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肌筋膜触发点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发表者:潘宇 人已读

触发点定义

触发点是一个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位置,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一个拉紧的带(条索样结节),挤和触压时疼痛;并且能引起远处的牵涉痛、压痛和交感现象。

一、发

近20年来,欧美国家的医生逐渐地对肌筋膜组织源性疼痛的病症归类于肌筋膜触发点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例如:肌筋膜织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筋膜炎、肌痛征、肌疲劳综合征、等等。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首先开创这一事业.通过几十年来对疼痛治疗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她发现众多的来自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都是由于肌筋膜痛性触发点所造成的.这种触发点由某种原因引起骨骼肌内张力带的形成,造成肌内长期的肌力不平衡,而导致一系列的肌筋膜痛性综合征。

二、病理生理机制

为了支持肌筋膜触发点的研究,大卫·西孟氏教授和其他的临床康复专家们进行大量地临床和实验方面的实践,证实了触发点的存在和病理生理及神经生理学的基础。

1、微电极诊断证据证实:异常肌运动终板神经末梢处的乙酰胆碱浓度,在休息状况下存在着病理性增高,结果引起肌的后连接持续的去极化,从而产生持续性肌节缩短和肌纤维收缩,因此出现了运动终板处的收缩结节。这种慢性持续肌节缩短将大大增加局部能量的消耗和局部血液循环的减少;局部缺血和低氧可刺激神经血管反应物质的释放,这些物质使传入神经致敏而引起触发点疼痛。这些物质又可以刺激异常的乙酰胆碱释放,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环的恶性刺激环路。

2、当伤害性感受器被致敏时,由传入神经将疼痛信号传入脊髓,产生了中枢疼痛信号,再扩散到邻近的脊髓节段引起牵涉痛。

3、长期的中枢疼痛致敏可以增高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神经元受体池的扩大,造成顽固性牵涉痛。

4、神经血管反应物质的释放是引起局部交感症状主要原因,这些症状表现为:皮肤滚动疼痛、对触摸和温度高敏感、血流改变、异常出汗、反应性充血、烧灼感和皮肤划痕症等。

5、长期肌节短缩,会产生受累骨骼肌周围筋膜的挛缩。

6、触发点引起的肌肉痉孪造成的关节周围肌正常生物力学的平衡失调,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如脊柱退行性变和不稳定的功能失调)和继发性的触发点。

三、临床特点

1、起病年龄在20-60岁,但也可以在青少年发病。

2、一块受累的肌肉常有几个不同的固定疼痛点,每一个疼痛点都有自己固定的触发牵涉痛区域。

3、一个原发疼痛点可触发另一个邻近疼痛点,第二个疼痛点又可触发更远处的疼痛点,从而造成远距离牵涉痛。

4、正常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可以因某些慢性损伤而引起一个或多个潜在的触发点,这些潜在的触发点仅有局部的疼痛,被某些原因至痛后变为活动触发点而患病。

5、潜在的触发点常处于休眠状态,可引起受累的肌无力、骨骼肌的牵张范围减小和关节运动受限。

6、创伤、急性过牵、超用疲劳、劳累、受凉和反复感冒可激活。

四、诊断条件

首先要排除器质性和其他的病变,如:肌骨骼系统疾病、神经疾病、内脏疾病、感染性疾病、新生物和精神性疼痛。笔者曾用针刀治疗一例典型病人,当时即取得满意疗效,但次日复发,反复多次治疗后家属要求转入神经科治疗,疗效亦不明显,3月后行MRI检查发现腹腔肿瘤。所以在本病的治疗中一定考虑到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五、触发点的诊断标准

1、病史:突然发作的肌肉过用或反复和慢性过用受累肌肉而引起的肌痛;无明原因的肌痛。

2、肌肉触痛点和痛点处周围常可触及到痛性拉紧的带状或条索状结构。

3、每个肌的痛点(触发点)伴有特征性的远处牵涉痛

4、受累肌肉的运动和牵张范围受限和肌力稍变弱。

5、快速触诊和针刺痛点(触发点)可引发局部颤搐。

6、压力和针刺痛点(触发点)可引发疼痛和牵涉痛。

7、睡眠不足时加重

六、治疗

1、肌疗法:对触发点压榨后再对肌肉进行牵张

2、肌肉牵张和冷喷雾疗法

3、针刺(针刀)和肌肉牵张法。

4、肉毒素注射加肌肉牵张法

5、治疗的同时要补充各种维生素,同时给予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因多数患者都有机体内的维生素缺乏和正常低线表现。这种药物配用需要一个长期疗程。

本文是潘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