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指南
颈源性头痛
发表者:陈亚军 1595人已读
头痛是临床疼痛诊疗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每个人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头痛的折磨。由于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许多长期头痛的病人被冠以“抑郁症”甚至“精神病”的帽子,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青少年头痛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和成长带来不良后果。目前颈源性头痛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许多医生和病人对颈源性头痛没有充分的认识。
过去认为头痛仅由颅内疾病所引起,治疗也主要采用“头痛医头”的模式,许多病人经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头部理疗及痛点注射治疗后病情并不好转,形成“病人头痛、医生也头痛”的尴尬局面。1991年Sjasstad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感念,认为颈部椎管内外的病理性变化可引起头痛症状,对头痛的感念、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谓的“神经性头痛”和“神经血管性头痛”的概念将逐渐被淘汰,而“颈源性头痛”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解剖学研究发现,第1~4颈神经与头痛关系密切,这些神经互相联结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传导枕、顶、额甚至面部的感觉。
1. 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体征,并能排除引起头痛的其他疾病
(1)临床表现
1)年龄多在20-60岁,女性多见,与长期伏案工作等职业有关。颈源性头痛好发于长期伏案工作人群,如财会人员、办公室人员、电脑工作者、电焊工、学生等,长期打毛衣、玩麻将的人也高发。
2)早期多为枕部、耳后、耳下部不适感,以后逐渐出现闷胀或酸痛,直至疼痛。疼痛可扩展至前额、颞顶部。
3)伴随症状可有耳鸣、耳胀、眼部憋胀、头闷、颈部僵硬不适感,许多患者可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精神不振和四肢无力。
4)疼痛呈现慢性迁延过程,时轻时重,寒冷、劳累、情绪激动可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程进展,呈现逐渐加重趋势。
(2)体征
1)耳下方颈椎旁、乳突下后方有明显压痛,颈部、颞顶部及颈部可有压痛。
2)有的患者可有局部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患侧嗅觉、味觉减退。
3)压顶试验和托头试验可呈阳性。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可有颈椎退行性表现,如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椎间隙狭窄、脊上韧带钙化等。
2)CT检查可见骨质增生、椎管狭窄、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等变化。
3)颈椎MRI可显示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硬膜囊或脊髓、颈神经根有无压迫以及椎动脉孔有无狭窄等变化,是诊断颈源性头痛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4)排除引起引起头痛的其他原因:如眼源性、耳源性、鼻源性头痛,并排除颅内肿瘤、血管畸形、颅内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头痛。
2. 治疗方法
(1)一般性治疗 对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可采取休息、牵引和理疗,也可同时配合口服非载体抗炎药物。
(2)颈2椎旁注射消炎镇痛药物,如0.26%的利多卡因加10mg曲安奈德。
(3)症状较重者可住院治疗,采用CT引导下微创神经介入镇痛术,即通过硬膜外前间隙置管持续给予消炎止痛药物以消除椎管内炎症,随后注入胶原酶溶解压迫神经根之椎间盘。另外,还有盘内胶原酶溶解、臭氧盘内溶解、颈神经毁损等方法。
发表于:2009-10-11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