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霞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突发性耳聋及早治疗__莫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机(72小时之内)

发表者:王振霞 人已读

IMG_20200301_143245_mh1583235703935.jpg

原创

突发性耳聋又称特发性突聋或暴聋,一般是指在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可伴耳鸣、眩晕、耳闷胀感等不适。

近几年突发性耳聋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春秋季节易发病。好发于50~60岁年龄段人群,但近几来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聋 给日后的生活带来不便,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其实突发性耳聋是可防可治的,尤其抓住治疗的黄金时期,大部分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主要有病毒感染学说,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学说,圆窗膜破裂感染学说等。发病大概机制是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管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都可能与突发性耳聋有一定关系。所以,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目前多采用综合疗法。

有如下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

突然发生的主观听力下降,耳鸣(约90%),耳闷胀感(50%以上),眩晕(30%~50%),听觉过敏或重振 ,耳廓周围异样感觉,感觉异常,有以上几点或一点者立即到医院检查,包括一些确诊和排除检查。

强调早期听力测试以确认诊断分型

1.低频下降型:1000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

2.高频下降型:2000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000、80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

3.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平均听阈≤80dBHL。

.4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平均听阈≥81dBHL。

根据不同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突发性耳聋诊断治疗指南(2015)建议尽早联合用药治疗。

1.药物治疗

(1)低频下降型:500Hz以下,可有听力波动,可能与内淋巴积水有关;治疗: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限盐;预后:好。

(2)中频下降型:1KHz,少见,螺旋韧带局部供血障碍,柯替氏器的缺氧损伤以及基因缺陷(遗传性);治疗: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预后:好。

(3)高频下降型:4KHz以上,可能是外毛细胞损伤(听力损失多在50 dB以下)和/或内毛细胞损伤(听力损失约在60 dB以上);治疗:激素+利多卡因;预后:差。

(4)平坦下降型:全频(平均听阈在80dBHL以内):可能是血管纹功能障碍,如供血障碍;治疗:激素+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预后:较好。

(5)全聋(含极重度聋,平均听阈在81dBHL以上):可能是血管栓塞、血栓形成或内耳出血;治疗:激素+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预后:差。

2.其他治疗

(1)确诊后首先要求患者立即住院。

(2)患者应该卧床休息。

(3)根据突发性耳聋带来的继发心理改变给与疏导治疗,缓解精神上的压力,避免焦虑,恐惧沮丧等不良心理。

3.突发性耳聋的预防

(1)注意情绪波动,保持稳定的情绪,忌暴怒狂喜。

(2)季节交替时,注意气候温度变化,注意保暖,避免骤冷骤热的环境。

(3)注意定期体检,发现引起的诱发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脂,平时注意管控,避免血栓形成。

(4)锻练身体,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避免感冒。

(5)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少熬夜。

(6)避免长期处在噪音环境。

经过及早规范综合治疗后,治愈率可达80%。部分年龄偏大或者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带来终身的遗憾。


本文是王振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