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颈阔肌与胸锁乳突肌复合肌皮瓣修复口腔癌切除术后的缺损
发表者:徐庆嘉 2161人已读
徐庆嘉 安厚鹏 徐旭光 王聪 关玲 董冰
作者简介:徐庆嘉(1981-),男,黑龙江省伊春市人,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
作者单位:
徐庆嘉(1981),男,29岁,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三院口腔科。
安厚鹏(1970),,男,40岁,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三院口腔科。
徐旭光(1952),男,58岁,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教研室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口腔中心。
王聪(1986),男,24岁,医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口腔科
关玲(1982),女,28岁,硕士研究生,医师,徐州市口腔医院
董冰(1982),女,28岁,医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三院。
【摘要】口腔癌是口腔颌面外科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手术切除范围大而造成口底及舌或颊部的大面积缺损,修复缺损一直是术者所面临的难题。笔者从2001年10月至2009年5月,采用颈阔肌与胸锁乳突肌复合肌皮瓣修复口腔癌切除术后缺损的患者13例,皮瓣全部成活,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3例,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35~70岁,平均56岁。其中舌癌7例,牙龈癌5例,颊癌1例。皮瓣最大面积5.0 cm×8.0 cm,最小面积3.5 cm×6.0 cm,肌蒂长为6~11 cm。皮瓣从下颌骨外侧转入缺损区者6例,从下颌骨内侧转入缺损区者10例。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者3例,采用胸前旋转皮瓣关闭者8例。
2 皮瓣设计及手术方法
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取仰卧位,头过伸后偏向健侧。根据肿瘤扩大切除术后的缺损面积及形状在同侧锁骨上颈部画出皮瓣切取范围。由于口腔癌都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皮瓣设计时应考虑到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首先在颌下及颌颈侧面行垂直切口,切开至颈阔肌筋膜浅层,在其浅面锐性分离,暴露颈阔肌前后缘。然后在锁骨上沿皮瓣边缘切开皮肤、皮下脂肪、颈阔肌及胸锁乳突肌筋膜,用缝线将皮瓣创缘与颈阔肌及胸锁乳突肌筋膜暂时缝合固定,以免皮瓣与下方的组织分离。将皮瓣连同颈阔肌及胸锁乳突肌一并向上锐性掀起。颈阔肌蒂的切取选择中后处的肌纤维为宜。切取皮瓣时应注意保护面神经颈支,先在胸锁乳突肌上端前缘找到面后静脉,沿面后静脉向上分离可见横过面后静脉浅面的面神经颈面干,在颈阔肌深层向前下避开面神经颈支。将皮瓣、颈阔肌与胸锁乳突肌蒂分离至下颌骨下缘,此时应防止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以免影响其功能,尽可能保留颌外动脉及面前静脉。备好的皮瓣用于修复缺损的黏膜,复合肌蒂用于填充口底缺损。肌皮瓣转移采用颌骨外侧或颌骨内侧转移。颌骨外侧转移时,将肌蒂深层向外翻起从颌骨外侧扭转至口腔内;颌骨内侧转移时,将肌蒂内卷于颌骨内侧,从口底向上修复缺损。根据缺损情况选择转移途径,以无张力、不压迫肌蒂、有利于血循环为宜。遗留的供区创口能直接缝合的采用垂直褥式缝合,较大的创口采用胸前旋转皮瓣修复。
3 结果
经6个月至3年的随诊,18例患者的皮瓣全部成活,成活率达100%。移植后的颈阔肌与胸锁乳突肌复合肌皮瓣的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张口无受限,外观良好,舌体活动无受限,饮食及语音功能基本正常,生活质量满意。
4 讨论
口腔癌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存,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是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经常面临的难题。为了彻底切除肿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必须要切除部分正常组织,但这将会造成较大面积的组织缺损。所以近年来主张口腔癌切除术后即刻修复缺损,这样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保证术后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用于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肌皮瓣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肩胛及前臂游离皮瓣等,已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游离皮瓣显微外科技能要求高,并且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胸大肌带蒂肌皮瓣由于皮瓣厚,术后常显臃肿,并且损伤大,术区多。而颈阔肌与胸锁乳突肌复合肌皮瓣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肌质薄、血供可靠、易于成活的优点。笔者遵循“外形与功能相结合,宁简勿繁,宁近勿远,宁带蒂勿游离的原则”。根据缺损的面积及局部情况全面考虑皮瓣的选择。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口腔癌切除术后的中、小缺损,颈阔肌与胸锁乳突肌复合肌皮瓣是修复软组织缺损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问医生
图文问诊开始
发表于:2010-07-01 12:52
网上咨询徐庆嘉大夫
徐庆嘉医生暂时不接受网络咨询
徐庆嘉的咨询范围: 口腔颌面整形种植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