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先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中医药创新发展之路的探讨

发表者:罗先义 人已读

写于2006.6〔罗先义〕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己经认识到西医治病的局限性及西药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中医的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天然性,副作用低,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中医药适应了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新认识,适应了医学事业发展的新需要,适应了患者寻求通过自然手段达到健康目的新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事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着广泛且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而且中医药本身具有发展壮大的科学价值。这些构成了中医药获得长足发展的动因。

本文立足中医药发展的现实,审视自我,直面问题,深入分析了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因素,提出了十项联动,即国家政策鼓动;产供销一条龙拉动;基础设施先动;经济中心带动;改革开放促动;中医药人员主观能动;社会全员发动;教育培训恒动;中西医结合互动;国家营销,向世界推动,探索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之路,以求中医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造福全人类。

关键词:中医 中药 优势 改革 联动 创新

【正文】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学成为世界上惟一拥有5000年连续历史、独立于西医的医学,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己经认识到西医治病的局限性及西药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开发、应用天然药物,为人类防病、治病,已经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适应了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新认识,适应了医学事业发展的新需要,适应了患者寻求通过自然手段达到健康目的新要求。我们应当抓住发展的机遇,扬长避短,积极拓展其发展的空间。

一、中医药获得长足发展的优势

(一)中医药事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医药发展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对中医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都将中医药列为重点。

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近年来,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制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中医药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投入等方面也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

(二)中医药有着广泛且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医药学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带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一门医学。建国以后,我们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临床上,治疗相同的疾病,中医药的费用支出大大低于西医西药,并且能标本兼治。中医药以良好的疗效、独特的预防保健作用、相对低廉的服务价格,使中国人民世代受益,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中医药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深地渗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中医药的理念和方法进行预防保健。中国的老百姓对中医药感情深厚、高度信赖。

(三)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

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中药因取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或矿物,其纯天然的特点正受到现代人的认同,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随着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美国公众和医学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的治疗。全美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随着中药疗法治愈了在英国发病率较高的湿疹而震动了英国和欧洲医学界,如今英国已经取消开设中医诊所的限制,还成立了专门考核和登记注册中医药人员的部门,目前仅伦敦就有600多家中医诊所。而法国现在有2800家中医诊所、45个协会,每年消耗的中药大约4.3万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

(四)中医药具有发展壮大的科学价值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和与疾病斗争中创造的医学科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中医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对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症具有独特疗效。一些西药达不到良好疗效的疾病,中医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中医药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面显示了独到的优势,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科学价值已经为千百年来的历史所检验和证明。

中国的中药资源有12772种,通过不同的配伍,可以组成不计其数的方剂,而且中药副作用低,不易产生耐药性,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模式的中医药学,有着系统整体的哲学思想,内涵深厚的理论基础,行之有效的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多样的干预手段,以及注重临床实践的务实风格,既是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宝贵历史积累,也是未来系统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因素

(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不够

1、政策投入不够

中医药学的发展,除其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外,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虽然党和政府确定了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强调要把中医药发展列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形成了一系列保护、扶持和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但是,政策不配套,而且现行与中医药有关的法律法规没有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可操作性不强。如,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中医药法律;还没有出台中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致使中医人员无法放开束缚,大胆创新用药;在公费医疗管理规定中严格控制中医中药费用的报销,老年病和慢性病人选择中医病房住院治疗受到一定限制,致使中医住院病人逐日减少;国家对中医药收费标准定价低廉,挂号费,诊疗费,住院费,医疗费的总体偏低,使中医院赖以发展的收入受到制约,资金严重缺乏,阻碍了传统医学继承发展的道路;临床自制丸散膏丹是中医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民间秘方均是自制药,但《药品管理法》严格限制使用自制配药,否则,将以非法制售药物之名受到制裁。《医疗机构制剂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但中药制剂一般不得调剂使用。总之,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政策投入的不足,在诸多方面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不够

政府部门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指导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没有根据各地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创办中草药种植基地,组织农民选择中草药品种大量种植,同时,没有形成严格的中药材种植品种指导、产中监督、规范收购等机制。由于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得不到有效保障,造成了农民生产上的盲目性,种植技术差以及销售上的无序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政府部门对中药工业投入资金不足,致使生产加工能力滞后,龙头企业带动力差,中药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不能根据现代市场对中药产品的需求进行粗加工和精加工。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也不强,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创新药物能力较差。

总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规范的中药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集群。

3、宣传力度不够

中医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都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

在国际上,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尚未制定,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尴尬地位,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比如希腊、瑞典等还没有将中医药在其国内的地位合法化。在国内,人们还没有把看中医作为治疗一般疾病的首选,很多人还不了解数千年的医学实践使中医药对大量的常见病如感冒、胃病、慢性腹泻、乙肝、慢性肾炎、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儿童哮喘、亚健康症状、腰颈肩疼痛和各种疑难杂症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效果,中医药文化消费还没有成为健康的新时尚。在认识上还存在着急性病看西医,慢性病找中医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等误区,很多人还不了解中医是广泛使用非化学性的天然药品,并进行小剂量的配合使用,从而使药品的毒性极其轻微,几乎不会产生药品的毒性滞留,是绿色药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中医药公正客观的评论和宣传,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共识。

(二)中药剂型的落后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阻碍

1、供临床随机配伍的中药难以保管,不能保证药物质量

中医医生通过药物配制组成方剂之后,必须有适合病情需要和药物特点的剂型,才能使中药发挥药效,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剂型,如汤、丸、散、膏、丹、酒、露等等,在这些剂型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应用最多的是汤剂。但供临床随机配伍的中药饮片,仍然处于草根树皮状态,容易受潮、霉变、虫蛀、鼠咬,夏秋季天气潮湿最难保管,基层药房很多中药这时都难保证质量。

2、中药煎煮过程繁琐,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

中医药特点是量体裁衣、辨证论治,需要饮片随机配伍。由于饮片煎煮时间长,使众多的病人望而却步,尤其是许多急重症患者无法使用中药治疗。即使是电脑熬药,从看病到吃药这一过程也太慢,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同时,由于国家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药质量标准,各医院在浸泡方法、煎煮时间、先煎后下等方面均不相同,汤剂浓度也各不一样,千家万户自己煎煮中药的方法更是不拘一格,损失、错误不计其数。

3、中药饮片制作工艺落后,不能适应市场强烈的竞争

我国现在的中药饮片基本停留在手工制作或工艺落后的粗放水平上,中药饮片这种落后的原始状态,使得中药服用量大、不便携带及保存,在国内失去与西药的竞争能力;台湾的科学中药、日本的颗粒剂畅销欧美,中药饮片这种落后的原始状态,使得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竞争力不足。

中药饮片剂型的落后已严重阻碍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时代呼唤着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的加速开展。

(三)中医药事业面临传承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中西医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医队伍弱化

中医药整体发展严重滞后于西医药。中医医院从数量和规模上都无法和西医医院相比;综合性医院的科室设置中,中医科仅占6%;中医药的科研经费不及西医药科研经费的十分之一。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使用诊疗设备少,检查和手术不多,收费价格很低,治病求本,副作用较小,属于绿色治疗,对某些疾病见效较慢;西医借助仪器化验辨病,收费较高,对症治疗,属于治标,副作用较大,见效较快,而且药品的利润空间大于中药。为了增加收入,越来越多的中医院向西医院看齐,越来越多的中医医生开西药,限制了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制约了中医药特色医疗的优势,导致了中医队伍的弱化。

2、现实的医患关系导致了中医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为求方便,一般病都吃西药,只有久治不愈的病才会找中医吃中药,但这些人一般都会去找老中医,很少有人去找年青中医,这使他们失去临床实践的机会。现有的综合医院有30%左右的中医专业人才学非所用,从事其它专业工作。

现在中医治疗的病大都是经西医久治不愈的难治性疾病,患者认为我给了钱你就一定要看好病。由于人体是一个特殊的有机体,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同时由于现在要求处方给病人自由购药,存在医院看病、药店取药、回家服药的情况,社会药店只管抓药,对药物之间的搭配、药方中药物的配伍,以及剂量、药材优劣等问题一概不管,有效无效只与医生有关,导致了医院没赚钱,医师价值没体现,反过来病人认为中医不行,若出现过敏等反映就会向医生索赔,而国家法律上缺失医生看病收保险附加费的规定,更没有赔偿标准,一切费用只能由医院和医生承担,同时对治愈了疑难杂症的医生也缺乏奖励机制。这一切都导致了中医生对中医药事业缺乏信心。

3、中医人员素质不高,中医药人才面临断层状况

国家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设置太少,中医药生源严重不足。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由于书本上学习的理论在临床时80%都与现实不符合,造成了中医生不能看病,不能治病,临床能力差的状况。

近年中医队伍人才流失,素质下降,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缺乏,理****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更少。随着一批又一批老中医的相继退休,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面临断档的危险。

三、十项联动,探求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之路

(一)国家政策鼓动

国家应当在法律政策、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财政投资、人才战略等方面对中医药实施政策倾斜,从政策优势上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营造更加有利于现代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只有国家统一部署和政策支持,振兴祖国的中医药事业才会圆满实现。

1、完善中医药法制体系

要加快中医药立法步伐,尽快制定中医药法和中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医生诊疗费中应加收患者治病保险费,就如同飞机乘客,汽车乘客所交的乘坐飞机或汽车的保险费,以避免病员无理索赔,使中医人员放开束缚,大胆创新。这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重要前提;要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专门政策法规,保护中医药典籍和新中医药成果,对献出传统配方验方、中医秘术秘方的人员要给予经济补偿,以体现知识的价值;在制定医疗卫生工作的政策和规章时,要充分考虑到中医药行业的特点,决不能搞大一统一刀切如,给中药定价应根据地区物价水平,在上海和北京这样发达地区,由于铺面房价租金高,利润空间就应该大于内地。

2、实施中药标准化战略

中药传统上计量不统一,稳定性差,说明资料欠缺。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制定出中药的用量标准和毒副作用说明,同时,建立具有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标准,形成有据可依的行业规范;开展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建立质量检测标准;制定中医药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逐渐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

3、增加对中医药发展的经费投入

国家要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宪法精神,在政府对公共卫生专项投入中,增加中医药专项补助经费,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在制定重大卫生发展规划时,充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增加中医药建设项目份额;在整个卫生行政事业经费中的比例中,提高中医院行政事业经费;在重大科技计划中安排更多的中医药项目;增加中医药的开发,规范中医药的利用,促进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4、提高中医诊费,确保中医药得以更好的传承

中医大夫在多年行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辨证论治开药方的过程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目前中医诊疗价格过低,这不仅无法体现中医医生的劳动价值,而且也造成了中医医生开西药的状况,严重影响了中医的临床水平、学术水平,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在时代要求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国家应当充分考虑中医治病的特殊性,以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方式,提高中医师的挂号诊疗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中医医生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鼓励中医医生尤其是中青年的中医医生更多地使用传统中医手段诊治病人,使中医药得以更好的传承。

(二)产供销一条龙拉动

振兴中医药的关键是要大力推进中药产业化进程,形成中草药标准化种植标准化加工标准化营销的中药产业链条。

1、中草药标准化种植

国家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中草药种植列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我国气候利于中药材种植和土地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并不断扩大种植规模。

为了获得来源稳定、质量高、农药残留量少的中药材,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的指导,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使其掌握成套的标准化种植技术,并实施产中监督,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社会库存、种植周期、专家坐谈、产地调研等各个因素总结和预测可生产的中药材品种,对药农加强种植信息的指导。

为了调动药农的生产积极性,各级政府必须对中草药按质量标准统一定价、统一收购,以确保药农在产出药材后销路无忧,确保中药材种植经济收入的可靠性和可观性,从而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数量和质量。

2、中草药标准化加工

在中草药标准化种植基地,国家直接投入现代科技化的中药材提取加工设备,就地将中药材做成饮片或提纯。将每个中药品种提纯后,药剂分析师将中药材通过动物实验检验其有效性、安全性,剂量的疗效标准。这种中药免煎速溶饮片使临床应用中省去了烦琐的煎药过程,增强了中药的安全性,治疗的可靠性。这种中药免煎速溶饮片既可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又可以满足中医辩证论治的配方需要。

3、中草药标准化营销

中国医药商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流通秩序乱、经济效益低、服务意识差。因此,在各级中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中应设立中药销售科,规范市场秩序、变革营销模式,使质量诚信成为整体营销过程中的核心,加速现代中药发展。

总之,要通过中药物流带动中药农业的发展,通过中药工业的发展,带动中药材种植业,不断延长中药产业链,促进中药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集群的形成。

(三)基础设施先动

1、研发中医诊疗技术与专用仪器设备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一贯的卫生工作方针,但迄今中西医间尚有较大的反差,中医在各种资源的配置及诊疗技术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西医。因此,必须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室、实验室建设,努力推动技术进步,研发中医诊疗技术与专用仪器设备,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2、完善城乡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长远大计。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的业务用房改建、扩建及基本医疗设备的配置;必须进一步完善县级中医医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及基本医疗设备的配置,必须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设施配置,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

(四)经济中心带动

1、以经济中心为依托,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振兴中医药事业,必须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要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建设以北京、上海、重庆等重点城市为依托的经济中心,使其优先发展,然后以点带面,环形或沿主要交通干线展开,带动周围及沿线地区的发展。

2、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重点中医医院建设

省级中医医院建成综合服务功能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地市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专科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中医医院,成为本地区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提高和完善以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村卫生室为主体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大力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对农村多发病、常见病,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本地区农村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将中医药服务全面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

(五)改革开放促动

1、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鼓励多模式发展,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鼓励社会资源投资举办中医药机构,发挥民间力量,扶持中小企业,逐步把企业培育成为振兴中医药的主体,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2、强化中医药体制创新

积极推进政府所属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中医药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中医药机构活力,强化行业监管,整顿服务秩序,规范从业行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探索建立从源头上纠正和预防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

3、促进中医药科学管理信息化

利用信息化,实现内部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决策的信息化、信息传播与消息披露的信息化、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中医医疗服务监管信息化等等,提高中医药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

(六)中医药人员主观能动

1、提高个人的素质

中医药人员要增强振兴中医药的主人翁责任感,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认真学习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加强对病因病机、辨证方法、针灸效应原理、方剂配伍、中药药性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专业能力和临床水平。

2、加强中医药的继承

中医药人员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理论和经验的继承。对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深度研究,深入挖掘中医药科学文献和古典医籍;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民间验方、秘方通过科学实践验证予以收购,丰富中医药知识宝库。

3、推进中医药的创新

中医药人员要以中医药理论传承为基础,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事业。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体系;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协同发展,促进医学科学体系创新;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手段创新;针对现代疾病,进行新药物研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中药剂型创新。

(七)社会全员发动

1、进行中药文化的科普教育

建设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和机构,出版面向社会、图文并茂的系列科普宣传丛书,收集、整理、传播中医药民间故事、传说及四季防病健身的常识、经验;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宣传中医整体调节、平衡阴阳气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辨证施治等优势;宣传中医药对部分连现代西医也感棘手的疑难杂症的疗效等,使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的普遍理解与认同。

2、建立更加广泛的中医药宣传渠道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在有影响的媒体上开辟中医药普及栏目或专题;在网络上建立中医药网站;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社会报告会;进行中医药文化和成果巡展;组织开展全国各省市中医药文化的展播和宣传,宣传名院、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宣传具有传统中医药特色的医疗、保健、食疗、药膳、人文等中医药文化,形成一种社会氛围,充分调动群众看中医、吃中药的积极性,使中医药成为人们看病的首选,使弘扬中医药、推进中医药发展的进程更快。

(八)教育培训恒动

1、适应中医药发展的需要,办真正的中医药院校

为了确保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比重,用长远的战略眼光谋划人才,;必须建立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立足中医药理论及经典,熟练掌握望闻问切四诊技能,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真正的中医师;必须按照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既有深厚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医学技术,既勤于思考,又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新型的中医药人才。

2、完善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训体系,提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依托现有的社会资源,形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基层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不断扩大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率,对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

依托现有的社会名中医人才,各级中医院应组织一批名老中医,成立名医堂,让他们承担起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同时,继续开展名中医的评选活动和名中医学术经验交流工作,不断努力打造名中医群体。

(九)中西医结合互动

1、取长补短,造福人类

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战略。由于西医治标,见效快,设备齐全,检查指标精确而受到人们的喜欢,但是西药药物毒副作用大,容易产生抗药性,对一些全球性的疑难病症力不从心,并且使得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多;中医治本求源,中药属于天然药物,毒副作用小,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检查指标不够精确、不直观、缺量化。因此,对各个科室的病人治疗时,应该中西医联合会诊,只有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以骨折治疗为例。我国每年发生创伤骨折200多万人次,有专家推算,如果这200多万伤者都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就算把复位费从80元提高到300500元,每例骨折伤员所需医疗费也不超过3000元,合计60亿元。而用西医切开复位手术,平均每例伤病员医药费最少要1万元,全国总计200亿元,比中西医结合疗法多开支140亿元。

2、中西医互学,造就复合型人才

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在获得从业资格的时候,必须通过西医基础理论考试,获得上岗资格的时候必须拥有在西医医院实习的经历;同样,西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在获得从业资格的时候,必须通过中医药基础理论考试,获得上岗资格的时候也必须拥有在中医医院实习的经历。

西医综合医院要选拔有一定中医功底的中青年西医医师,对其进行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培训,通过中、西两法的掌握与研究,成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十)国家营销,向世界推动

中医药实现真正地走向世界,迫切需要有效的国家营销,它更有利于推广我们传统的民族医学,让世界认识并接受。

1、研究建立可被国际接受的中医药国际标准

随着日益增长的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和许多难以解决的医学问题,中医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中草药应用日益广泛,销售量不断增长。我们要抓住契机,研究建立可被国际接受的中医药国际标准,为中药走向世界实现产品国际化搭建桥梁,实现中医药的世界认同。

2、加强建设境外公办中医特色医院

当外国人用西药不能解决自身疾病痛苦时,他们会寻找其他可替代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因此,可以选择西药西医无法医治或疗效不明显的、慢性病和疑难疾病作为中医药进军海外市场的突破口,向世界展示中医、中药既科学又神奇的疗效,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国际交流及竞争能力,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3、积极推进民族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国内中医医疗机构参与国际医疗合作;支持国内中药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积极推进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合作与学术、技术交流;完善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对话及紧密合作机制;认真落实已签署的双边合作协议和项目,不断拓展新的政府间合作项目;建立与各国政府开展传统医药合作的平台。

我们的祖先凭着尝百草的精神和长期摸索的经验,创造了中医中药这座神奇的宝典,这个宝典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科技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愿中医药事业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不断创新发展,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造福全人类。

本文是罗先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