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推荐热度 3.4
在线服务满意度 暂无
在线问诊量 6226
医学科普
久饿饱食为什么会“撑死”
发表者:严匡华 3253人已读
发布日期:2012-09-07 来源:健康报
教学案例:一人被困深山,4天后走出。来到一户人家,讨了两个馒头,吃后半小时死亡。请解释死亡原因。
普通百姓均知道久饿不能饱食,但其中机理却少有人能说明白。笔者多次在课堂讲过这个案例,前后有近千名行医多年的医生和3年级的医学生,均云“撑死”了。可何为撑死?两个馒头撑破胃,是难以想象的。
学生回答不出这一问题,是人的习惯性思维难以急转弯。总想,撑死就是胃被胀破了。如果先把受饿几日后的病理生理状态作一分析,就不难理解了。
人饥饿数日后,肝糖原储备基本用完。血糖靠脂肪和蛋白的分解等糖异生途径维持到下限。另外,还有电解质的平衡问题。我们知道,不管是否进食,只要有尿,就会有钾被排出体外。所以,数日饥饿后,钾离子必然也在下限。机体处于非常脆弱的离子平衡状态。
这时突然大量进食,机体的反应是: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这时,经过几天的饥饿,机体的多种细胞对胰岛素极度敏感。在胰岛素的作用下,随着血中葡萄糖被转入细胞内,血中的钾离子也一同转入细胞内。其结果是,血钾低于下限,心脏骤停。所以,这里的“撑死”与胃无关,是低血钾之故。即便不进食,如来到医院,医生想,饿了这么久,肯定低血糖,先输一瓶葡萄糖吧。这也足够杀死病人了。
笔者毕业前实习时曾遇到一个病例,情形不同,但道理一样。那天傍晚从外科转来一位60多岁的患者,在外科禁食3日,输了3日糖盐水,没有补钾。到内科后,抽血化验电解质等。患者晚餐后休息。次日一早发现患者已死亡。化验单送来,显示患者生前明显低血钾。
酸碱和离子平衡失调是很多临床表现甚至死亡的原因。因为生物电活动是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而生物电又是离子的电位差所产生。临床经常见到,病人状态很差,仅仅是一瓶平衡盐,可迅速使病人好转。低血钾和高血钾经常导致病人的意外死亡。如被暴打死亡者,尸检可能见不到致命伤,但大面积的组织和细胞损伤使细胞内钾外流,导致高血钾,从而使伤者心脏停跳。地震时建筑物倒塌,有伤者一条腿被压很久,被解救后反而死亡,就与血钾升高有关。另外,低血钙常导致患者抽搐,高血钙则可使患者神志异常。低血钠常使患者神情淡漠。动作电位是钠离子的快速内流形成的,没有足够的钠,哪来的精神!但血钠过低,切忌迅速补充,否则会导致脑干坏死。
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王瑞安
发表于:2012-09-11 15:57
网上咨询严匡华大夫
严匡华的咨询范围: 各种血液淋巴系统疾病的个体化中西医结合综合诊治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包括 一. 红细胞疾病: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IDA)、巨幼细胞贫血(MA)、恶性贫血(PA)、再生障碍性贫血(A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各种溶血性贫血(HA)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包括温抗体型AIHA(WAIHA)和冷凝集素病(CAD)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如蚕豆病、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等,红细胞增多症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特发性红细胞增多症(IE)、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SE)、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RE)、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和原发性家族性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PFCP)等,高铁血红蛋白(MHb)血症,硫化血红蛋白(SHb)血症,卟啉病,先天性转铁蛋白缺乏症(CAT)等。 二. 白细胞疾病: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各类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与PDGFRA或PDGFRB或FGFR1重排相关的髓系/淋系肿瘤、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IHES)、类白血病反应(LR)、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IM)、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白细胞增多待查、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等。 三. 血小板疾病(thrombopathies)和出血性疾病(bleeding disorders):血小板减少症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征(TTP-HUS),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如巨血小板综合征(BSS)、血小板无力症(GT)、储藏池病(SPD)和血小板第3因子(PF3)缺乏征,过敏性紫癜(HSP),单纯性紫癜(PS),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等。 四. 血栓栓塞性疾病(TED):血栓前状态(PTS)、易栓症、静脉血栓栓塞(VTE)如深静脉血栓(DVT)、动脉血栓栓塞(ATE)如肺(血栓)栓塞(PE或PT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抗磷脂综合征(APS)等。 五.其他血液淋巴系统疾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HA)、Evans综合征、淋巴增殖性疾病(LPD)、包括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又称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在内的各型淋巴瘤、Castleman病(CD)、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多发性骨髓瘤(MM)、重链病(HCD)、轻链病(LCD)、轻链沉积病(LCDD)、淀粉样变性、POEMS综合征(又名骨硬化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MF)、骨髓坏死(BMN)、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名HLH)、恶性组织细胞病(MH)、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CUS)、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IRH)、血色病(HC)、全血细胞增多待查、全血细胞减少待查、淋巴结肿大待查、急慢性淋巴结炎、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脾肿大待查、长期发热待查(LFUO)、血液病急症、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等。 六.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细胞治疗: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如骨髓移植(BMT)、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脐血移植(CBT)、自体移植(auto-HSCT)、异基因移植(allo-HSCT)、半相合移植(Haplo-BMT)、清髓性移植(MA-HSCT)、非清髓性移植(NST,又称为小移植mini-transplant)和微移植(micro-HSCT)的开展实施,以及移植并发症如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肝窦阻塞综合征(SOS)、间质性肺炎(IP)等的甄别处理;各种细胞治疗如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和与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等。 七. 小儿血液病如小儿白血病、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AIL)、自身免疫性淋巴增殖综合征(ALPS)等。 八. 风湿性疾病(RD):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强直性脊柱炎(AS)、干燥综合征(SS)、多发性肌炎(PD)/皮肌炎(DM)、系统性硬化病(SS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风湿性多肌痛(PMR)、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成人Still病(AOSD)、痛风、骨关节炎(OA)、复发性多软骨炎(RP)、抗磷脂综合征(APS)、银屑病性关节炎(PsA)、结节性脂膜炎(NP)、系统性血管炎(SV)如肉芽肿性血管炎(GPA)、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结节性多动脉炎(PAN)、白塞氏病(BD)等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