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波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非哺乳期炎症怎么回事?

发表者:赵小波 人已读

近年来在医院临床实践中,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逐渐增高,甚至比哺乳期乳腺炎更常见。

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症,结合此类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常见的有两种即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M ),两者临床表现相似,极易混淆,有时与乳腺癌也难鉴别,容易导致误诊误治,病变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不少还因此切除了乳房,治疗经历常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给医生诊治造成很大的困惑,甚至失望。所以,乳腺科医生亟需加强这两种疾病的诊治和研究。

重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分类诊断

随着临床上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增加,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分类诊断引起了关注,但目前多数医疗机构的对此的诊断仍停留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慢性炎症等二者不分的阶段,主要这是两种炎症的发病仍不是很高,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而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M )的确诊需病理检查才能最后诊断,而乳腺科或外科医生对于乳腺炎症还没有一定要病理确诊才治疗的习惯,仍沿用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临床诊断,等到发现治疗效不佳,或术后反复发作时才想到需病理检查分类诊断,所以临床上常见到这样误诊误治情况并不少,甚至乳腺癌当炎症治,或炎症当乳腺癌。由于这两种炎症的发病和治疗截然不同,预后有别,所以,加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分类诊断显得非常重要和急迫。

PDM和GM的临床表现均可表现为乳腺肿块、脓肿、窦道或溃疡,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术后或引流反复发作,一般影像检查如超声检查、乳腺X线检查主要起鉴别乳腺癌和评估炎症范围作用,并不能直接鉴别这两种炎症,所以病理检查显得非常重要,但又不能采用传统手术切取或切除活检,会造乳房千疮百孔,而应采用现代诊断方法-经皮活检技术,常用空芯针空刺活检,不主张用真空辅助旋切活检,针吸细胞学检查不可靠,我们曾遇三例因针吸细胞学检查错将乳腺癌当炎症而误治的病例,应当吸取教训。非哺乳期乳腺炎中PDM和GM两者有些临床特点可循,PDM病变常从乳晕处起病,目前发现可由临床上普通细菌引起,也可由非结核分支杆菌引起,是脓肿反复发作,形成窦道的重要因素,一般不会形成皮损或溃疡,治疗上抗分支杆菌治疗有效;GM则多从乳房外周发病,多发脓肿,累及皮下和皮肤形成皮损或溃疡,是一种乳汁引起的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反应表现,很少由细菌引起,类固醇激素治疗联合手术治疗有效。两者普通细菌培养一般阴性,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由此可见,这两种炎症的病理分类诊断对临床治疗的重要指导意议,病理科医生应重视对这两种炎症进行分类诊断,而不能笼统下一个慢性炎症等对治疗无意的诊断。这两种炎症在病理上是有明显鉴别特征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两种病变共存,临床上也有类似情况,这时病理诊断也会出现困难,需要临床与病理科的配合来完成分类诊断。一般来说,PDM病理主要是大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主,也可出现非干酪样肉芽肿;GM病理则以乳腺小叶单位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可伴微小脓肿;小叶内有多种炎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以及多核巨细胞。PDM除了需要与GM相鉴别,还需与以下疾病鉴别:乳腺结核,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乳腺脂肪坏死,结节病,Avenger肉芽肿和巨细胞动脉炎等。

临床上考虑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时,除进行炎症、细菌培养、风湿免疫因子、内分泌激素和影像学相关检查外,最重要的是经皮活检(可超声引导,取材基底而不是脓肿)进行病理分类诊断,并与乳腺癌等其他疾病鉴别,然后才考虑确定性治疗,以免误诊误治,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甚至全乳切除的风险。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