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宪_好大夫在线
8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关于人体和疾病的关系

发表者:赵桂宪 人已读

古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所以,疾病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谈到人体与疾病,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 medical model )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即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化了的风格和特征。

早期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l )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尤其是细菌论基础之上。这种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心理机能及心理社会因素,把人看作单纯的生物或是一种生物机器,其思维的形式化往往是“不是、就是”(不是病,就是健康)

随着社会、医学的发展,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他提出:“为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我为什么要提医学模式呢?

我是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我们和风湿科医生观察到的一个共同现象就是:在生病的早期,或一些患者不能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接受自己生病这个现实而从心理上极度排斥疾病时,患者由于恐惧及担忧,自身的免疫系统处于极度紊乱、不平衡的状态,疾病的发作可能很重,复发也很频繁。疾病复发,尤其在生病的前1-2年间频率最高。而对一些心态非常好,乐观、积极向上或能够接纳疾病,和疾病和平共处的人来讲,疾病相对来说就轻很多,复发频率明显降低,甚至有的人不再发作。关于这点,我想医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属都应该会有深刻体会的。

我老是给我的患者和家属打比方:人体和疾病就像是两个从未谋面的朋友,当大家见面、接触后,如果你不能理解、包容对方,很排斥对方,你们的关系好不到哪里去了,最终的结果就是他很可能就会伤害到你,而如果你能理解、包容他,和他和平共处,把他当作你今生的朋友,接纳他、好好呵护他,当你们相处成好朋友了,疾病还会伤害你吗?

个人认为,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诊治,我们会在生活、心理、康复指导方面花更多地时间和精力,尽管这些内容不是当今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所特别重视的方面,但经过不断地努力和随访,我们正在一点点看到了希望……

有人如此描述一个人生病后的状态:你会感到,他是如此的倔强,顽强的战胜和克服来自外在的侵袭;但又同时感受到疼痛,无奈与绝望……

人生需要各种体验,因为这些体验可以让人增长经验和体会,可以让我们悬崖勒马,重新思考人生的定义和意义。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当我们已置身于疾病中,何不抱着“既来之则安之”、“入乡随俗”的心理,不一定要刚性对抗,而是温柔以待,把疾病也当作是人生的别样的一种体验,是不是会更从容、更幸福呢?

祝愿所有的患者在饱受疾病的痛苦时,也拥有和保持阳光的心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未病者也能做好调节,防未病之病!

下回分解:关于“免疫性疾病和免疫抑制治疗”的思索

本文是赵桂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