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老烂腿的克星
发表者:吴曦 545人已读
在您生活中,周围朋友或您自己是否出现过下肢怕凉、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无力,腿疼痛,停下行走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有缓解了的情况?如果有,那么有可能是您下肢动脉和下肢供血出现了问题。
找对病因
缺血性疼痛是指由于肢体或脏器血供不佳产生的疼痛。
“事实上,下肢疼痛可能隐藏着极为严重的病理变化。”临床专家说,比如,左下肢股动脉血栓性脉管炎导致左小腿血供不足,可产生剧烈疼痛。又或者当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时,引起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闭塞的病变,并由此导致下肢缺血、坏死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这一类疾病有时候非常隐蔽,不易确诊。举例:糖尿病足。有些糖尿病人出现下肢疼痛,溃疡经久不愈。普遍以为这是糖尿病导致的机体愈合缓慢,殊不知真正地原因是糖尿病导致肢体微循环障碍,供血不足导致疼痛和组织愈合不良。而这种微循环障碍,一般检查根本不能发现。
有何临床表现?
已脉管炎为例,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下肢。患肢呈现一时性或持续性苍白、发绀、有灼热及刺痛,小腿肌肉疼痛,行走时激发,休息时消失;小腿部常发生浅表性静脉炎和水肿。检查时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及雷诺现象、夜间疼痛加剧,足趾疼痛剧烈,皮肤发绀,进而趾端溃疡或坏疽而发黑,逐渐向近心端蔓延。
糖尿病足多见于中老年,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史。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时也发生疼痛则是下肢严重缺血的表现,常伴有肢端麻木、皮肤温度降低等。晚期还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面临截肢风险。
伴有糖尿病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往往并发神经病变,导致患者下肢感觉迟钝,但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左足严重缺血并多溃疡,肢端发绀、发凉。
近年来,慢性下肢疼痛越来越普遍。疼痛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会加重他们的精神压力,表现出急躁、易怒甚至消极、悲观等情绪。因此,正确地选择治疗副作用小、方便、效果好且安全的治疗尤为重要,及早干预治疗,别让疼痛伴随晚年生活。
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脊髓电刺激器,也就是俗话说的“镇痛起搏器”。1967年就应用于临床,已有超过 40年的临床经验。
所谓脊髓电刺激治疗,是通过微创技术,在脊髓背面植入1个电极,通过电刺激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它不破环人体的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同时又能扩张血管,从而达到既改善循环,又缓解疼痛的标本兼治的目的。并且它有灵活多变的调节模式,可随患者病情的变化在体外不断调节,使疼痛能获得长期有效的控制。“镇痛起搏器”的手术通常分两期进行,首先对病人进行试验性治疗,主要是为了让病人感受治疗效果,对疼痛缓解是否满意。若病人对疼痛缓解效果满意,再进行第二步手术,完成“镇痛起搏器”的植入。这种方式可以让病人更放心,避免了“劳民伤财”。
本文是吴曦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8-01-04 19:16
网上咨询吴曦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