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长期卧床会引起骨质疏松症
发表者:赵新华 848人已读
欢迎关注喜马拉雅FM本人科普频道:“科学战胜疼痛”。
本人微信号:zhaoxinhua78915
正常5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骨丢失量小于1%,但卧床一周,丢失骨量即可大于1%,以后骨量丢失速度稍变慢,3~4个月后可丧失全身骨量的20%。
有人研究发现,脊柱的骨骼在卧床情况下更易丢失骨量,卧床36周即可丢失20~40%,所以患脑血管病、截瘫,骨折等病后,久卧床上易致骨质疏松症。这些数字是极其惊人的。
负重和运动对骨的生长和再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机械刺激,肌肉收缩对骨的机械刺激和维持骨矿物质含量是最有效的。所以上述病人应尽量减少卧床时间,鼓励间歇起床活动,或作床上锻炼,同时进行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治疗,如口服钙剂,维生素D3。
卧床患者在家具体锻炼办法:身体较虚弱的病人可由家属或医护人员进行全身肌肉按摩,主要采用捏拿肌肉的方法,刺激肌肉收缩。被动活动四肢关节,刺激骨骼,减少估量的丢失。肌肉按摩每日2次,每次以病人不出现疲劳感为度。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病人可以进行主动肌肉收缩(也就是使肌肉用力),进行主动的关节活动,包括四肢所有关节,可以减少骨量丢失,防止关节粘连而出现功能障碍。病情允许的卧床病人可做仰卧起坐,以及腰背肌的功能锻炼等。如果病情允许,可以早期扶拐下地行走。
本文是赵新华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2018-04-08 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