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每天学一点
“饴糖”为什么是大补气血的要药?
发表者:邢卫光 630人已读
载自《经方百案研读》
若想搞明白这个道理,就先从一则医案入手吧。
【原文】
戴某某,女,22岁,未婚。三年来行经腹痛,第一、二天痛剧,开始血量少,待三日血量渐多而痛稍减,色淡有块,周期尚准。平素喜暖畏寒,体倦乏力,不耐劳累, 经至必服止痛片及中药,以求暂安。此次行经少腹痛剧,虽已过十余天,少腹仍绵绵作痛,时有发胀,舌淡苔白,脉细而迟。
【研读】从医案中看出,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月经期间腹中剧痛,其特点为喜暖畏寒。《伤寒论》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腹中急痛为小建中汤证、小柴胡汤证的主证,且都是从寒来,与患者的症状相似,所以建议先用小建中汤治疗,若是没有缓解,则再用小柴胡汤治疗。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很多医家使用小建中汤时往往忽略饴糖,甚至不加入饴糖,这种用法完全违背了医圣仲景的本意,为什么这么说呢?
何谓建中?建中为建立中焦之气。
《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中焦的主要功用有两个,一个是助脾胃,腐熟水谷以化生气血,第二个是助脾胃,转输气血。建中汤建中焦之气,既能助气血的化生又能助气血的转输,小建中汤中重用饴糖,可见饴糖的重要性。
胶饴为饴糖,味甘,性温,入脾胃。是以高粱、米、大麦、粟、玉米等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主要含麦芽糖,有软、硬之分,软者为黄褐色粘稠液体,也叫软饴糖;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块。药用以软饴糖为好。此外,注意药物煎煮时,胶饴为后下。
可能有人会问,白术、人参均能入脾胃,它们与饴糖又有何不同呢?白术入脾胃,虽能祛湿但不能润燥,人参入脾胃,虽能补津液,又与血无关。而饴糖则是柔润芳甘,最合脾土之德,气血皆补,能助其化生气血及转输气血,还能缓急。
可见,小建中汤其实是以饴糖得其名、建其功啊,所以大、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均重用饴糖。如果按照汉代计算,一升等于现代的200ml,一斤的液体等于现代的240ml,那么一升的饴糖相当于200克左右,可谓重用。当然,最准确的计量方法是用200ml的量杯测量。
以此看来,小建中汤若是不加入饴糖,则失去其建中的本意了。先贤汪訒庵曰:“今人用小建中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然则近古已然,曷胜叹息。夫小建中汤之不用饴糖,犹桂枝汤之不用桂枝,有是理乎?”
小建中汤若是不加饴糖则为桂枝加白芍汤了,然桂枝加白芍汤证的腹满时痛为邪气盛为实证,治疗以驱邪为主;小建中汤证的腹中急痛为气血本不足为虚证,治疗以补虚为主。二者的治疗方向皆然不同!
【原文】
此系中气虚弱,气血不足,脾胃阳虚,寒积作痛, 宣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给予小建中汤,连进10剂后,适值经再至,此次疼痛大减,末服止痛片,又续服20余剂,再次行经,疼痛未作。
此辨证说患者为中气虚弱,气血不足都可,独脾胃阳虚之说欠妥当,若确为脾胃阳虚单凭小建中汤的力量是不够的,小建中汤重在建中焦之气,帮助脾胃化生气血并转输气血,若果真脾胃本病了,治疗则需提升脾胃之气了。
需要提醒一下小建中汤的煎煮方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也就是说先煎煮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待到煮好后去滓,再放入胶饴微微煮至融化即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发表于:2017-12-03 17:49
网上咨询邢卫光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