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内痔的消痔灵注射治疗

发表者:苏平 人已读

内痔是肛门内齿线上方的软块,临床症状以出血和脱出为主,痔块大小不同,大的如杨梅果,小的如樱桃,有的1-2个孤立,有的几个连在一起。按内痔的发展程度不同,分为4期。Ⅰ期,主要以排便时出血为主,无痛苦;Ⅱ期,有便血,痔随排便脱出,但便后痔核能自行还纳;Ⅲ期,每次排便脱出肛门口外,不能自行还纳,必须用手托回;Ⅳ期,内痔脱出肛门外无法回纳到肛门的里面,或回复后立即脱出,这是内痔中最严重的一期,多见于老年患者。

目前内痔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注射、PPH(TST)、结扎等。而其中痛苦小、愈合时间短、并发症轻、操作简便的首选消痔灵注射治疗。消痔灵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史兆岐教授研制成功。主要成分为五倍子提取的鞣酸,医用明矾(硫酸钾铝)。消痔灵注射后,引起无菌性的致炎反应,分为急性炎症期和慢性炎症期,消痔灵注射后急性炎症水肿期仅为5小时,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产生组织纤维化,黏膜和黏膜下层粘连固定,使痔萎缩消失。我曾与1995年到1996年在广安门医院进修学习一年余,师从寇玉明、李国栋主任,当时虽然史老已经退休,但也多次得到史老的亲自教诲,不胜荣幸。

消痔灵的注射方法:手术要求配备喇叭形肛门镜(视野清楚,便于操作),5号注射器,5号针头(针头5cm长,针尖细,注射时有手传导感),1:1浓度的消痔灵液(1份消痔灵原液加1份1%利多卡因)。手术时要求局部麻醉,局麻的目的是使肛门括约肌松弛,视野暴露清楚,治疗后可以避免出现肛门括约肌痉挛所致的肛门坠胀。直肠消毒后即可以开始手术。第一步从痔核上方直肠上动脉区进针,也就是3、7、11点三个主痔核上方进针,要偏向黏膜下层的斜上方1-2cm,每处注药2-3ml。

第二三步即痔的黏膜下层和黏膜固有层注射。在肛门镜下向痔核中间部进针,进针方向稍向斜上方,待有肌性抵抗后,稍抬针尖使与肌层脱离再注药。注药量稍大于内痔核体积。然后边退针边注药,当针退到黏膜固有层时常有一落空感,这时进行第三步注射,痔疮黏膜固有层的注射量是第二步的1/2-1/3,其注药量合适的标志是痔黏膜表面稍呈凸起状,出现清楚的黏膜血管纹理,即提示注药已经合适,若黏膜变为苍白,血管纹理消失,显示注药过量或过于集中。第三步注药量不可过多,以防发生表浅性坏死。

第二三步注射后,行副痔核注射。根据副痔核大小和病理分型决定注药量的多少。一般每个副痔核的注药量要稍大于痔核的体积。副痔核为血管肿型仅在痔黏膜下层注药,如为静脉曲张型和纤维化型需行黏膜下层和黏膜固有层注射。

第四步注射在齿线上0.1-0.2cm进针,入黏膜下层后注药,每个主痔核的窦状静脉处各注1-2ml。如果还要做外剥内扎,注射的第四步就可以简化。

要重点强调的是消痔灵四部注射进针法,采用先进针穿过黏膜→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的最低位置,待有肌性抵抗后,稍抬针尖使与肌层脱离再注药。边退针边注药,其目的是使药液均匀的分布,又能使进针处的粘膜不出现回血(决不能采用进针注药)。有时在操作中,已注过药的痔核膨胀影响尚未注药痔核的暴露,可在肛门镜下放入干棉球压迫已注药的痔核,使尚未注药痔核暴露清楚再进行注药。注射完毕后,食指反复轻柔注射后的痔核使药液均匀分散开。最后纳入一枚太宁栓。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内痔夹住或拉出肛门外注射;不进行第一步注射或注药量过大;将药液注射到内痔的表浅部;不是先进针后再注药,而是边进针边注药。12点位的注射一定要注意保护前列腺。

注射后患者在医院观察1-2小时后即可自行回家休息,口服或静滴抗生素三天,控制排便一天。每日早晚肛门内放入太宁痔疮栓一枚。定期复诊即可。

注射后尚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影响一般活动。在注射后数小时内可能有肛门坠胀外,无其他不适应反应,注射后第一次排便即无痔核脱出及出血,5-7天痔核萎缩消失。

总之,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具有疗效可靠,无痛苦,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适合于任何年龄组患者。

本文是苏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