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中国传统医学关于抑郁障碍发展史
发表者:卢卫红 994人已读
抑郁障碍是一种扰乱你生活的精神疾病,它可能影响你的全身,从情绪体验到躯体感受,造成思维、情绪、行为和自我感知方式诸多方面发生改变。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以下现象时时出现,但大多时候我们或司空见惯、或熟视无睹,但忽视的后果是带来了社会功能的损害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一段时间内:
我的心情几乎每一天都很压抑、低落,或感觉麻木、开心不起来,或极易伤感,或常泣不成声。
我对学习、工作失去了热情,不得不强迫自己完成该做的事情。对平时视为很重要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一桩小事情也成为了负担。我还感觉到自己很疲劳,整天浑浑噩噩。
我常常感到胸闷、心慌,胃口不好。也常常觉得自己头、肩、背、腰等许多部位疼痛难受,去医院检查也常常查不出原因 。
我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我想离开这个世界‥‥‥
春秋战国时期,已认识到人们内心的抑郁体验,《左传》中便有关于楚国重子伐吴失败遭国人怪罪后内心忧郁,最终患“心疾”而亡的记载 。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对病理性抑郁的表现和病理病机逐渐有了系统的认识:在对体质或器官功能改变的理解基础上,认为“木形”体质是抑郁的人格基础,脏腑功能失调则是抑郁的内因。书中虽无“抑郁”词样,但有大量诸如“悲、忧”等同义语用于描述抑郁现象。如内经《灵枢ž本神》云:“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梚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脾藏意,忧愁太过且长期不能解除,就会伤意。意被伤,就会使人感到心胸苦闷烦乱,并出现手足举动无力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就会在春季木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
木形人体质特点:肤色苍色,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身体小弱,手足灵活。
火形人体质特点:皮肤赤色,脊背肌肉宽厚,脸形瘦尖,头小,肩背髀腹匀称,手足小,步履稳重,性情急。
土形人体质特点:皮肤黄色,面圆,头大、肩背丰厚,腹大,大腿到跳胫部都生得壮实,手足不大,肌肉丰满,全身上下都很匀称,步履稳重
金形人体质特点:体形比较瘦小,但肩背较宽,方形脸,鼻直口阔,四肢清瘦,动作敏捷,肤色较白
水形人体质特点:体型比较胖,偏矮,头较大,腮部较宽,腹部较大,肤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发密而黑,怕寒喜暖
魏晋至元代,中医多将病理性抑郁归于“虚劳病”的范畴,将其病理机制解释为“五脏亏虚”,此时尚无有关抑郁障碍概念的专病名词
明清以后,我国中医学对抑郁障碍的认识已经较为成熟,主要标志是在疾病分类诊断上的完善。虽然较早时期的中医学家将病理性抑郁统一归于类似现代精神障碍的情志病,如最早有关情志病的记载和“郁证”一词均出自《黄帝内经》,但“郁证”这一最接近当代抑郁障碍概念的医学名称直至明代才被正式作为一种疾病名称使用。《景岳全书》对病理性抑郁现象的系统性描绘深为后人所称道,Arthur Kleinman即认为该著作是最早的从技术上把抑郁症定义为详细的临床类别并且把它从概念上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类别的文献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悲恐” 。“肝志在怒,心志在喜,脾志在思,肺志在悲,肾志在恐” 。
思虑过度、肝气郁结,则造成情志不舒、气积郁滞,而致“郁证”。郁者,是结而不通之意,郁证,属临床常见的情志病
情志病由情志失调引起,情志有七种:喜怒忧思悲恐惊,分别对应五脏:心——喜,肝——怒,脾——思,肺——忧、悲,肾——恐、惊。七情过度引起的就是情志病。包括:⑴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⑵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⑶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明代医家虞抟(公元1438-1517年)在其所著《医学正传》中首引郁症作为病名。关于郁症的论述很多,其中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是明代医家张景岳(公元1563-1640)。张景岳认为《内经》中有关五行之郁与情志之郁属于两个概念,其《景岳全书•郁证》中指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明确提出,所谓“五气之郁”是由于各种病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人体气血津液等淤滞不通,是因病而郁。而“情志之郁”则是因情志的抑制忧郁,而导致一些躯体症状的出现,则属因郁而病 。“悲忧惊恐而致郁者,总皆忧郁之类,盖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必伤肝肾,此其戚戚悠悠,精气但有消索,神志不振,心脾日以耗伤”,可谓是对抑郁障碍临床表现的绝佳描写。
张景岳还创造性的对郁证进行了临床分类,认为郁证有怒、思、忧三种亚型:
怒郁型:过度愤怒所致的“怒郁”、
思郁型:过度思考所致的“思郁”
忧郁型:过度忧虑所致的“忧郁”, “忧郁”的描述也较为接近于西方医学所称的“忧郁症(melancholia)”
《内经》提出“五郁”之发可致民病,次天之郁。具临床意义的郁证主要指由情志不舒、气积不畅而引起的情绪抑郁、思绪不宁、悲伤善哭、胸胁胀痛、咽中异物梗阻等多种症状。中医理论认为,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过度发生,会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和,产生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情恍惚,急躁易怒、胁肋胀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或有自杀念头,或出现失眠、头痛、胸痛、腰背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思虑过度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肾精亏虚,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元神失养。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多脏。
本文是卢卫红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4-03-31 18:14
网上咨询卢卫红大夫
卢卫红医生暂时不接受网络咨询
卢卫红的咨询范围: 1、抑郁障碍;2、双相情感障碍;3、焦虑障碍;4、强迫障碍;5、睡眠障碍;6、精神分裂症。个别与团体心理治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