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脑动脉硬化
发表者:游昌友 2202人已读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急性脑血循环尤其是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发病基础,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脑动脉管壁变性和硬化的总称。包括医学上常常提到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大、中动脉)、小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的玻璃样变都称为脑动脉硬化。
由于动脉硬化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动脉硬化并不是到老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进行性的扩散及加重,多数病人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因此也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但随着脑动脉硬化的逐渐进展,脑组织会因缺血而软化、坏死,脑细胞变性死亡,最后产生脑萎缩和脑动脉硬化性痴呆。严重的病人可出现严重的脑中风(脑出血和脑梗塞)而危及生命,即使能活下来,也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及早认识和预防脑动脉硬化是十分重要的。
本病形成的原因很多,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发现:脂肪与胆固醇代谢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及性别年龄等均可成为导致脑动脉硬化的因素。
脑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以往认为,小动脉主要承担和调节血管阻力,高血压主要引起小动脉硬化,近来发现正常时脑主要动脉占整个脑血管阻力20%~30%,慢性高血压时可达50%,长期高血压必然导致脑部主要动脉壁粥样硬化损害。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随着增龄,发病和死亡率也相应增加。一般说来,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女性患病多在绝经期后,此时雌激素减少,血高密度脂蛋白(HDL)也减少,至70岁以后甚至比男性发病多。
高血压病与本病关系密切。
长期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高血压引起血管伸张,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并使内膜层和内皮细胞层损伤,血脂便于沉着血管壁。
高血脂也是该病的发病因素之一,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尤其是它的亚组分Ⅱ(HDLⅡ)减低,均易发病。
糖尿病患者该病发病率也明显升高,因为糖尿病多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及血小板活化增加,这些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栓的形成。
另外,肥胖症及遗传因素也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症形成的因素。
常进食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者易患本病。
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前者显著增高,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
另外,某些微量元素,如铬、锰、锌、钒、硒的摄入量减少和铅、镉、钴的摄入量增加,也易患此病。
性情急躁的患者,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强烈,工作专心,缺乏休息,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这些因素是脑动脉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体力劳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者,较易得病。
1.头晕:头晕为高血压最多见的症状。有些是一过性的,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有些是持续性的。头晕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其头部有持续性的沉闷不适感,严重的妨碍思考、影响工作,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当出现高血压危象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与内耳眩晕症相类似症状。
2.头痛:头痛亦是高血压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炸裂样剧痛。常在早晨睡醒时发生、起床活动及饭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和后脑勺。
3.烦躁、心悸、失眠:高血压病患者性情多较急躁、遇事敏感,易激动。心悸、失眠较常见,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睡眠不实、恶梦纷纭、易惊醒。这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4.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早期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因颇令人苦恼,故常成为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近期记忆减退,常很难记住近期的事情,而对过去的事如童年时代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5.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足趾麻木或皮肤如蚊行感或项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病人常感手指不灵活。一般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好转,但若肢体麻木较顽固,持续时间长,而且固定出现于某一肢体,并伴有肢体乏力、抽筋、跳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预防中风发生。
6.出血:较少见。由于高血压可致动脉脑硬化,使血管弹性减退,脆性增加,故容易破裂出血。其中以鼻出血多见,其次是结膜出血、眼底出血、脑出血等,据统计,在大量鼻出血的病人中,大约80%患高血压。
由于脑动脉硬化最初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所以自己很难掌握病情。但任何疾病的到来都会有不同的征兆。中老年朋友,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特别注意脑动脉硬化:
1.头脑不舒服:经常觉得头发沉、发闷(头部有紧箍和压迫感),头晕、头痛,常伴有耳鸣,视物不清。
2.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等。有些人需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有些人表现为贪睡。
3.近记忆减退:对人名、数字和最近发生的事情容易忘记,对童年或往事却记得很清楚。
4.综合判断能力下降:对新事物的领悟能力减退,工作效率降低,自感不能胜任工作。
5.情感异常:常常因为生活中的小事激动、发脾气、忧伤、情绪波动大,性格反常表现为热情变淡漠、慷慨变吝啬、整洁变散漫。还有些病人可出现焦虑、抑郁或恐惧等情感障碍。
6.短暂的肢体麻木:一侧肢体或肢体的一部分麻木、无力、感觉异常。
7.步态变化:步态慌张,小碎步,走路及转身缓慢、僵硬或不稳。
8.假性球麻痹(“球”指脑干的延髓):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出现难以自我控制的强笑强哭,苦笑相似分不清、吞咽困难伴流涎等。
9.帕金森综合征:面部缺乏表情,直立时身体向前弯,四肢肌强直而肘关节略屈,手指震颤呈搓丸样,步伐小而身体前冲。
脑动脉硬化引起的精神症状,大多起病缓慢,多数先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继而出现记忆减退,尤以近事记忆障碍为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思维联想发生困难,理解力、判断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均受到损害。病人情绪不稳定,常为一些小事大发脾气。
另一方面也可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测来推断:
1.血液生化检查常有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和血糖增高。
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发现脑动脉主要分支的流速、流向改变,提示管腔狭窄。
3.CT和核磁共振可见普遍的脑萎缩、腔隙性梗塞灶和脑白质变性。
(1)眼底检查: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呈银丝样
(2)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3)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查(英文简写TCD)可发现脑血管弹性减低,血流量减少。脑血流图检查亦可有类似发现
(4)脑CT:可看到多个小灶低密度区,脑室扩大、脑沟变宽、脑萎缩等。
1.一般治疗:应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避免情绪激动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对出现痴呆、精神障碍和行动不便的病人要加强生活护理。
2.饮食治疗:控制动物脂肪、高胆固醇摄入,如限制蛋黄、肥肉、动物内脏等,避免高糖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及海带,控制体重,最好戒烟、戒酒。
3.药物治疗:改善脑的血液循环药如维生素E、银杏叶制剂和许多中成药等;降低血脂药如亚油酸制剂;活化神经细胞药如ATP、CTP等;同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疾病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关系的某些改变,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平均生存年龄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使得我国患脑动脉硬化的人口越来越多。有些已经发展成为脑梗塞、脑出血等等疾病,直接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脑动脉硬化的预防的治疗,已经是大多数医患的共识。因而,需要我们从生活规律、饮食习惯、性格及情绪调整,社会各界的关心、工作和生活压力的舒缓、经常体检等等方面进行干预,以减少脑动脉硬化的形成条件,减轻病患的症状,减缓部分老年前期人员的发病。从而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降低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存质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更是有责任,有义务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对于有脑动脉硬化的指征、先兆和症状的患者,要强调指出,饮食调节、情绪调整、心情调适、环境改善这些最为重要。这是预防脑动脉硬化的自控的首要措施,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宣传,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预期。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发表于:2016-07-23 17:59
网上咨询游昌友大夫
游昌友医生暂时不接受网络咨询
游昌友的咨询范围: 体检报告结果咨询和解读,体检套餐设置及注意事项,体检前后的相关知识 年龄:18~80 地区:不限地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