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小儿弱视知多少

发表者:韦伟 人已读

弱视是危害少年儿童视觉发育的眼病之一。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常见病、多发病。它的本质是双眼视觉发育紊乱,不仅是指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低于正常,而且没有完善的视觉融合、立体视觉也称之为弱视。

儿童弱视还长常伴有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等其他症状。由于条件限制,眼科知识在我国还不能普及,导致学龄前期的儿童不能及时做视力检查或检查不准确,家长很难发现孩子的单眼或双眼有弱视,因而错过了孩子治疗弱视的最佳年龄。而延误弱视会令很多家长和孩子抱憾终生。

什么情况下我们认为孩子患有弱视呢?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9且不能矫正者均列为弱视。

如果有一小孩一眼视力为0.2,患有弱视,则不论是否戴上眼镜,视力都只有0.2,没办法像正常人,戴眼镜后到达1.0。且因为长期受不到外界物象的准确刺激而衰退,远视力低于0.8,如果不及时防治,视力便会永久低下,成为单眼视觉,长此以往,必然会加重健眼的负担,健眼的视力也会逐渐衰退。因此对患者来说,将一辈子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在他们眼里,立体视觉模糊,因而不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方位和远近。你不能开车,要上视障特殊课程,学校中学习有障碍,出社会竞争力及机会也会降低。

那么弱视在我们社会严重吗?据研究表明在我国学龄前幼童有4.37%患有弱视,到了一年级仍有2.5%,这比例算相当的高。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儿童弱视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儿童弱视的发病原因是:在婴幼儿期,孩子由于知觉、运动、传导及中枢等原因,未能接受适宜的视觉刺激,影响了视觉发育,造成了视觉功能的减退。 弱视有很多种,我国儿童的弱视主要是由屈光不正,特别是远视性屈光不正引起的。 双眼视发育一般在6-8岁基本趋于完善,因此在幼儿时期家长就应该到医院为孩子进行准确的视力检查。此外,家长也可以用一些简易的方法评估较小的孩子是否患了弱视。

具体方法为:

1、将比较醒目的物品放在孩子眼前,观察他是否能及时发现。

2、改变物品的方向后,观察孩子是否有追随反应。(可选择由大到小的一组物品,摆放方式应由近至远)。

3、观察孩子双眼、单眼注视时的情况,注意他看电视的时候是否喜欢凑得很近。

4、孩子看东西时有没有异常的头位,比如是否喜欢抬头、低头、侧头看。

5、孩子看物体的时候,能否稳定地注视。如果孩子的眼球来回转动或者震颤,则有弱视的可能。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视力有异常情况,请马上带孩子到专科医院检查,一般说来,3~4岁的孩子已经可以通过视力表检查来确诊是否存在视力异常了。以下几点患儿家长需要注意:

1、弱视的治疗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多家长认为,弱视应等上学以后再治疗,那时孩子也懂事了,治疗起来容易配合,其实这是错误的。弱视治疗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一些研究表明:2岁以内为关键期,8岁以前为敏感期,超过14岁后治疗效果就可疑。成年以后再治疗,几乎没有什么效果,视力将无法恢复到正常人水平。

2、弱视治疗是一个专业眼科问题,必须到正规眼科医院治疗。

3、弱视治疗首先必须散瞳验光,规范的综合验光是诊断、治疗、评估效果以及预后的重要手段。若有屈光不正,首先要配上一副合适的眼镜,并坚持戴用。这主要是为了使患儿弱视眼的视网膜能获得一个清晰的物像,刺激视网膜上视觉细胞的发育从而逐渐提高视力。

4、除了戴眼镜以外还需在眼科医生的指导下做各种治疗,亦即“训练”弱视眼,促进视力提高。由于弱视的程度不同,引起弱视的病因各异,因此,在治疗措施上也不尽相同,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常规遮盖法(这是由眼罩或黑布制成的眼垫严密遮盖在视力较好或视力正常眼,促使多用弱视眼视物,有利弱视眼的视力提高。)此外精细目力训练,是对弱视眼的一种特别应用训练,有利于视觉发育和提高视力。精细目力训练方法很多,如穿珠子,描红,射击练习等等,应根据弱视患儿的年龄、智力和视力等情况选用,也可经常变更训练方法。近几年又推出了弱视光盘的治疗,弱视光盘治疗不但有效,也为孩子的训练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光盘治疗一般每天做1-2次,每种功能每次做20分钟,根据弱视情况可采取戴镜或不戴镜做。由于各种治疗方法机理不尽相同,所以综合疗法比单一疗法优越。如一眼弱视患儿首先常规遮盖健眼,给弱视眼更多的注视锻炼,配合精细目力训练、光盘训练等。

5、弱视治疗的关键在于坚持,且家长必须领患儿3个月至半年定期到医院复查,调整眼镜及训练方案。

6、弱视治疗的好坏或治愈速度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儿的依从性和家长的坚持性。刚开始时,孩子往往不愿配合治疗,家长也可能心软,但是家长要认识到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坚持治疗,儿童弱视才可望早日得到矫正。

本文是韦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