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小小石头,需谨慎!(耳石症)
发表者:梁华 232人已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是在某一特定头位时,激发伴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病因仍不明确,可以为特发的孤立症状,也可以继发于下列疾病:
耳石病:迷路老年性改变,或退行性病变,椭圆囊斑变性,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特别是后半规管。
外伤:头部外伤,特别多发于轻度头部外伤后数天及数周,或头部加速减速运动致外伤,如甩辫子伤,也可见于镫骨手术后。
耳部疾病:如中耳及乳突感染,迷路炎后,梅尼埃病缓解期,前庭神经炎,突聋,外淋巴瘘及单侧急性前庭功能减退后等。
临床表现:发病突然,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持续数秒,一般3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伴恶心,呕吐。眩晕的程度变化较大,严重者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治疗:该病有一定的自愈,但其时间可长达数月或数年。
体位疗法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患者眩晕严重时不能行复位治疗,需使用药物治疗稍缓解后再行体位疗法。
抗眩晕药物:倍他司汀,氟桂利嗪等有一定的效果。
本文是梁华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8-08-14 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