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推荐热度 3.3
在线服务满意度 暂无
在线问诊量 2920
医学科普
新技术与新业务
发表者:秦铀 1487人已读
一、放射治疗
(1)全身放射治疗
肿瘤的全身放射治疗(Total Body Irradiation, TBI)主要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单次大剂量的照射。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是HSCT,而TBI是HSCT前的重要的处理措施之一。TBI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和对射线敏感的晚期实体瘤。大剂量化疗并用TBI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起到根治白血病及淋巴瘤的目的。
(2)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是当代放射治疗的趋势,既能将肿瘤局部推到较高剂量,又可减少周围主要器官如脑干,腮腺等受量,在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的同时保护周围重要器官,增强了安全性,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于今年率先在我省开展了鼻咽癌全程调强适形根治性放疗,近期随访结果表明,局控良好,放射不良反应显著减轻,并针对晚期复发性鼻咽癌开展了再程调强放射治疗,取得良好的减症效果,改善了鼻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宫颈癌为妇科三大肿瘤之首,如何解决宫颈癌术后复发,关键在于提高盆腔淋巴引流区放疗剂量,但这一直是传统盆腔外放射治疗的最大不足。我们应用宫颈癌全盆腔调强放疗在显著降低小肠等正常组织受量的同时,提高了盆腔淋巴引流区剂量。
(3)旋转容积调强放射治疗
调强放射治疗技术RapidArc,RapidArc是一种容积调制弧形放疗技术,是当今最领先的调强放疗技术(IMRT)。它比现在最快的动态调强放疗技术还要快2~8倍,在显著缩短病人治疗时间的同时,病人所受剂量的分布得以优化。RapidArc在放射治疗领域具有革命性的突破, RapidArc极为高效省时,在改善病人舒适度的同时提高了治疗效率, RapidArc的领先优势包括:1.快捷——确立了全新的放疗速度标准:2min内即可完成与传统调强放疗相同的治疗效果。2.高效——单弧治疗能减少漏射线,降低散射并控制治疗范围外周剂量。同时根据临床需要,可以灵活应用多弧完成治疗,极大地提高治疗速度的同时亦保证了治疗质量。3.精确——采用独特的算法使病人接受的治疗剂量更为精确,确保对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实现避让。准确的适形剂量分布和均匀的靶区覆盖在避免并发症的情况下充分提高了控制肿瘤的可能性。4.简单——使用弧形放射治疗获得和传统调强放疗同样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供固定野治疗,非共面治疗,电子线治疗,传统的调强放疗,影像引导放疗,立体定向全身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手术。
二、细胞生物治疗
细胞生物治疗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肿瘤治疗手段,目前已经成为传统的三大疗法——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的有力补充,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肿瘤细胞生物治疗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 LAK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以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我科即将开展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DC-CIK。DC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DC-CIK细胞治疗可以显著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期。
三、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目前我中心使用靶向药物成功治疗多种恶性肿瘤。
四、个体化治疗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以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肿瘤的多病因、异质性的特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肿瘤的标准治疗、同病同治正逐渐向个体化治疗转变。通过相关基因的检测,预测治疗药物的疗效,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提高疗效、减少无效治疗的合理选择。我科自2008年起就开展了一些与肿瘤药物作用相关的分子靶标的检测,用于指导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这些检测项目包括: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用于指导EGFR-TKI的应用;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用于指导西妥昔单抗的应用;ERCC1的检测指导铂类药物的应用。
五、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协和医院肿瘤中心PICC门诊成立于2008年8月1日,经过2年的发展,于2010年8月正式成立协和医院肿瘤中心PICC专科。目前已开展了PICC置管、婴幼儿PICC置管、PICC疑难置管、PICC院内外会诊、PICC居家护理(PICC上门维护)、PICC并发症会诊。其中对于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的预防及处理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为了PICC置管及维护的安全,PICC门诊常年与血管外科、介入科、B超室、DR室、模拟定位室、供应室等科室开展了多学科合作。早在2009年3月31日,开展了湖北省内第一例B超引导下的赛丁格技术置管,至今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全部置管患者均采用的是此技术,已经完成了B超引导下的赛丁格技术置管3000余例。
问医生
图文问诊开始
发表于:2013-04-09 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