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推荐热度 5.0
在线服务满意度 100%
在线问诊量 29754
视神经病
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及治疗
发表者:张健 1674人已读
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及治疗
视神经萎缩是指任何疾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其轴突发生病变,致使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态学改变,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病损的最终结果,表现为视神经纤维的变性和消失,传导功能障碍,出现视野变化,视力减退并丧失。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颜色为淡黄或苍白色,境界模糊,生理凹陷消失,血管变细等。
病因
1.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常因球后视神经炎、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病)、眶内肿瘤压迫、外伤、神经毒素等原因所致。这些病变发生在眼球后部。
2.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常见的有视乳头炎、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奎宁中毒、缺血性视乳头病变、青光眼等。
3.颅内病变
由颅内炎症,如结核性脑膜炎或视交叉蛛网膜炎可引起下行性视神经萎缩,如炎症蔓延至视乳头则可表现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颅内肿瘤所产生的颅内压升高,可以引起视乳头水肿,然后形成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视力减退和视盘呈灰白色或苍白。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病损时可出现裂隙状或楔形缺损,前者变成较黑色,为视网膜色素层暴露;后者呈较红色,为脉络膜暴露。如果损害发生于视盘上下缘区,则更易识别,因该区神经纤维层特别增厚,如果病损远离视盘区,由于这些区域神经纤维导变薄,则不易发现。视盘周围伴有局灶性萎缩常提示神经纤维层有病变,乃神经纤维层在该区变薄所致。
虽然常用眼底镜检查即可发现,但用无赤光检眼镜和眼底照像较易检查。视盘小血管通常为9~10根,如果视神经萎缩,这些小血管数目将减少。同时尚可见视网膜动脉变细和狭窄、闭塞。
视神经萎缩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视盘境界清晰,生理凹陷及筛板可见;后者境界模糊,生理凹陷及筛板不可见。
检查
1.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
可发现P100波峰潜时延迟或/和振幅明显下降。VEP能客观评估视功能,对OA的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判定有重要意义。
2.采用常用计算机自动视野计的中心视野定量阈值检查程序
可见向心性缩小,有时可提示本病病因,如双颞侧偏盲应排除颅内视交叉占位病变,巨大中心或旁中心暗点应排除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该检查能用于视功能评估,对OA的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3.头颅或眼部CT、MRI检查
可见压迫性和浸润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可见颅内或眶内的占位性病变压迫视神经;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病患者可见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灶。该检查能在OA的病因诊断中排除或确诊压迫性和浸润性视神经病变、脱髓鞘病变。
4.利用基因检测技术
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线粒体DNA或核基因进行检测,可见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导致的OA患者存在相应基因位点的突变,该检查能在OA的病因诊断中排除或确诊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1.病因治疗
一旦视神经萎缩,要使之痊愈几乎不可能,但是其残余的神经纤维恢复或维持其或改善视功能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应使患者充满信心及坚持治疗。
2.药物治疗
常用中西医结合,以中为主治疗,中医辨证论治,以养肝明目为治疗大法,可以配合针灸或耳穴压豆。西医包括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ATP及辅酶A等,血管扩张药及活血化淤药类如菸酸、地巴唑、维生素E、维脑路通、复方丹参等。近年来通过高压氧、体外反搏穴位注射654-2、鼠神经生长因子等均已取得一定效果。
本文是张健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9-07-05 06:06
网上咨询张健大夫
张健的咨询范围: 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血管病,退变性眼病、青光眼、干眼病、重症肌无力等疑难眼病。睑板腺囊肿、上睑下垂、眼睑震颤、儿童多瞬症;流泪、慢性泪囊炎、睑板腺功能障碍;急、慢性结膜炎、沙眼、春季角结膜炎、泡性角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翼状胬肉、球结膜下出血;巩膜炎;细菌性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角膜基质炎;葡萄膜炎、葡萄膜大脑炎、贝赫切特综合征;玻璃体混浊;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黄斑出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近视眼、远视、散光;斜视、弱视;眼眶炎性假瘤;眼外伤等疑难眼病。 更多>>
张医生医术高明,服务热情,孩子也很喜欢张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