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推荐热度 3.8
在线服务满意度 暂无
在线问诊量 2635
就诊指南
揭秘前列腺癌认识六大误区
发表者:李文智 3299人已读
关于前列腺癌,如何早发现?是否有办法治愈以及如何去预防?各大社交媒体和健康论坛反映出公众对前列腺癌关注及其诊治的不解和困惑。之所以谈癌色变,是因为对前列腺癌存在认识误区。本文将揭秘前列腺癌认识六大误区,以帮助公众认清真相。
误区一:前列腺癌发病率不高,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列举以下前列腺癌名人堂:新加披前任总理吴作栋、现任总理李显龙,美国前总统里根、前国务卿鲍威尔,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传媒巨头”默多克,资本大鳄”巴菲特,日本明仁天皇,中国台湾地区作家李敖等,都曾确诊前列腺癌,接受不同的治疗。这从侧面反应了前列腺癌在当下的发病特点,依然是西方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第一位,世界其他地区近年来发病率也在上升。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并成为发病率增速最快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分别达到19.3/10 万、32.23/10万和 17.53/10万,上海市区2011年更是达到36.67/10万,这个数字比1984年增长20倍,而且连续8年居男性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这个数字也超越日本,与新加坡的发病率大致持平。所以,前列腺癌已是最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癌离我们并不遥远。
误区二:前列腺癌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前列腺癌患者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和中期是指癌细胞仍然“包”在前列腺内部,临床上称为局限性前列腺癌,而晚期是指癌细胞已经穿透前列腺包膜,转移到前列腺周围,甚至身体其他地方(如精囊、骨骼)。一般来说,早期和中期会采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者放疗,晚期则采用内分泌治疗。前者在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后,体内的癌细胞被完全“消灭干净”,使患者不再受前列腺癌的影响。而晚期前列腺癌,尤其是转移性前列腺癌,由于肿瘤细胞已经扩散到身体其他地方,通常难以彻底治愈。然而,近年新的治疗方法仍可将肿瘤进展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所以,前列腺癌患者选择何种治疗,要根据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早、中、晚期在临床上的界限也是有变动,互相交叉,患者大可不必“对号入座”,要以医生说的为准。前列腺癌有的可以治愈,有的治疗效果比较差,“三早”很重要。
误区三:常吃番茄可以预防前列腺癌。有观点认为番茄红素能够摧毁含氧自由基,它是一种极其优秀的抗氧化剂,其清除含氧自由基的能力是维生素E的10倍以上。但近期Hutchinson 癌症预防中心Kristal和同事们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杂志发表研究显示,通过检测3500名男性血液中番茄红素的水平后,发现番茄摄入与前列腺癌总体发生的危险性无明确关系。有关番茄红素摄入量和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之间有某种联系的研究结果不可能得到重复。专业学会对公众的建议,应改为增加番茄红素的摄入可能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无关。
误区四: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时机越早越好。美国泌尿外科学会曾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应接受例行PSA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进行每年一次的检查。然而,最新一项调查显示若有一个人因PSA筛查而被挽救生命,同时会有50个人被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50:1是基于短期随访和“严重低估”了经过长时间筛查受益的患者以及高估了“过度诊断”的数量而得出。可见通过PSA筛查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中,只有五十分之一的人从治疗中获益,并浪费大量财政和医疗资源。由此国内专家共识提出:PSA筛查时机并不是越早越好,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的男性进行常规PSA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定期检查和随访。对直肠指检异常、有临床症状(如骨痛等)或影像学检查异常等的男性应进行PSA检查。
误区五:PSA升高的前列腺癌患者就需要手术治疗。对于PSA升高确诊的前列腺癌,哪些患者癌进展慢,哪些患者如果不予治疗则容易癌转移。评判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标准包括:PSA水平,肿瘤的体积(含有癌组织的样本数)以及Gleason病理评分系统。Gleason病理评分中,风险度总分为10分,2-6为低危,7为中危,8-10为高危。若一个人PSA水平较低,含有癌组织的样本非常少,且Gleason评分在6以下,那么就被认为患者是低危人群。这类新近诊断出前列腺癌的患者给予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这类PSA升高前列腺癌,如果这些患者不治疗,仅仅3%危及生命,相反,如果这些患者选择治疗,死亡率大概为2%。因此对PSA升高新近确诊前列腺癌的患者,只要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和病理信息,医生就能确定哪些需要即刻接受治疗,哪些更能受益于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
误区六:高睾酮水平会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这只是基于对雄激素(睾酮)代谢和前列腺癌影响的非常简单的假设。然而,这与雌激素和乳腺癌之间有很强的联系不相同,睾酮和前列腺癌之间并没有关联。2016EAU会议上,Morgentaler教授发表了在激素治疗前行前列腺穿刺检查结果数据,发现低睾酮水平,血清PSA低于4.0 mg/ml的男性,前列腺穿刺活检时穿刺阳性率与那些PSA升高男性的阳性率相似,并没有下降。Meta分析显示应用睾酮和安慰剂的男性之间前列腺癌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认为靶细胞表面的雄激素受体数量有限导致了“饱和”状态的发生,也就是说即使睾酮水平再高,也不能进入细胞核,刺激细胞生长。显然这里靶细胞表面的雄激素受体起了关键作用。也有回顾性研究分析显示,前列腺癌患者确诊后应用睾酮治疗,其预后并非更差。因此,没有证据表明高睾酮水平可增加前列腺癌发病风险,血清睾酮水平和前列腺癌发病风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然而降低睾酮水平却可以治疗前列腺癌。而这与降低睾酮水平治疗前列腺癌是两个命题,二者并不矛盾。
当今社会信息化发达,会有一些信息不可避免的未经筛选就进入公众视野,包括前列腺癌的治疗领域。近几年很多网络上传播的“爆炸性”新闻,比如基因治疗、生物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几乎都是对一些亚临床治疗方法初期结果的过度宣传。前列腺虽是小腺体,但易引起大问题,患者应客观认识前列腺癌。患者在尝试新型治疗方法前,请咨询自己的随诊医生,以避免陷入误区。
本文是李文智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7-10-24 23:28
李医生,牛大夫
误区需要医生专业科普知识普及,李文智老师做科普也是认真的!
解除了公众对前列腺癌的认识误区,李医生不但忙于主刀手术,还利用业余时间做公益、做科普,真的辛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