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弥漫性肺病可以中医治疗吗?
发表者:薛鸿浩 1441人已读
1.中医对弥漫性肺间质病的认识是怎样的?
弥漫性肺间质病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有关病状的描述多见于“肺痿”、“肺痹”、“喘证”、“咳嗽”、 “短气”等疾病,其中“肺痹”、“肺痿”是从病机角度来命名,“喘证”、“咳嗽”、 “短气”则是从临床症状来讲。现代医家对其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论述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尚未统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肺痹”与“肺痿”之说。
肺痿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指出:“热在上焦者,因咳而为肺痿”、“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 师曰: 为肺痿之病。”“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弦,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中指出:“肺主气,为五脏上盖,气主皮毛,故易伤于风邪,风邪伤于脏腑,而气血虚弱,又因劳役大汗之后,或经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肺气壅塞,不能宣通诸脏之气,因成肺痿。”提出了肺痿的病因是外邪犯肺,或劳役汗下过度,阴津耗损,肺气受损,壅塞而成。喻嘉言《医门法律·肺痿肺痈》中将其治法归纳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散火热”。清代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痿者萎也,如草木之枯萎不荣,为津烁而肺焦也”,形象地描述了该病病因为津涸而致干枯皱缩,肺叶萎弱不用的特点。
肺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风寒客于人……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又如《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又云:“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喘息,痹聚在肺……痹……其入脏者死”,认为本病是由于邪气痹阻肺络,肺失宣肃,痰热内生而致病。
本组疾病很难用单一的中医学病名来表达,“肺痹”、“肺痿”二者均不矛盾,肺痹言肺为邪痹,痹阻不通,气血失于流畅,从邪实而言;肺痿言肺之痿弱不用,从本虚而言,他们代表了此类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在疾病早期,常因外感六淫诱发,以肺络痹阻的病理表现为主,当属肺痹为主;在疾病晚期,肺纤维化缠绵不愈,病机转化由气及血,由肺及肾,肺肾两虚,气血不充,络虚不荣,而肺气虚弱,津血不足,失于濡养是肺痿的基本病机特点,所以弥漫性肺间质病晚期当以肺痿为主。在疾病的慢性迁延期,存在着肺痹与肺痿的相互转化,只不过痹与痿的偏重不同而已。
2.弥漫性肺病中医病因病机是什么?
本病病位在肺,而与脾、肾密切相关,后期病及于心。病因以正虚为本,邪犯为标,病性属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瘀血。病初由于肺体虚损,感受外邪,耗伤津液,津聚为痰,痰浊蕴肺,病久势深,肺气郁滞,血行不畅,肺络瘀阻;亦可因气虚推动无力导致瘀血产生,而成痰瘀互结之证。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外感诱发时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疾病初期,因素体亏虚,外邪犯肺,入里伤络,耗气伤津,邪实本虚;中期病及于脾,痰瘀痹阻,多属虚实夹杂; 后期病及于肾、心,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渐成危候。本病基本病机为“虚、痰、瘀”,并且痰瘀痹阻肺络贯穿始终。
3.弥漫性肺病中医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痰瘀贯穿病程始终,因此治疗应抓住治本、治标两个方面,扶正与祛邪并举,依其标本缓急,有所侧重。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降气化痰等法。本虚者,当以补肺、滋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痰浊、瘀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当贯穿疾病治疗始终。
4.弥漫性肺病中医分型论治
现代医学认为弥漫性肺间质病的病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渗出期、增生期、纤维化期,随着病理过程的进展,病程延长,病情逐渐加重。目前,多数中医医家根据弥漫性肺间质病的发病过程从中医病程进展来分期分型论治。
1.间质性肺病早期
(1)风热邪毒犯肺,肺络痹阻型
[临床表现]外感引发间质性肺病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干咳和劳力性气促加重,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经验方药] 桑菊饮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桑叶12克、菊花12克、杏仁12克、连翘15克、薄荷6克、桔梗9、芦根, 竹叶6克,石膏30克,半夏9克,麦门冬15克,人参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2)风燥犯肺,肺络痹阻型
[临床表现] 微有寒热,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丝,胸痛,唇鼻咽喉干燥,口渴,舌燥少津,脉浮。
[治疗原则] 辛润通络
[处方用药] 凉燥者桑杏汤加减、温燥者杏苏散加减
桑杏汤:桑白皮12克、炒杏仁12克、南沙参15克、豆豉12克、川贝母9克、栀子12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黄芩12克、瓜蒌12克、甘草9克。
杏苏散:杏仁12克、桔梗9克、黄芩12克、贝母9克、紫苏12克、枳壳12克、陈皮12克、前胡12克、桑白皮12克、麦门冬15克、甘草9克。
(3) 痰热壅肺,痰瘀互阻型
[临床表现]身热,咳嗽或气喘,胸闷甚则胸痛,痰黄而粘稠,舌苔黄腻,痰涎壅盛,潮热便秘。舌红,苔黄腻或无苔,脉滑数。
[治疗原则] 清肺化痰,宣肺平喘
[处方用药] 越婢加半夏汤、清金化痰汤加减
麻黄9克,石膏30克,半夏15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知母15克、桑白皮15克、瓜蒌仁15克,贝母12克、麦门冬15克、橘红12克、茯苓15、桔梗9克,大枣12克,甘草9克。
2. 间质性肺病中期
(1)肺脾气虚,痰瘀互阻型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干咳和劳力性气促,胸闷,咳嗽,动则尤甚,咳痰清稀,伴随食欲减退,神疲乏力,动则汗出,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
[治疗原则] 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处方用药] 补肺汤合八珍汤加减
桑白皮15,熟地黄15克,人参6克、紫菀15克、黄芪15克、五味子9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9克。
(2)气阴两虚,痰瘀互阻型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咳嗽,痰多,劳力性气促,胸闷,动则尤甚,咳痰清稀,咳痰,舌淡黯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弱或细数。
[治疗原则] 益气养阴、化瘀止咳
[处方用药]沙参麦冬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北沙参15克、玉竹12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扁豆12克、桑叶12克、熟地 15 克、当归 15 克、白芍 12克、川芎 15克、 桃仁 9 克、红花 9 克、生甘草9克。
(3)肺肾阴虚, 痰瘀互阻型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或挟血丝,口干、咽干、鼻干,咽痒声嘶,气短,动则气促,午后颧红,盗汗,腰酸,膝软,肌肤甲错,舌苔少,舌质黯红,脉细弦数。
[治疗原则] 补肺滋肾,化瘀平喘
[处方用药] 百合固金汤、麦味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15克、生地15克、归身15克,白芍15克、桔梗9、玄参15克,贝母12克、麦冬15克、百合12克、山茱萸9克、山药15克、牡丹皮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五味子9克、川芎 15克、 桃仁 9 克、红花 9 克、生甘草9克。
(4)阳虚水泛,痰瘀阻肺型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咳嗽和劳力性气促,胸闷,气短,下肢水肿,眼睑水肿,可逐渐加重,甚则腹水,伴随肢冷,腰膝痠软,食欲减退,消瘦和乏力,舌黯苔白,脉沉迟或结代等症状。
[治疗原则] 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处方用药] 真武汤、桃红四物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茯苓30克、芍药15克、白术12克、生姜9克、炮附子15克、葶苈子30克、地龙9克、大枣15克、当归15克、川芎 15克、 桃仁 9 克、红花 9 克、生甘草9克。
3.间质性肺病后期
阴阳俱虚,瘀血阻滞型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咳嗽和劳力性气促,可逐渐加重,喘促气不得续,下肢水肿,眼睑浮肿,面红或面青,汗出如油或汗出如珠,咽干,烦躁,肢冷,或喘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悸,面唇青紫,伴随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和乏力,舌红少津,脉虚细数或浮大无根或见歇止,神识不清。
[治疗原则] 回阳救逆、益气复脉,活血化瘀
[处方用药]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5.弥漫性肺病患者饮食宜忌
宜吃食物:
1) 富含蛋白质又易于吸收利用的蛋白质食物。如猪肺、猪瘦肉、鸡肉、鹧鸪、蛤蚧、燕窝、银鱼、鲍鱼、海蜇,豆腐、腐竹、豆浆、杏仁、芝麻、核桃等。
2) 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竹笋、芦笋、茄子、胡萝卜、丝瓜、白菜等。豆类、花生、酵母、薯类等,沙田柚、柿子、草莓、番石榴、雪梨、枇杷、柑橘、无花果、荸荠等。
3) 具补肺养阴,降气平喘作用的食物,如百合、杏仁、白果、核桃、花生、罗汉果等。
宜忌食物:
1)有热象存在时,应禁食温热动火之物。如牛、羊、狗肉。
2)海鲜腌腊制品,咸味过重者,如咸鱼、咸肉、咸蛋、咸菜等。
3)忌食辛辣、肥腻的食物及海腥,如烟、酒、辣椒、胡椒、蒜、鱼、虾等。
6.弥漫性肺病中医食疗方法
1.间质性肺病早期
(一)风热邪毒犯肺,肺络痹阻型
银杏菊花饮
[原料]菊花9克,银杏叶片6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菊花和银杏叶洗净,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盖严温浸15分钟,加入适量冰糖,即可饮用。代茶饮。
[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二) 风燥犯肺,肺络痹阻型
(1)燕窝参汤
[原料]燕窝5克、西洋参5克。
[制法]先将燕窝用清水浸透,摘去羽毛杂物,洗净,晾去水气,同西洋参一起放进烛盅内,注入八成满的开水,加盖,隔水炖3小时以上
[功效] 养阴润燥,降火益气
(2)秋梨膏
[原料]鸭梨6个、红枣80克、鲜藕60克、鲜姜20克、蜂蜜80毫升。
[制法] 将干红枣洗净后对切去核,生姜去皮后切成细丝,鲜藕榨汁,梨削去外皮、将擦板架在锅上,把梨擦成梨蓉和梨汁。将去核后的红枣、姜丝、藕汁和冰糖放入锅内和梨蓉梨汁一起。盖上锅盖,用小火煮约30分钟,挤压过滤留汁,继续用最小火熬煮约1小时后至浓稠后熄火放凉。在放凉后的梨浆里调入蜂蜜拌匀后放入密封罐保存即可。
[功效]止咳、祛痰、生津、润肺
(三) 痰热壅肺,痰瘀互阻型
(1)苇茎粥
[原料]芦根15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生薏苡仁15克,粳米适量。
[制法]将芦根、杏仁、桃仁加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再用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滤取药液后再加水煎煮,二煎同法煎煮15-20分钟,合并滤液。然后用滤液浸泡生薏苡仁、粳米,如常法熬粥。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活血化瘀。
(2)瓜蒌桃仁饮
[原料]瓜蒌9克,桃仁10克。
[制法]将瓜蒌和桃仁加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再用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滤取药液后再加水煎煮,二煎同法煎煮15-20分钟,合并滤液,代茶饮(以下简称煎汤代茶饮)。
2. 间质性肺病中期
(一)肺脾气虚,痰瘀互阻型
(1)双参茶
[原料]生晒参10克,丹参15克。
[制法]将上两味煎汤,待茶饮。然后用汤浸泡生薏苡仁、粳米,熬粥。
(2)黄芪三七炖鸡
[原料]黄芪30克,三七10 克,陈皮9克,黑木耳100克,母鸡500克,混合用文火炖酥后,配以调料,再旺火烧开,每隔3-5天服食1剂。
[功效]治以补益心肺,祛痰化瘀。
(二)气阴两虚,痰瘀互阻型
(1)生脉饮
[原料]人参10克,五味子6克,麦冬15克
[做法]将上三味煎汤代茶饮。
[功效]益气养阴,化痰止嗽
(2)参芪天地茶
[原料]黄芪9克,生地9克,川贝母3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
[做法]将上五味煎汤代茶饮。
[功效]益气养阴,化痰止嗽,活血化瘀
(三)肺肾阴虚,痰瘀互阻型
虫草猪肺汤
[原料] 猪肺200g,冬虫夏草15g
[做法] 将猪肺洗净切成块,与冬虫夏草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再转用文火炖煮约80分钟,至猪肺熟烂即成。饮汤吃猪肺。
[功效]补肺益肾,止咳平喘
(三)阳虚水泛,痰瘀阻肺型。
(1)苓桂术姜汤
[原料]茯苓15克,桂枝12克,白术15克,干姜3克,益母草15克
[做法]将上五味煎汤代茶饮。
[功效]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2)姜汁牛肉饭
[原料]鲜牛肉100克,姜汁5克,肉桂3克,粳米500克,酱油、花生油各适量。
[做法]将鲜牛肉切碎,剁成肉糜状,放碟上,然后加姜汁、肉桂粉,拌匀后加些酱油、花生油再拌。把粳米淘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如常法煮饭,待锅中水分将干时,将牛肉倒入米饭,约蒸15分钟,待牛肉蒸熟即成。做主食,随意食用。
[功效]温阳利水,强筋壮骨。
(3)车前草米汤
[原料]车前草鲜品30克(干品10克),炮姜3克,炒薏米50克。
[做法]将车前草、炮姜洗净,与薏米一同放入锅内煎煮,待米烂成粥时即可。
[功效]温阳健脾,泻肺利水,祛痰止咳。
3.间质性肺病后期
阴阳俱虚,瘀血阻滞型。
(1)参桂汤
[原料]肉桂6克,干姜3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五味子9克,红参9克
[做法]煎汤代茶饮。急送服。配合药疗。
[功效]回阳救阴,益气复脉,活血化瘀。
(2)芪精复脉饮
[原料]炙黄芪30克,炙黄精15克,补骨脂9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
[做法]煎汤代茶饮。配合药疗。
[功效]益气复脉,活血化瘀。
7.弥漫性肺病中医冬季膏方调理
中医膏方治疗适用于弥漫性肺间质病情稳定的病人(指服用膏方期间无咳、喘、痰、炎的急性加重),其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改善肺功能,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弥漫性肺间质病近期反复感染者,症见发热甚至高热,痰多色黄,呼吸急促等,影响学提示急性肺部感染,暂时不宜服用膏方。由于这一阶段病势急、变化快,建议先予清肺祛瘀,降气化痰,平喘止咳中药汤剂治疗。
在运用膏方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病时,强调辨证施治使其更有针对性,细察体质状况,分别施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方法,又结合具体症候,兼顾温肺、清肺、化痰、消瘀等原则,常常将固本与治标相结合,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畅气血。本病早期病位在肺,后期累及脾肾,膏方是以固本扶正为主所以治疗亦从益肺、健脾和补肾入手。
肺虚:一般用于病程不长,发作症状较轻,周期较短的患者,以“参芪汤”及“玉屏风散”为代表,常用中药为黄芪、白术、防风、太子参等,可以补益肺气,祛风固表,增加免疫功能,对感冒有预防作用。
脾虚:病期较长,缓解期常伴有咳嗽、咯痰,并伴有面色萎黄,胃纳不佳,神疲肢软等症,根据辨证,采用健脾和中法或健脾化痰法,常用处方为六君子汤加减,或用朱丹溪的“参术饮”等。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可以强肺,乃培土生金之理论,健脾又可以化痰,因为痰湿往往通过脾阳的运化功能而消除。
肾虚:适用于病情反复,导致肾元亏虚,肾不纳气。即使在缓解期也常见动辄喘促,腰酸耳鸣,夜尿清长等肾虚证,所以在缓解期,补肾益气是关键。若肾阴亏虚以补肾养阴为基本法则,常选“七味都气丸”及“左归饮”加减,常用药物有熟地、女贞子、黄精、枸杞、桑寄生、桑椹子等。若肾阳不振以温肾纳气为主,常常选择“金匮肾气丸”和“右归饮”等,常用药物为补骨脂、菟丝子、杜仲、狗脊、附子、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胡桃肉、仙灵脾、何首乌等。至于阴阳两虚者,应根据阴阳亏损的具体情况进行补益,以期达到阴阳平衡。
本文是薛鸿浩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问医生
图文问诊开始
发表于:2016-03-29 14:28
网上咨询薛鸿浩大夫
薛鸿浩医生暂时不接受网络咨询
薛鸿浩的咨询范围: 擅长于肺恶性肿瘤、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咳嗽、肺部感染等疾病的中西医诊治,熟练进行肺部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熟练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穿刺等检查操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