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推荐热度 3.4
在线服务满意度 暂无
在线问诊量 6226
呼吸系统疾病
像量血压一样监测肺功能
发表者:严匡华 3326人已读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慢性阻塞性肺病在我国的疾病死因排行榜上高居第三,仅次于肿瘤和脑血管意外,但它在公众中的知晓率却远低于前两者,只有30%的病人在接受规范治疗。”日前,著名呼吸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首届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临床应用交流大会”上呼吁,应该把慢阻肺的早期筛查引入社区,像量血压一样监测肺功能,以此对疾病早干预,减少死亡风险。
“多数人最早出现在走路、上楼梯时气喘”
慢阻肺的治疗是极其落后的。在2007年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协会(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协会)修订版指南中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目标:近期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健康情况,预防和治疗急性加重。意思就是出现症状之后才进行治疗。
“如果对慢阻肺防治提出这样的目标,那是非常落后于高血压、糖尿病的,因为目前的治疗都是针对有症状的患者。”钟南山说,“慢阻肺多数人最早出现在走路、上楼梯时气喘。越往后,走平路也气喘了,到这个时候才看病,往往已经是第三、第四期的病人。”
“有个抽烟的朋友,也是医生,早年曾跟我细数抽烟的十大好处,但近些年来他也开始气促了,肺功能明显不行了。”钟南山说,“这个事我想说明两件事:一不是所有人抽烟都有害,有些人抽烟抽到80几岁肺功能都很好,但是有些人抽三四年就会出问题了。其中一个理由是看他肺功能的影响,有些人对肺功能影响很大,有些人影响小。二,医生对慢阻肺这个病也不了解,有的自己出现早期症状时不干预,难怪公众的知晓率这么低。”
“可惜的是,我们慢阻肺的治疗都很晚”
为什么慢阻肺的治疗这么晚?钟南山称,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像糖尿病和高血压。糖尿病有非常鲜明的指标,一个很好的人没什么症状,突然间血糖高了就有糖尿病。高血压的病人,一量血压很高,那得注意了,也不会等到中风了才开始注意。
肺功能的测定是诊断慢阻肺的一个精标准,主要是测一秒钟通气率(FEV1)。就是深吸一口气,然后用最大的速度把气体吹出来,看第一秒呼出的气体占总的呼气量的多少。慢阻肺患者,一秒钟通气率小于70%;总呼气量小于同年龄正常人的80%。
广州从2002年-2007年做的调查显示,一个人超过40岁以后肺功能每年往下降,这是正常的自然规律,每年下降大概20-30ML。这条曲线表示抽烟的下降快一点,还有一个是有慢阻肺疾病下降也快,这条线表示抽烟且又有慢阻肺的(肺功能)下降得更快。但是往往早期下降快的时候,并没有症状,等到出现症状的时候已经下降很厉害了。
“吸烟人士40岁后每半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测”
钟南山院士建议,对于45岁以上人群,应像量、监测血压一样,定期到社区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四类高危人群,包括长期抽烟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长期接触室内污染者,职业性粉尘接触者,应从40岁起,每半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测。
“人们甚至相当大部分医生都不太懂得慢阻肺要早治,而我们做了5年的社区观察,发现早期干预确实有效。”钟南山称。用什么干预?一个是劝阻吸烟、宣传防治知识、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以及吸入支气管舒张药物。
由于社会公众乃至很多临床医生对COPD认识不足,目前能被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的COPD病人只有30%左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居然有医生用治疗哮喘的药物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钟南山表示,“目前证实对改善慢阻肺临床进程的方法只有两个,一个是戒烟,是肯定有效的;第二,是吸入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噻托溴铵药物改善肺功能、减少肺功能递减率。”
冷知识
什么是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具有进行性不可逆为特征的气道阻塞性疾病,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我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大部分属于慢阻肺。当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诊断为COPD。它的主要特点是气道的慢性炎症以及进行性气道阻塞。临床上表现为长期反复咳嗽、咯痰和喘息,久而久之将演变成肺心病,最后还可能累及全身各系统。
COPD的致病因素包括吸烟、环境、生物燃料,还有体块指数,有人太瘦也容易感染,还有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最近,钟南山正在进行有关灰霾对慢阻肺的影响,还没有得出结果。
发表于:2012-09-21 18:26
网上咨询严匡华大夫
严匡华的咨询范围: 各种血液淋巴系统疾病的个体化中西医结合综合诊治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包括 一. 红细胞疾病: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IDA)、巨幼细胞贫血(MA)、恶性贫血(PA)、再生障碍性贫血(A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各种溶血性贫血(HA)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包括温抗体型AIHA(WAIHA)和冷凝集素病(CAD)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如蚕豆病、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等,红细胞增多症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特发性红细胞增多症(IE)、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SE)、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RE)、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和原发性家族性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PFCP)等,高铁血红蛋白(MHb)血症,硫化血红蛋白(SHb)血症,卟啉病,先天性转铁蛋白缺乏症(CAT)等。 二. 白细胞疾病: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各类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与PDGFRA或PDGFRB或FGFR1重排相关的髓系/淋系肿瘤、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IHES)、类白血病反应(LR)、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IM)、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白细胞增多待查、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等。 三. 血小板疾病(thrombopathies)和出血性疾病(bleeding disorders):血小板减少症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征(TTP-HUS),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如巨血小板综合征(BSS)、血小板无力症(GT)、储藏池病(SPD)和血小板第3因子(PF3)缺乏征,过敏性紫癜(HSP),单纯性紫癜(PS),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等。 四. 血栓栓塞性疾病(TED):血栓前状态(PTS)、易栓症、静脉血栓栓塞(VTE)如深静脉血栓(DVT)、动脉血栓栓塞(ATE)如肺(血栓)栓塞(PE或PT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抗磷脂综合征(APS)等。 五.其他血液淋巴系统疾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HA)、Evans综合征、淋巴增殖性疾病(LPD)、包括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又称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在内的各型淋巴瘤、Castleman病(CD)、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多发性骨髓瘤(MM)、重链病(HCD)、轻链病(LCD)、轻链沉积病(LCDD)、淀粉样变性、POEMS综合征(又名骨硬化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MF)、骨髓坏死(BMN)、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名HLH)、恶性组织细胞病(MH)、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CUS)、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IRH)、血色病(HC)、全血细胞增多待查、全血细胞减少待查、淋巴结肿大待查、急慢性淋巴结炎、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脾肿大待查、长期发热待查(LFUO)、血液病急症、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等。 六.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细胞治疗: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如骨髓移植(BMT)、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脐血移植(CBT)、自体移植(auto-HSCT)、异基因移植(allo-HSCT)、半相合移植(Haplo-BMT)、清髓性移植(MA-HSCT)、非清髓性移植(NST,又称为小移植mini-transplant)和微移植(micro-HSCT)的开展实施,以及移植并发症如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肝窦阻塞综合征(SOS)、间质性肺炎(IP)等的甄别处理;各种细胞治疗如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和与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等。 七. 小儿血液病如小儿白血病、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AIL)、自身免疫性淋巴增殖综合征(ALPS)等。 八. 风湿性疾病(RD):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强直性脊柱炎(AS)、干燥综合征(SS)、多发性肌炎(PD)/皮肌炎(DM)、系统性硬化病(SS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风湿性多肌痛(PMR)、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成人Still病(AOSD)、痛风、骨关节炎(OA)、复发性多软骨炎(RP)、抗磷脂综合征(APS)、银屑病性关节炎(PsA)、结节性脂膜炎(NP)、系统性血管炎(SV)如肉芽肿性血管炎(GPA)、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结节性多动脉炎(PAN)、白塞氏病(BD)等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