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靶向治疗药物相关性高血压及对策
发表者:吴小庆 1074人已读
靶向治疗药物相关性高血压及对策
吴小庆
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分类较模糊,一般按药物的作用靶标将抗肿瘤靶向药物分为分子靶向、血管靶向、细胞靶向和免疫靶向四类。
并不是所有的靶向治疗药物都能引起高血压,能引起高血压的主要是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的副作用。
1、血管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1989年被分离克隆的血管生成刺激素,它对于维持正常血管形态、功能以及人体血压调节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可促进内皮细胞生长,新生血管形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VEGF因子被过度表达,刺激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新生的血管可提供营养,促进生长,而肿瘤细胞又可沿新生血管中的血液转移,所以病情不断恶化。抗肿瘤生长的血管靶向药物,就是根据这一原理生产的一类抗血管生成药物,以通过抑制VEGF因子,达到抑制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转移率的。
临床动物研究发现,应用抗VGEF的靶向药物后,机体组织中的内皮细胞出现凋亡加速,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微血管灌注下降。局部组织出现毛细血管稀疏化,血管密度降低,且毛细血管稀疏情况与靶向药物的剂量相关。
同时由于VEGF抑制剂抑制了VEGF的诱导一氧化氮(NO)生产功能,减少了一氧化氮(NO)的产生(NO有血管舒张作用),从而导致血管阻力升高,血压上升。
2、靶向治疗药物引起高血压的机理:
高血压是血管性疾病,临床研究发现,任何因素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内皮素和血栓素(TXA2)释放增加,NO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数量减少,都可导致血管舒张减弱和收缩增强,小动脉稀少,引起外周循环阻力增大,从而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形成。
目前,能引起血压升高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有:
贝伐珠单抗、帕唑帕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
其中,阿帕替尼(艾坦)、帕唑替尼、西地尼布是新型口服、强力抗血管生成药物,使用于晚期和复发肿瘤的治疗。
3、临床对策:
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患者一般分成2类:
1)、既往无高血压的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服药后渐渐出现了血压升高。这类患者往往较年轻,无体内代谢的明显紊乱,可按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的机理用药。
2)、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用药后血压升高,难以控制。这类患者应加强控制血压的综合治疗,结合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的机理选择药物。
基础治疗与一般高血压基础治疗相同。
同时考虑到血管性靶向药物性致高血压的独特机制,药物选择可优先选择对血管内皮影响大的降压药物,如ACEI,次选ARB、钙离子拮抗剂、倍他受体阻滞剂。
临床上能补充NO的制剂,如硝酸甘油类,对降血压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如高血压产生严重不良后果,或对降压药效果不好,必要时可减少靶向治疗药物的剂量或停用血管性靶向治疗药物。
本文是吴小庆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20-01-17 21:09
相关文章
网上咨询吴小庆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