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
痤疮的中医辨治
发表者:伍国华 3819人已读
痤疮,现代医学上称为寻常痤疮,它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俗称青春痘(美丽青春痘)、粉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暗疮,中医古代称本病为“粉疵”、“面疱”或面疮,酒刺。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据学者们统计,在青春期男性有95%,女性有85%患过不同程度的痤疮。所以大家称其为“青春痘”是很贴切的。痤疮(青春痘)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痤疮(青春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易形成色素沉着、毛孔粗大甚至疤痕样损害。影响美容,严重者可导致毁容,给年轻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本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重要。及时规范的诊治,可以避免或减少皮肤的损害。
一、病因病机
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张介宾注:“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黄帝内经素问》注曰:“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腋遂凝,稸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
《中医外科学》认为是: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薰,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痘发病原因与雄激素、皮脂腺和毛囊微生物有密切关系,在清春发育期,性激素分泌增多,它能引起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质增多,并能使毛囊上部角化增殖,造成毛孔堵塞,形成脂栓粉刺。此外与遗传、饮食、肠胃功能紊乱、环境因素、化妆品及发病有关。
二、中医对痤疮的基本分型
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此病由肺经血热而成。中医历代都强调肺胃蕴热在痤疮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近代中医研究认为肺主表,外合皮毛,如果热邪侵犯肺经,或嗜食辛辣油腻之品,使肺经郁热,则肺卫失宣,皮毛被郁,导致颜面胸部起丘疹、红疱,或痛或痒。痤疮多具实证、热证的临床特点。
(一)中医治疗痤疮根据个人的症状、皮损表现的不同来具体辨证论治,临床根据常见类型分为以下几个种:
1、肺热血热型
肺经风热者,为粉刺初起,见颜面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红丘疹,多见于粉刺、丘疹型痤疮,为痤疮诸型中较轻一型。
主要表现:毛囊性红色丘疹,皮疹米粒至绿豆大小,红肿疼痛,面部瘙痒,鼻息气热;者多易外感风热,可有咽干、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薄、苔黄,脉象浮数或弦数。
诊断要点:以“红”为主,以“热”为象,面红、口臭、便秘。治疗原则:清热宣肺。
治疗原则:清肺凉血。常用的方剂是枇粑清肺饮,主要药物有:枇粑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勺、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均上行于面部,由于素体胃肠有热,或暑热侵犯胃肠,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昧,使胃肠积热或湿热内蕴,积热循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上行于面部,郁聚于毛孔则发本病。因此,清泄肺胃蕴热是治疗痤疮的基本方法。
2、脾胃湿热型
脾胃湿热者,皮肤油腻,间有结节,或伴口臭,便秘溺赤,多见于丘疹型、脓疱型痤疮。因患者多嗜食肥甘之品,致脾胃积湿生热,湿热上壅而致;
主要表现:红色丘疹、脓丘疹,常伴有脘胀不适,饮食不佳,大便正常或干燥等症;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弦数或滑数。
脾胃不和:口周痤疮最多。
体内湿热:脓疱最多,与肺热有关,手脚心发热,暗疮鲜艳。或见脓疱囊肿,病情缠绵,皮疹此起彼伏等。
诊断要点:以小丘疹为主,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病位深,不易消退,常伴有螨虫感染(较痒)。
治疗原则:清热祛湿。常用的方剂是芩连平胃散;主要药物有: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生甘草,六一散等。
治疗方法:囊肿性痤疮、结节性痤疮、脓肿或聚合性痤疮、或恶液质性痤疮等均是炎症症状不明显,病程慢性、全身症状、脉、舌、多表现为虚证或虚中挟实证,所以可以根据辩证采用扶正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治疗。
3、肝胆湿热型
多见于脓疱、囊肿型、聚合型痤疮。多因素体肝经有热,加之嗜食辛辣肥甘之品,酿成肝胆湿热,上蒸于颜面而致。
主要表现:红色丘疹、脓疱、伴有口苦、性色易努,面色潮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肝气郁节:符合这种的痤疮易留暗疮印,舌苔偏紫,月经有血块。
诊断要点:以“结节”为主,伴有皮肤结石和米粒样丘疹,结节质硬,经期加重。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清热。
治疗方法:祖国医学认为,一般痤疮表现为紫红色素沉着性皮损者多为肝胆有热,气滞血瘀之证,属于肝郁血瘀型,采用疏肝活血解毒汤效果显著。
4、热毒壅盛型
多见于脓疮型、聚合型等痤疮。多因嗜食辛辣炙、或感受湿热之邪,致火毒内生,热毒上壅,熏蒸于颜面而致。
主要表现:鲜红密集,多为脓性丘疹、伴口渴饮多、咽干咽痛、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诊断要点:以“热盛”为主,表现为红、肿、热、痛;皮损以脓疱、炎症型丘疹为主。
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治疗方法:单纯丘疹脓疱性皮损者多为肺热受风,可采用“水牛清血消痤汤”:金银花,水牛角,黄芩、黄连、红花、丹参、甘草等加减治之。
5、血瘀痰凝型
痰瘀凝结者,皮疹经久不愈,坚硬疼痛,色暗不鲜,或伴结节囊肿、瘢痕与色素沉着,舌黯红,脉滑。多见于结节型,聚合型痤疮。
主要表现:热毒痰瘀交结,气滞血瘀较甚,痤疮日久不愈,质地坚硬难消,皮损色暗发紫,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或质软有弹性。舌红或暗红,苔薄,边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诊断要点:以丘疹和黑头粉刺为主,丘疹呈暗红色,质地偏硬,女性伴有痛经、量少、伴有血块、怕冷、便稀、舌质青紫,伴有瘀点、瘀斑;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多见于长期的慢性痤疮患者。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常用的方剂是大黄蛰虫散,主要的药物有:大黄、蛰虫、水蛭、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
治疗方法:结节性或硬斑性片块,有明显的炎性反应时,可采用“山甲消痤汤”:金银花、花粉、贝母、当归、赤芍、乳香、没药、穿山甲、甘草、黄连等加减治之。炎症症状虽明显,但有脉滑而少力,或舌质淡等虚症症状时,可加用黄芪、桂枝、党参等补气之药物,以托邪外出,疗效明显。
6、冲任不调型
冲任是中医的医学术语。冲为太冲脉,任为任脉。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主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子宫和卵巢),调理阴经气血。冲任同起于胞中,相互交通,所谓冲任失调就是指它们的功能出现障碍,导致了妇科疾病,比如月经失调,痛经等。女子以血为本,来月经、妊娠孕育都与气血为基础,所以只有当任脉、冲脉气血旺盛时,气血才能下注于胞中,或者泻出为月经,或者妊养胚胎。
月经不调是泛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月经改变,包括月经提前,延后,经期与经的量、颜色、质的变化,是妇女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有两大类:一是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二是器质病变或药物引起。中医认为冲任失调是月经不调的病机。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七情所伤或外感六淫,以及饮食、起居、环境的改变等因素或先天肾气不足,多产,房劳,劳倦过度,使脏气受损,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发为月经不调。其机理与肝、脾、肾及冲任等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有关,与妇女的“血少气多”的生理特点也有联系,而痤疮、色斑的病因主要是内分泌紊乱,内分泌旺盛,皮脂分泌过多,堵塞毛孔或细菌感染,色素沉积于皮肤而成。
主要表现:冲任不调者,可见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经来皮疹增多或加重,体倦肢乏,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舌质红,苔黄根腻,脉濡或弦、滑。
诊断要点:中医认为淤血是内因,活血化淤是治斑的根本,血淤又是月经不调的一种故月经的调节是通过脏腑、经络、气血的相互作用来完成。冲任不调引起痤疮、色斑、皮肤病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治疗上把冲任不调证分解为冲任精血不足、冲任不调兼寒、冲任不调兼热、冲任不调兼瘀滞等证候来进行辨证论治。
气血两虚型: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经量增多或减少,经期延长,色淡,质稀,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脉细弱。治疗宜气血双补,可用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八珍益母丸、八宝坤顺丸、女金丸、当归调经丸、当归红枣颗粒、归脾丸、四物合剂等。
血寒型: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可用艾附暖宫丸、田七痛经散、金匮温经丸等。
血分实热型: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有血块;伴心胸烦躁,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凉血,调经止血。可用风轮止血片、四红丹等。
血分虚热型:经来先期,经期延长,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清热滋阴,调经止血。可用固经丸。
气滞血瘀型:凡忧患抑郁、肝失条达、肝气郁滞,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伴小腹疼痛拒按,或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用逍遥丸、七制香附丸、慈航丸、少腹逐瘀丸、月月舒冲剂、失笑散、当归浸膏片、妇科得生丸、调经补血丸等。
肾气亏损型:因房劳过度,伤及肾精,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以致肤失所养,或肾阳不足,阴气弥散,肾之本色泛于颜面而成。月经周期先后无定,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薄,腰膝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治宜补肾调经,可用女宝,定坤丹,鹿胎膏等。
脾虚湿阻型:系由湿热蕴毒型变化而来,即湿热蕴毒型经过苦寒清热解毒药治疗后,湿热得到清利,而余毒未能尽除,脾气渐虚,出现体倦肢乏、饮食减少、残留少量脓疱等证;亦多见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偏嗜辛腻,致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气血不能润泽于颜观,故色如尘垢,萎暗不华而得病。
湿热蕴毒型治宜健脾除湿,清解余毒。常用草药有苍术、炒白术、茯苓、厚朴、陈皮、猪苓、泽泻、栀子、黄芩、薏苡仁、草河车、半枝莲等。处方可选用:
(1)除湿胃苓汤加减,药用:炒白术、苍术、厚朴、陈皮、焦山栀、黄芩、茯苓、泽泻、草河车、半枝莲、土茯苓、薏苡仁。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2)参苓散加味,药用:红参、茯苓、炒扁豆、荆芥、防风、蝉衣、山药、苡仁、陈皮、砂仁、干姜、川芎、胡麻仁、首乌、炙甘草、大枣5枚、生姜2片。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3)苓桂术甘汤加味,药用:茯苓、桂枝、白术、地肤子、炙甘草、首乌。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4)指迷茯苓丸加减,药用:党参、茯苓、陈皮、蜂房、紫草、制首乌、清半夏、大胡麻、炒白术、风化硝、炒枳壳。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当然,痤疮的临床辨证还可以分出其他分型,如肾水不足等,但很少见,不必一一俱论。
(二)中医对痤疮的辨治方法:
中医认为,粉刺乃腠理不密,外邪上蒸,肺气不清,外受风热,膏梁厚味,胃热上蒸,脾湿化热,湿热夹炎,或月经不调,淤滞化热所致。想彻底治愈建议采用中医疗法,运用针对性的中成药内部综合调理是可以治愈的。治当辨证,对症下药,具体方法如下:
1、清泄肺胃治疗法:适用丘疹性痤疮或脓包性痤疮,痤疮彼此混杂而生,舌质红,苔黄、脉浮数,代表方剂为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糯米)合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甘草)化裁。如:石膏、知母、银花、赤勺、生地、白鲜皮等。
2、解毒散结法:适用于脓疱、结节痤疮。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代表方剂为痤疮平(金银花、蒲公英、虎杖、山楂)。如:白花舌草、公英、地丁、桃仁、黄芪等。
3、调理冲任法:这使用女性的经前痤疮,主要“症状”是经前加重,常伴有痛经或瘀块,舌淡红、苔少、脉细涩。方选益母胜金丹(益母草、茺蔚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丹参、白术、香附)合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如:香附、知母、地黄、当归、银花、黄柏等。
4、舒肝清热法:适用脓疱或经前痤疮、伴乳胀不适,心烦易怒,脉弦数,舌红、苔黄。选代表方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加减-肝郁气滞:香附、郁金、川芎、肝郁化火:丹皮、栀子)。如:白花舌草、公英、山栀、山楂、当归、生地等。
5、活血散结法:适用与聚合性痤疮和痤疮愈后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舌暗红、苔少、脉细数。代表方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加减。如:桃仁、红花、公英、桔梗、归尾、蜈蚣等。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发表于:2017-04-13 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