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白带异常的常见原因及预防

发表者:杨凤 人已读

概述

白带是阴道黏膜渗出物、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液混合而成的阴道分泌物。白带的形成与雌激素作用有关。正常情况下,白带的量和性状随着女性生理周期的改变而改变。月经干净后,白带的特点是色白呈糊状分泌物,而且量比较少;在月经中期,卵巢即将排卵时,白带增多,其特点是透明,微黏,蛋清样,这是因为宫颈腺体分泌旺盛;排卵 2~3 天后,白带变混浊,稠黏而量少。月经来临前几天,由于盆腔充血,阴道黏膜渗出物增多,白带也随之增多。


一般情况下,生理性白带(即正常白带)在女性 13~16 岁、或月经初潮后开始产生;而月经初潮后的女生,都有可能出现病理性白带(即白带异常)。

白带异常一般是因为阴道炎症、宫颈炎症和宫颈癌变而造成的。可表现为乳酪状白带或豆腐渣样白带,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白带,灰白色、稀薄、鱼腥臭味白带,脓性白带,水样白带以及血性白带等。

白带按照清洁度可以分为四度,1 到 2 度正常,3 到 4 度代表阴道有炎症。

正常白带不需要治疗,其不仅没有危害,还会让阴道保持润滑,减少阴道壁的摩擦,提高性生活质量;白带异常则可能会引起腹痛、异味以及引发生殖器官炎症等,其主要依靠药物进行消炎治疗,或者通过手术治疗原发病。

女性平时应注意私处卫生,勤换洗内裤,不要随意使用私处洗液,同时也要督促伴侣注意个人卫生。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并避免经常久坐。

常见原因

白带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而白带异常主要由阴道和宫颈细菌感染、霉菌感染、子宫息肉、子宫肌瘤、子宫恶性肿瘤等病因所引起的。


病菌感染:生殖器官病菌感染容易导致白带异常,比如细菌性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和输卵管炎。

霉菌感染:阴道感染霉菌,会引发霉菌性阴道炎,会造成白带呈豆腐渣样。

滴虫病菌感染:滴虫性阴道炎会导致白带颜色异常,呈黄色或绿色,有鱼腥臭味。

肿瘤:子宫肌瘤或者宫颈癌,都会导致白带异常,白带颜色和性状发生改变,还伴有阴道排液。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况者更容易出现白带异常:


阴道炎患者:比如患有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的女性。

子宫发生病变者:比如患有宫颈炎、输卵管炎、子宫肌瘤、子宫癌的女性。

宫内放置节育环者:可能会导致血性白带,但持续时期不是很长。

雌激素分泌不足者:比如内分泌失调、卵巢早衰的女性。

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者。

先天性阴道或生殖器异常者。

症状表现

一般来说,正常白带为白色糊状的粘液,无其他异常;白带异常主要表现为颜色发黄或黄绿色、白带中有血、白带有鱼腥味,还伴有外阴瘙痒和下腹疼痛症状。


正常白带:主要表现为白色糊状粘液,有时是透明水样粘液,无异味,无颜色,白带量正常。

白带异常,根据病因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患霉菌性阴道炎时的白带:主要表现为豆腐渣样或乳酪样白带,伴有外阴瘙痒或灼痛。

患滴虫性阴道炎时的白带:主要表现为黄绿色、泡沫状、有腥臭味儿的白带,伴有外阴瘙痒。

患细菌性阴道病时的白带:主要表现为白带稀薄、灰白色、带有鱼腥臭味儿,还伴有轻度外阴瘙痒。

细菌感染时的脓性白带:白带颜色为黄色或绿色,质地比较黏稠,大部分伴有臭味。

癌症晚期的水样白带:白带稀薄如水,或者呈米泔状,还伴有腥臭味儿的阴道排液。

子宫病症时的血性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血量多少视病情而定。

如果白带出现异常,但没有引起重视,可能会加重阴道炎症,甚至引发宫颈炎。白带异常和阴道炎、宫颈炎可互为因果,如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恶性循环。

预防

1.注意私处卫生,勤换洗内裤,不要随意使用私处洗液,如有需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因为现在很多洗液都是三无产品,用的不对,不仅不会起到保护私处的作用,反而会破坏阴道菌群。

2.女性不仅要自己注意卫生,也要督促伴侣注意个人卫生,同房时,如果没有要孩子的打算,请做好保护措施,使用避孕套可以有效防止阴道炎,阴道细菌感染,艾滋病病毒,性病等;女性最好不要吃紧急避孕药,会影响例假周期,也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从而引发白带异常。

3.饮食上以清淡为主,不要吃辛辣、刺激、生冷食物,比如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辣椒和油脂含量高的食物;不要吃路边摊和烧烤,例假期间不要吃螃蟹、蛤蜊等寒性食物。

4.女性应该保持心情愉悦,特别是在例假期间,生气和愤怒会影响内分泌,降低抵抗力,容易被细菌侵染,因此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

5.女性不要长期在办公室久坐,久坐会不透气,容易让私处细菌滋生,诱发阴道炎,从而诱发病理性白带;多从事轻柔的运动,比如瑜伽、太极、节奏缓和的舞蹈等,让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增加自身抵抗力。

6.老年女性容易因为抵抗力下降而感染老年性阴道炎,导致白带异常,因此,老年女性应及时补充营养,增加身体抵抗力,在身体遭受细菌感染的同时,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消除炎症,防止恶化。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