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应该如何预防婴幼儿食物过敏?
发表者:张萍萍 689人已读
随着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对预防儿童食物过敏的指南和推荐在不断修正,给临床医生带来不少困惑。发表在2016年BMJ上的一篇综述,对如何预防婴儿食物过敏进行了最新进展的综合回顾。
▼食物过敏策略的变化引起的困惑
食物过敏可影响各个年龄阶层,针对其发病机制有很多推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预防食物过敏。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的进展,不同机构都给出了不同的推荐预防策略,并总是在变化,给临床医生带来很多困惑。另外,用于描述食物反应的术语不同,使得不同免疫机制下的疾病均放在了“食物过敏”范畴内一起讨论,掩盖了其背后病因的识别。
因此,本文旨在综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如何预防食物过敏提供最新最全面的认识。
▼是否应该避免接触过敏食物?
——历史的变化
随着免疫致敏和IgE的发现,人们开始认识到很多过敏原的暴露发生在宫内或哺乳期间,这对食物过敏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于是提出了应避免在妊娠晚孕期和哺乳期前6个月接触过敏原,该哺乳期间应该仅喂养母乳,而牛奶、玉米、柑橘、鸡蛋、豆类、坚果和鱼类食物的喂养则应延迟到1-3岁。当时的随机临床试验也支持这一结果,因此很多指南都进行了该推荐。
近年来的研究则发现,对外源性(食物)蛋白的获得性耐受是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因此,早期引入过敏食物似乎不会引起过敏性疾病。而最新的观察性队列研究和系统综述也发现,避免接触过敏食物这一策略确实是证据不足的,并得到了多个机构的认同。
▼哺乳早期更应添加过敏食物?
WHO目前推荐出生后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并同时继续母乳喂养直到2岁,但需注意,WHO行此推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肠胃感染而非食物过敏。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哺乳的同时添加固体类辅食,可能对预防过敏有积极作用。另有一些初步的证据发现,引入过敏原作为辅食也有保护作用,且似乎越早添加过敏原类食物,越能降低过敏发生率。但这些数据均来自于观察性研究,只能说明相关性,并不能确定因果关系,仍需要随机临床试验(RCT)的进一步验证。
目前这些RCT也正在进行中,已经公布完整数据的3项RCT的结果表明,接受鸡蛋粉、坚果等食物的实验组婴儿(3个月、4-6个月、4-11个月)食物过敏发生率比对照组有降低趋势或显著降低。
▼微量营养素和预防过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观察性数据),引入过敏原较晚与过敏发生率高之间的相关性也可以用免疫活性物质摄入减少来解释。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物(硒、维生素A、C、E和β胡萝卜素)、维生素D、铁、锌和叶酸等。
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是被研究最多的免疫调节营养物。最近的一篇针对8项RCT做回顾性分析的文章发现,孕期或哺乳期补充omega-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显著减少12-36个月婴幼儿IgE介导的任意过敏的发生(针对36个月以上的幼儿则无明显差异),但在食物过敏的发生率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则无显著差异。
维生素D也受到了不少关注,主要认为补充维生素D会增加过敏性疾病的风险,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HealthNuts),维生素D水平低与婴儿食物过敏风险增加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抗氧化物摄入不够会减弱抗氧化防御,增加特应性疾病的风险,而维生素A/E/C以及锌可以提供一些保护。但仍需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因果关系。
▼其他预防食物过敏的策略
低过敏原性婴儿配方奶粉
过去推荐不能进行母乳喂养的过敏高风险婴儿使用低过敏原性(HA)配方奶,可避免过早暴露于完整的牛奶过敏原。HA配方奶通过将牛奶蛋白打碎成小片段(肽),减少了牛奶蛋白的致敏性,分为完全水解型(eHFs)和部分水解型(pHFs)配方奶。但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HA奶粉并没有预防食物过敏的效果,并认为之前的综述有较大的发表偏移的风险。
益生元和益生菌
有特应性疾病的婴儿微生物菌群与对照组有质和量上的显著不同,特应性疾病的患儿有益菌群(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较少,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较多。益生元摄入较少不利于有益菌群的定植,导致口服耐受性不良。
临床试验表明益生元补充对食物过敏并没有任何作用,但对其他过敏性结局如湿疹等则有积极的预防作用。而针对益生菌对预防食物过敏的作用,RCT的结果并不一致,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的一篇系统综述则已经推荐过敏高风险婴儿使用益生菌预防食物过敏,但这些推荐是基于低质量的证据。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发表于:2016-09-19 23:54
网上咨询张萍萍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