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推荐热度 3.4
在线服务满意度 暂无
在线问诊量 6228
再生障碍性贫血
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发表者:严匡华 3740人已读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来源于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广泛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脐血、胎盘、脂肪等组织中。近年来研究发现MSC具有免疫抑制、支持造血等功能,与造血微环境的关系密切且与多种血液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关,同时也被实验性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并取得一定效果。
1 MSC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
目前应用MSC治疗AA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具体机制还未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释。
1.1 免疫抑制作用
大多数AA患者的发病机制是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介导的以造血器官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而最近的研究发现MSC在体内外均有免疫抑制功能。Ringdén[2]等学者将骨髓或脐血来源的MSC加入混合淋巴细胞液(MLC)中或加入有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中,结果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均下降,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当MSC:TLC为1:10000~1:10时,MSC具有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当其比例为1:10~1:2.5时,MSC对T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SC对初始T细胞和记忆T细胞均有抑制作用[3]。关于MSC的免疫抑制机制,不同的学者持有各自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MSC可能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或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TGF-α)来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4]。Beyth[5]等学者研究发现人类MSC把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等APC阻滞在一种半成熟或畸形成熟的表型下,进而通过这些异常的APC抑制T细胞增殖。有实验显示MSC可以增加Treg细胞的数目,通过抑制性调节CD4+和CD8+的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达到免疫的负调控作用[6]。然而还有学者认为T细胞的刺激物不同,MSC的免疫抑制机制也不同。比如,在MLC中,MSC可以增加IL-2和IL-2受体的转录和翻译,而在植物血凝素(PHA)激活的淋巴细胞中,IL-2和IL-2受体的表达水平下降。MSC可以抑制刀豆蛋白A激活的淋巴细胞增殖,加入IL-2后,MSC的抑制作用就会消失[4]。
1.2 支持造血
众多体内外研究证明,MSC具有支持造血、促进造血重建等作用。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与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等造血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实验显示MSC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的相关配体,如细胞间粘附分子、血管粘附分子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性抗原3、CD27及活化的白细胞粘附分子。当MSC与造血祖细胞长期培养时,MSC能维持并增加CD34+的骨髓HSC的特异性集落形成单位[4]。有报道称在人类和鼠的造血系统中,只有造血干细胞(HSC)与基质细胞共同培养才能维持长期造血,且成功的骨髓移植依赖于与来源于供体的基质细胞共同移植,此发现提示在骨髓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和HSC的相互作用对正常生理造血至关重要。Wang[7]等学者研究发现MSC能为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提供合适的微环境,且由MSC表达的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NCAM)对HSC的扩增起重要作用。而有的学者则认为MSC可以表达多种造血细胞因子,如干细胞因子(SCF)、Flt-3配体、白血病抑制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1,从而具有支持造血功能[8]。还有的学者认为MSC表达的黏附分子和细胞外基质在HSC的归巢中起重要作用[9]。Lazarus [10]等学者报道了28个患有恶性血液病的病人接受大剂量化疗后,又接受自体外周血HSC联合MSCs共同移植的情况。结果在无任何输血等支持治疗的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计数>500/ml和血小板计数>20000/ml的中位时间明显缩短。提示在体内,MSC可能会促进HSC的移植定位,然而仍需设置对照实验来加以证明。
1.3 预防和治疗GVHD
由于MSC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因此理论上认为MSC可以预防或治疗GVHD。Ringdén[2]等学者发现MSC输注是治疗严重的激素治疗无效的aGVHD的一种有效方法。他们将MSC分别输入9个病人体内(8个有激素难治性Ⅲ-Ⅳ级的aGVHD,1个有广泛的cGVHD)。MSC输注的平均剂量为1.0(0.7~0.9)×10^6/kg,同时设立了对照组。结果:有6个病人的aGVHD症状完全消失,2个病人输入后无反应并于不久后死亡,1个病人患上CMV感染的胃肠炎。其中有5个病人接受HSC移植后仍能存活2个月到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Blanc[11]等学者同样研究了输注MSC治疗aGVHD的情况。有55个病人参与了这次实验,接受骨髓来源的体外扩增的MSC输注。MSC的平均输注剂量为1.4(0.4~0.9)×10^6/kg,其供体与病人的HLA的相合度有完全相合、半相合和完全不合之分。结果:有30个病人的aGVHD症状完全缓解(完全应答),其余病人部分缓解或无缓解。在MSC输注期间和输注后未观察到任何毒副反应。之后又接受HSCT,30个完全缓解病人的1年移植相关死亡率明显低于无缓解或部分缓解的病人(11 [37%] of 30 vs 18 [72%] of 25 P=0.002),其两年生存率也明显高于后者(16 [53%] of 30 vs 4 [16%] of 25 P=0.018)。此次实验的病例数多,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也高。MSC的输注安全无毒性且与供体HLA的相合度无关,提示对于那些激素治疗无效的aGVHD患者输注体外扩增的MSC将是一种有前景的方法。目前MSC已被FDA批准用于激素治疗无效GVHD的Ⅲ期临床实验。
2 AA患者骨髓MSC的生物学特性
正常人骨髓中的MSC具有高度增殖、支持造血、促进HSC移植定位等作用,那么AA患者骨髓来源的MSC与正常人的相比有什么变化呢?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两者之间的确有差异。
在增殖方面:有研究显示AA患儿骨髓来源的MSC具有与正常儿童及胎儿骨髓来源的MSC近似的增殖能力,但当扩增至20群体倍增殖时,前者体外长期增殖的能力即耗竭,而正常儿童及胎儿骨髓的MSC却可以稳定扩增至30群体倍增殖[12]。岳寒[13]等学者通过对比26例SAA患者与7例正常成人骨髓的MSC,发现SAA患者的MSC仍就保持了多向分化潜能,但其体外诱导成脂滴的时间较对照组早,诱导早期的脂蛋白酶表达增高,认为SAA患者骨髓MSC的易成脂性可能参与了AA的发病环节,同时还发现AA患者骨髓MSC的倍增时间延长。
对T细胞活化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Bacigalupo[14]等学者比较了23例SAA患者和19名健康人的骨髓来源的MSC在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方面的区别,发现两者的MSC均可以抑制PHA刺激的或在MLC中的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但是SAA患者MSC的这种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且免疫抑制治疗后仍持续存在。
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AA患者分泌的干细胞因子及可溶性c-kit受体的含量明显降低[12]。然而有日本学者通过研究34例AA患儿与15例正常儿童骨髓的MSC,发现AA患儿与正常儿童间的MSC在分化能力和表面标志物表达方面毫无差异,也未观察到AA患儿MSC的免疫抑制能力有缺陷。提示两者之间的差异仍需更多的实验来证明[15]。
3 目前MSC治疗AA的情况
3.1 单独输注MSC
Fouillard[16]等学者对一名68岁的无条件行移植的难治性SAA患者给予异基因MSC输注治疗。结果第一次输注后三周未发现造血功能改善,第二次输注后34天,仍未发现造血功能恢复且患者死于之前的真菌感染,但患者的骨髓活检显示部分骨髓基质有所改善,CFU-F较之前也明显增加,并且在患者的骨髓中发现了异基因MSC。此次实验虽未能使患者的造血功能改善,但提示MSC成功植入并在患者体内发挥支持造血的作用。黄永兰等[17]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人源骨髓MSC输注对免疫介导的AA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他们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①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组:射线照射+胸腺淋巴结细胞输注;②MSC组:射线照射+胸腺淋巴结细胞输注+MSC输注;③单纯照射组:仅照射。结果:制模后第28天3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18.2%、80%和100%,MSC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再障模型组(P﹤0.01),MSC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数量、造血细胞集落生成数量均显著高于再障模型组,而与对照组结果一致。该实验说明MSC输注可减轻AA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提高存活率。为以后临床应用输注MSC治疗AA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赵秀娟等[18]学者报道了造血微环境缺陷的再障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NC)分别与正常人MSC和培养液孵育的情况。结果显示MSC组的CFU-GM产率(78.46±3.58)/(2×10^5)较培养液(9.21±4.32)/(2×10^5)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SC能支持微环境功能缺陷的AA患者的骨髓造血,为MSC治疗AA提供了理论依据。
3.2 MSC联合HSC共同移植
目前,HSCT是治疗AA的首选方法,也是根本方法。然而供体的选择、移植失败、移植排斥等方面的原因限制了HSCT的应用。那么对AA患者行MSC联合HSC共同移植会不会降低其移植相关死亡率,提高成活率呢?不少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Blanc等[19]学者报道了7例患者接受MSC联合HSC共同移植的情况,其中包括2例SAA患者。一名患有SAA的男孩接受HLA不相合的骨髓移植发生排斥反应后再次接受相同供者联合其母亲半相合MSC的共同移植,结果移植后患者没有发生早期并发症,九个月后发生胃肠道GVHD,但对激素敏感。随后,又发生慢性皮肤GVHD伴反复感染,FK+小剂量激素即可控制,他的Karnofsky score为80%。该患者接受的是HLA不合的HSC移植,能取得如此的结果应该算是很成功的,或许联合MSC共同移植会放宽对受供者HLA相合度的要求,使HSC的来源更为广泛。另一名SAA患者接受了两次HLA相合同胞供体的骨髓移植后,全血细胞仍就减少,于是再次接受同供者HSC联合MSC的共同移植,结果移植后除了早期不明原因短期发热外无其他不适,移植物迅速定位,且输血次数逐渐减少。在最后一次随访中,患者的状态良好,血红蛋白达140g/L,中性粒细胞计数达1.0×10^9/L,血小板计数为60×10^9/L。这两例病人的结果提示MSC联合HSC的共同移植有助于患者造血功能的恢复,提高移植物的成活率。Wang等[20]学者则对一名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SAA患者行MSC联合HLA半相合的HSC共同移植,结果移植物迅速定位且并未观察到GVHD,目前该患者的状态良好,环孢素A的用量也逐渐减少。英国癌症中心的学者[21]也报道了一名SAA男性患者接受MSC联合HSC共同移植的情况。该患者接受过3次异基因HCST且失败后,再次接受了HLA相合的异基因HSC联合MSC的共同移植。结果四周后,该患者的造血系统完全恢复,也脱离了输血依赖。在第4次移植前患者的骨髓内未发现任何残存的造血组织,而第4次移植后的第25天,患者的骨髓内即发现造血结构,但未发现来源于供者MSC的DNA,提示HSC联合MSC移植的最初,供者的MSC可能有助于HSC的归巢,但待患者造血功能恢复后,供者的MSC可能会被受者的免疫系统清除。国内同样有学者报道了MSC联合HSC共同移植的情况。Fang等[22]学者报道了1例SAA患者接受母亲脂肪来源的MSC联合自体PBHP输注的情况。结果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目前,该患者的情况:白细胞计数为5.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3×10^9/L,红细胞计数4.12×10^12/L,血小板达75×10^9/L,活检显示骨髓细胞计数正常,细胞遗传学也同样正常。
以上报道均提示MSC输注是治疗AA的一项有效方法,但是由于病例数的限制及大多数未设置对照组,其具体效果还是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证明。
4 展望
AA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HSCT和IST。但HSCT后的并发症和IST后的复发危险仍旧困扰着当今的临床医生及医学研究者。MSC的多向分化、免疫调节、组织修复、支持造血能力、异体输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有学者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不少病例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MSC应用于治疗AA仍处于探索期,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如MSC的具体输注剂量,扩增后的MSC在体内有没有恶变的可能,MSC的免疫抑制功能会不会增加真菌的感染机率和其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等。相信随着对MSC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不久的未来,MSC会成为治疗AA的又一种有效的方法,为所有AA患者带来福音。(何广胜)
发表于:2011-04-25 22:11
网上咨询严匡华大夫
严匡华的咨询范围: 各种血液淋巴系统疾病的个体化中西医结合综合诊治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包括 一. 红细胞疾病: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IDA)、巨幼细胞贫血(MA)、恶性贫血(PA)、再生障碍性贫血(A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各种溶血性贫血(HA)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包括温抗体型AIHA(WAIHA)和冷凝集素病(CAD)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如蚕豆病、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等,红细胞增多症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特发性红细胞增多症(IE)、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SE)、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RE)、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和原发性家族性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PFCP)等,高铁血红蛋白(MHb)血症,硫化血红蛋白(SHb)血症,卟啉病,先天性转铁蛋白缺乏症(CAT)等。 二. 白细胞疾病: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各类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与PDGFRA或PDGFRB或FGFR1重排相关的髓系/淋系肿瘤、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IHES)、类白血病反应(LR)、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IM)、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白细胞增多待查、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等。 三. 血小板疾病(thrombopathies)和出血性疾病(bleeding disorders):血小板减少症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征(TTP-HUS),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如巨血小板综合征(BSS)、血小板无力症(GT)、储藏池病(SPD)和血小板第3因子(PF3)缺乏征,过敏性紫癜(HSP),单纯性紫癜(PS),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等。 四. 血栓栓塞性疾病(TED):血栓前状态(PTS)、易栓症、静脉血栓栓塞(VTE)如深静脉血栓(DVT)、动脉血栓栓塞(ATE)如肺(血栓)栓塞(PE或PT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抗磷脂综合征(APS)等。 五.其他血液淋巴系统疾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HA)、Evans综合征、淋巴增殖性疾病(LPD)、包括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又称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在内的各型淋巴瘤、Castleman病(CD)、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多发性骨髓瘤(MM)、重链病(HCD)、轻链病(LCD)、轻链沉积病(LCDD)、淀粉样变性、POEMS综合征(又名骨硬化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MF)、骨髓坏死(BMN)、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名HLH)、恶性组织细胞病(MH)、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CUS)、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IRH)、血色病(HC)、全血细胞增多待查、全血细胞减少待查、淋巴结肿大待查、急慢性淋巴结炎、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脾肿大待查、长期发热待查(LFUO)、血液病急症、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等。 六.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细胞治疗: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如骨髓移植(BMT)、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脐血移植(CBT)、自体移植(auto-HSCT)、异基因移植(allo-HSCT)、半相合移植(Haplo-BMT)、清髓性移植(MA-HSCT)、非清髓性移植(NST,又称为小移植mini-transplant)和微移植(micro-HSCT)的开展实施,以及移植并发症如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肝窦阻塞综合征(SOS)、间质性肺炎(IP)等的甄别处理;各种细胞治疗如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和与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等。 七. 小儿血液病如小儿白血病、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AIL)、自身免疫性淋巴增殖综合征(ALPS)等。 八. 风湿性疾病(RD):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强直性脊柱炎(AS)、干燥综合征(SS)、多发性肌炎(PD)/皮肌炎(DM)、系统性硬化病(SS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风湿性多肌痛(PMR)、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成人Still病(AOSD)、痛风、骨关节炎(OA)、复发性多软骨炎(RP)、抗磷脂综合征(APS)、银屑病性关节炎(PsA)、结节性脂膜炎(NP)、系统性血管炎(SV)如肉芽肿性血管炎(GPA)、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结节性多动脉炎(PAN)、白塞氏病(BD)等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