和防治并发症上有一定的优势,且医药费用较低。

中医药在治疗众多“有名有姓疾病”上的优势可谓不胜枚举。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感染发热等病症方面,在治疗呼吸道疾病方面,在治疗一些儿童疾病如小儿厌食、偏食、积滞、呕吐、腹泻、腹痛、疳积虫症等方面,在治疗心内科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方面,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如脑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失眠等方面,在治疗皮肤科疾病,如痤疮、紫癜、皮炎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对于许多疾病,如小叶增生,子宫稽留、子宫下垂等,西医多采用手术的方式,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也给他们造成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损害。而中医根据自己独特的治疗手法不用手术,只需要很少的费用就可以让病人恢复健康。我试举一例进行说明。2008年5月,上海青浦区一个47岁姓石的中年妇女患有子宫下垂(中医称之为“吊茄胆”),她在上海各西医医院治疗半年,最后都要采用子宫切除手术的治疗方案,后来找我诊治,我运用中医“补中气,健脾补肾”之法,历经5个月而治愈。

综观何祚庥、张功耀、王澄三人废止中医药的观点,祚庥的观点十分幼稚,主要是他年岁已高之故;张功耀的观十分荒谬,主要是他不能客观公正地认识中医药之故;王澄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而且他经常在说不清楚或争论不赢的时候就满嘴脏话,什么“婊子”、什么中西医结合是“性骚扰”、什么“中国大陆的医生都是猪脑子”等等,总之,什么肮脏他就说什么,实在是无学者风范之故。

然而,社会上对中医药的质疑也促使中医药界直面中医药的现实问题,深刻思索、探求中医药创新发展之路。

二、中医药当自强

(一)对中医药现实问题的思考

对于祖国的中医药,我们应当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观,而不应该持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对任何事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中医药不能丢掉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不能回避中医事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1、“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中西医并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卫生工作的总方针。但长期以来,“中西医并重”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比如,法律不够健全,还没有出台中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致使中医人员无法放开束缚,大胆创新用药;国家对中医药收费标准定价低廉,挂号费,诊疗费,住院费,医疗费的总体偏低,使中医院赖以发展的收入受到制约,资金严重缺乏,阻碍了传统医学继承发展的道路;政府部门对中药工业投入资金不足,致使生产加工能力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创新药物能力较差;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规范的中药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集群等。

2、适合自身特点的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

由于国家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药质量标准,各医院在中药浸泡方法、煎煮时间、先煎后下等方面均不相同,汤剂浓度也各不一样,千家万户自己煎煮中药的方法更是不拘一格,损失、错误不计其数;中药传统上计量不统一,稳定性差,说明资料欠缺,致使人们对中医药的挑剔程度远远大与西医药,这就是为什么西药中绝大部分都有许多的毒副作用,却照用不误,而有的中药单味中药有毒,但组方后毒副作用会大大减少,也遭到指责的原因所在。

3、中药饮片制作工艺落后,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

中医药特点是量体裁衣、辨证论治,需要饮片随机配伍,而我国现在的中药饮片基本停留在手工制作或工艺落后的粗放水平上,中药饮片这种落后的原始状态,导致饮片煎煮时间长、中药服用量大、口感让人生畏、不便携带及保存,使众多的病人望而却步。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为求方便,一般病都吃西药,只有久治不愈的病才会找中医吃中药,致使中医面对的都是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

4、中医药队伍中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队伍素质的相对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医药人员职称构成不合理,高中级职称人员占比例少,初级职称人员占比例大;由于中医教育模式“西化”,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基础不牢,如对中医诊病的方法“望、闻、问、切”四诊,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都记不清楚,致使临床实践能力低下,真正能运用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理法方药看病的,为数不多;目前,还有许多中医药人员,他们根本没有系统地学习现代中医学理论,就仅凭祖传的几个方在临床行医。

5、中医药学说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药学说多从宏观和整体上解释生理病理,其观念较抽象,偏于理性认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现代医学则是以微观和局部上解释生理病理,比较直观,偏于感性认识,正因为如此,中医药给人的印象是深奥难懂的;中医药理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基本形成,与现代医学理论间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空,现在西医诊断的许多疾病,中医无法定病名,更没有统一的相应的治疗方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均不借助任何仪器,只在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获取信息,并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做出诊断,这是中医诊法“无创伤性”的特色,但四诊中切诊太复杂、难以掌握,而且在临床中不起主要作用,切诊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创新不够。

(二)中医药当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就会失去原动力,中医药只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才能不断丰富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使中医药理论的先进性得到进一步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使中医药养生保健与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防治疾病需求;才能有利于中医药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1、 全面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因此,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 完善中医药的法制体系。尽快制定中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医生

诊疗费中应加收患者治病保险费,就如同乘飞机所交的保险费,以扭转这样的现实状况:现在中医治疗的疾病大都是经西医久治不愈的难治性疾病,患者认为我给了钱你就一定要把病医好,医好病是医生的责任,医不好病医生要负责任。由于人体是一个特殊的有机体,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若出现过敏等反应,患者就会向医生索赔,而国家法律上缺失医生看病收保险附加费的规定,更没有赔偿标准,一切费用只能由医院和医生承担。加收患者治病保险费可以使医生放开束缚,真正践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2)增加对中医药发展的经费投入。国家要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宪法精神,在政府对公共卫生专项投入中,增加中医药专项补助经费,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在制定重大卫生发展规划时,充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增加中医药建设项目份额;在重大科技计划中安排更多的中医药项目;充分考虑中医治病的特殊性,以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方式, 提高中医师的挂号诊疗费,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从业人员与西医药从业人员相比能够得到一个合理水平的收入。

(3)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管理模式。增加中医药的开发,规范中医药的利用,促进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要根据我国各地气候和土质状况,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并加强产前指导和产中监督,对中草药按质量标准统一定价、统一收购,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数量和质量。规范市场秩序,变革营销模式,使”质量”与“诚信”成为整体营销过程中的核心,加速现代中药发展。

2、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标准规范体系

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制定出中药的用量标准和毒副作用说明;建立具有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标准,形成有据可依的行业规范;开展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建立质量检测标准;制定中医药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逐渐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

3、加强中药剂型改革,以满足现代人的实际要求

为了突显中医药简、便、效、廉的优势,扩大中医药的影响,使广大患者愿服中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就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中药剂型创新。中医药讲究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为了发挥复方天然药物的独特作用,要加强研发“中药复方浓缩机”,解决中药服用量大、口感差、携带不便等问题,从而既可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又可以满足中医辩证论治的配方需要。为此,国家必须扶持各级中医医院医疗设备的配置,使中药剂型改革得以真正实现。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素质

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优化中医药人员职称结构比例,同时,依托本地区的社会名中医人才,成立当地名中医委员会,医堂,让他们承担起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建立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按照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既有深厚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医学技术,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对于无学历,无医师资格证,依靠祖传秘方行医的中医,应该通过当地卫生部门对其一技之长进行认定之后,组织进修培训,系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经考核及格者,可获得“专科”的行医资格证书。

5、与时俱进,推进中医药理论创新

中医药理论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物对它们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理性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整理,是我国人民用以与疾病进行斗争的医学科学理论。通过对中医药理论的现实研究,不仅可对传统的中药理论进行验证和说明,还可以对其进行质疑而使其有新的发展;对中医药理论的现实研究,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传承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对新出现的许多疾病要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予以中医命名,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新药物研发;对中医药理论的现实研究,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体系,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协同发展,促进中医学科学体系创新。

6、中西医优势互补,构建未来医学前景

中西医的理论体系虽然不一致,但都是在研究人,都以防病治病,促进人类健康长寿为目标,这个大前提是完全一致的。在防病治病过程中,中西医显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西医药的优势主要在于:卫生防疫能力较强,对疾病的检测能力较强,手术能力强,对急性疾病的抢救能力较强。西医的主要不足在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大,盲目的切除人体的器官,对通过仪器或生化检查无法确诊的疾病束手无策,对慢性疾病的治疗不如中医药效果好。中医药的优势主要在于:无伤害诊断,简、便、廉、验,绿色治疗毒副作用小,根治疾病、治病求本。中医的主要不足在于:检测的精确度不如西医,药剂不方便、口感差,危重病的急救能力不强,治病周期较长。可见,中医药要与时俱进,就必须保持和发展传统医学的优势,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吸纳西医的长处,借鉴西医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如西医的听诊、触诊、扣诊、按诊、神经反射、直肠指诊、以丰富中医的诊断内容。在应用中医传统传统诊疗手段的同时,还可以应用如X射线、CT、化验等技术来为患者进行诊断,为辨证论治提供现代科学元素。

相信祖国的中医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吸取现代医学优点,坚持独立自主,改革创新,必将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相信未来的医学将使中西医优势互补,中西医的精华熔为一炉,正如陈竺所说,它“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

中医现代化研究者,也必须建立“不无自我人格”,耶稣基督为创立基督教被送上了绞刑架,布鲁诺为了宣传日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马克思为了创立马克思主义被多次驱逐出国。李时珍为撰写《本草纲目》一生辛劳,把伟大的科学成果留给了后世,自己却至死未见到自己的著作问世,更有许多科学家为科学甘愿抛弃荣华富贵,视金钱如粪土。这就是科学家的“不无自我人格”,没有这种“不无自我人格”,振兴中医是绝不可能的。一个新的理论学说的创立,必然要损及占据统治地位的理论学说的科学人格,招致他们的反对甚至迫害,若没有“不无自我”精神,胆小怕死,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或只谋求虚名,贪图小利,则新说永远难以创立,即使创立了也无法推广实行。中医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创立一个与现代科学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就是主体科学和理哲主义的科学体系,但要让现代科学承认主体科学和理哲科学,就要损及现代科学的科学人格,肯定会遭到学术界的普遍反对,不仅现代科学者会反对,搞中医者也会反对,尤其提倡用现代科学方法改造中医者会反对。这就要求真正的中医志士仁人,树立“不无自我”精神,顶住一切压力,坚持到底。只要敢于坚持原则,踏踏实实地按照自己的方法研究中医,现代中医理论的雄伟大厦很快就会建立起来。

本文是罗先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