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生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各行各业都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进入不断发展的新兴阶段。骨科医生惊奇地发现,与十年前相比,甚至五年前相比,我们所作的工作,我们所接触的病人以及他们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解决,以适应社会和伤病者对我们的要求。绥化市第一医院骨外科梁征南
1 常见病种发生了变化
在创伤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事故伤和建筑工地伤越来越多,其中多为高能量损伤,往往表现为严重粉碎骨折、多发骨折和复合伤,单纯性骨折脱位所占比例大大下降,更多的骨折病人需要手术治疗。
化脓性骨关节炎已属少见,需要骨科治疗的类风湿等慢性骨关节疾患有逐年增多的趋势。骨关节结核在部分地区有死灰复燃之势。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在“八五’’期间作为三项康复的重点任务,大批病人已基本得到治疗,新的病例已经很少出现。而脑瘫由于发病率无明显降低以及病人治疗要求的提高,求治于矫形外科着有增多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各种退变性骨关节病越来越引起重视,颈椎病、腰椎退变性疾患及增生性关节炎已是骨科门诊中最多见的病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骨科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
2 病人的需求越来越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的需求越来越高。一些陈年老疾{如驼背等畸形}现在要求手术矫正。一些长期以保守治疗为主的病种{如类风湿等关节疾患},要求手术治疗改善关节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创伤骨折病人希望能尽早离床,尽早重返社会,而以往需历时数月经年的牵引—外固定—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案已不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一些以往认为治疗已终结的患者,如脊髓损伤病人,包括截瘫{Paraplegia}和四肢瘫{Tetraplegia},以及截肢后病人,断肢再植后期病人,希望能通过再手术和其它康复手段改善部分功能以提高生活质量。
3 诊疗手段不断增多
基础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使骨科医生所能应用的诊疗手段不断更新,各种新技术和新疗法相继出现,并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新的经验。
由于材料学和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各种内固定和外固定器不断更新换代,使脊柱和四肢各种类型的复杂骨折得以采用手术固定,大大缩短了病人卧床和康复的时间。骨外固定器治疗开放性骨折显示出优越性,带锁髓内针对某些骨折同样达到坚强固定的要求,正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骨不愈合和骨缺损的治疗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骨诱导和骨愈合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正在发展,临床应用各种生长因子的报告日趋增多。国内已建立严格采骨、供骨检测、储存和管理程序的现代化骨库。非生物性骨替代材料已在临床应用。
关节镜外科使关节疾患的诊疗水平大大提高,除应用较多的膝关节外,肩关节镜外科已开始被骨科医生所重视,应用将日趋广泛。腰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尤其是后中路椎间盘镜的引进和应用,使病人术后康复期大大缩短。
人工关节由于假体和植人技术的不段改进,使用的病例越来越多。人工肌腱、人工软骨、人工骨的研究也正在深入。德国科学家研制的人工血管{葡萄糖纤维素}已可完全取代自体血管移植。 其它如骨肿瘤的保肢手术,介入放射在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高了病人的存活和生活质量。矫形器{支具}的推广应用增加了骨科医生的治疗手段,尤其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等畸形的矫治显示出优点。在康复方面,还出现了各种生物电及人工智能装置,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操作,弥补病人的残疾缺陷。
4 科学进步日新月异
随着高科技领域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的诸多基础理论和技术以及实验手段的进步,医学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今后若干年,骨科领域可能迎来一些革命性的进步。
如骨科最古老问题之一脊髓损伤的治疗,最近有一些突破性进展。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实验鼠脊髓中取出未成熟细胞诱发它们生长,再移植到瘫痪鼠的断裂脊髓中,结果恢复了它们的行走能力。瑞士科学家发现了阻碍脊髓伤后恢复功能的基因,并研究出可抑制这种基因产生的蛋白质的抗体,使中枢神经再生不再是多少年来的梦想
计算机模拟手术作为一项辅助外科手术的新技术,已在骨科领域初见成效。对髋臼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累及关节面的骨折,通过对CT扫描原始数据的计算机处理,重建关节面的三维解剖结构,并进行模拟复位固定,为临床医师选择最佳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在人工关节方面,上海九院的学者成功实施了由计算机辅助定制人工关节,加工出与病人骨骼完全一致的个体化假体,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移植外科在骨科领域虽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同种异体组织移植一直仅限于探索阶段。但近年带血供的异体活组织甚至器官移植已进入骨科领域。法国医生领导的小组于1998年成功地完成了异体单手移植,1999年又成功地完成了同种异体双手移植。在国内,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裴国献教授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专家也进行了异体手移植的尝试并获得成功。同种异体移植虽然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也有些争论,但无疑是骨科领域的一大进展。
但是,随着组织工程的兴起,异体取代可能最终走向自体取代。目前,细胞培养已向组织培养、器官培养发展。
5 专业知识快速更新
当代科技发展正呈指数增长的趋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计算机储存的资料每5年增长85%,骨科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决不低于其它医学领域。新世纪,骨科医生面临着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概念,不断研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迫切任务。
如在骨折治疗方面。BO{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是近年形成的比AO更加新的学术思想,强调保持骨的生存能力,保护骨折局部血运的以生物学为主的观点,并出现了一些据此而设计的手术器材和方法,以保证骨折愈合有一个好的生理条件。
由于人工股骨头{包括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后出现髋臼软骨磨损及股骨头中心脱位,至少在60岁以下的股骨颈骨折已较少使用,而被全髋置换所代替。假体和植入技术的进步应该使“膝关节置换效果不好”的老观念得到更新,实际上大量的膝关节疾患是人工假体置换的适应证,并能得到相当满意的效果。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科医生也面临着不少新课题。被我国政府列为老年性疾病三大重点攻关项目之一的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骨折和骨痛症尚未有一种成熟的防治办法,不应该再视为一个内科问题。老年骨科病人的心血管和糖尿病,尤其是在围手术期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熟悉和处理。
6 错综复杂的医患关系
国家改革过程中的体制弊端和医疗改革的失败,同时掺杂着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和宣传,引发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不和偕现象,使医患关系骤然紧张,犹如敌我;甚至在不少医院出现医护人员被打伤致死事件。分析其原因,有国家政策体制问题,有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期望值过高、现有医疗技术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有医患双方缺少沟通的问题。由于骨科疾病的高发病率,使骨科医疗纠纷居高不下。这就要求骨科医生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将医患双方的被动医疗变成主动的医疗行为。 以上种种例子表明,我们骨科医生要在忙于临床工作的同时,不断增加自己科学知识的储备,才能跟上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才能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断进取;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达到最满意的治疗效果。为不断发展的骨科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