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推荐热度 4.0
在线服务满意度 100%
在线问诊量 11633
专题科普
秋季腹泻来势汹汹,防治保卫战你准备好了吗?
发表者:徐灵敏 537人已读
作为儿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为孩子生理方面的多变而纠结不已的家长。特别是对小孩子大便情况的观察,困扰了许多人,他们为了获得自认为满意的解答而四处奔忙、多方寻医。他们担心孩子得腹泻病,忧虑孩子的大便为何还不好;在网络上也会经常见到为孩子的大便咨询的帖子。所以今天,我想就这一重要问题,和各位交流一下儿科医生是如何诊断腹泻病的,家长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大便问题。
在这里,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不能认为大便一有改变就是腹泻病。决定孩子的大便问题是否需要治疗,更重要的是要看大便以外的问题,而不是大便本身。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重视小儿腹泻病,掌握并应用好治疗原则很重要,下面是三项基本原则。
1、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2、不同时期的腹泻病治疗重点各有侧重,急性腹泻多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问题及饮食疗法问题。
3、治疗不当往往会得到事倍功半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根据以上原则,当家长主诉孩子大便异常、考虑腹泻病时,儿科医生首先要明确病因、评估腹泻程度,有无发热、脱水等急性问题及其对孩子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多时候,孩子没有急性问题,吃喝玩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只是消化不良引起的大便形状不理想,比如时而有奶瓣,可以只适当调整饮食,不予特殊治疗。对于处在生长发育中的孩子,我们更要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大便纠结痛苦!
半年前(2014-4-8),我曾有感于临床中的一些问题,发了个博文如下:“儿科学是以发育为基础的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自胎儿至青春期,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预防措施、以及康复可能性及具体方法,宗旨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儿科医疗更关注诊疗措施对孩子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人类影响深远!”
有时候,我会对不厌其烦、如数家珍般叙述宝宝很长一段时间的大便变化情况的家长说:“综合孩子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没有找到病理情况,孩子吃喝玩乐、生长发育也不受影响,所以,只需适当调整饮食、助消化即可。”家长如果还纠结,我会开玩笑说:“你养孩子是为了让他长大成人,而不是让他完全按照理想化的状态生活于每一天。生理变化、成长变化也是小儿生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各方面表现出来。从大便方面观察固然重要,但不能给大便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坚守不变,再说了,家长抚养孩子的内容非常丰富,不能仅仅局限于大便的观察上。特别是你不能要求孩子按照某种要求、拉出所谓理想的大便呀!”有时候,真想对这些纠结于孩子的大便变化、反复就医的家长说:养孩子是为了让他长大成人,不是为了养大便、看大便,不能要求孩子按要求拉出你想要的理想的大便,只要没查到毛病,吃喝玩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就不用紧张。
这是一个漂亮妈妈为她的宝贝女儿发的帖子:“医生您帮帮我,五个月多月女宝,母乳。四个月的时候腹泻半个月,好转后一直拉粘液+奶瓣。(做了大便培养不是细菌感染,但是一直有几个白细胞)常吐奶。至今已经快一个月了。之前吃妈咪爱,现在吃小培菲康快半个月,奶前加乳糖酶已一周。大便无改善。请问这是肠粘膜损伤吗?该怎么调理?”
帖子显示,爱孩子的妈妈已为孩子的大便反复就医一个月了,做了大便化验和致病菌培养,用过常用的药物,甚至连乳糖不耐受症都想到了,因孩子已添加乳糖酶,但孩子的大便仍不理想。这种情况,为了避免漏诊疾病,孩子需要经过几次复诊才可完全排除病理情况,找到适合孩子自己的饮食护理。肠粘膜损伤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严格来说,只要有腹泻就有粘膜损伤,只是损伤轻重、如何处理的问题。至于“该怎么调理”,如果家长拿不准,找到一个方便就诊的儿科,请儿科医生看看,一起商量处理措施很重要;很多时候,家长的判断和描述不是那么符合孩子的真实情况,孩子自己又不会表达。
总之,引起小儿腹泻的因素很多,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肠粘膜损伤的恢复,发热时代谢旺盛,侵袭性肠炎丢失蛋白等因素,都使得营养需要量增加,如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常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以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生长发育。所以,小儿腹泻饮食调理很重要,特别是对于病程超过2周的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患儿。
以下为小儿腹泻的易感因素列举和饮食疗法,供大家参考。
【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幼儿水代谢旺盛,一岁以内每日摄人及排出的水分占体内总液量的1/2(成人为1/7),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进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
3.机体防御功能差①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②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时、或滥用广谱抗生素时,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饮食疗法】
1.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
2.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它代乳晶,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3.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
4.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
【迁延性\慢性腹泻的治疗原则】
1.积极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切忌滥用抗生素,避免顽固的肠道菌群失调。
2.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营养治疗此类病儿多有营养障碍,继续喂养对促进疾病恢复,如肠粘膜损伤的修复、胰腺功能的恢复、微绒毛上皮细胞双糖酶的产生等,是必要的治疗措施,禁食对机体有害。
4.迁延性、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它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总结临床经验撰写科普文章是为了促进儿童健康,得不到利益收入的,出版科普图书《儿科常见病解惑》https://t.cn/RFTuddE也是如此,这是7折销售的连接,17.1元,购买后读书能得到更多育儿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看书学习的习惯。】
本文是徐灵敏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4-09-26 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