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璐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如何破解胆囊结石治疗选择上的困惑(此文为转载,本人赞同)

发表者:郑璐 人已读

事情得从前天早上我的专家门诊说起,在昨天众多的就诊病人中,有2个年轻的胆囊结石病人令我印象深刻。第1位病人近期来因右上腹痛反复发作,当地医院B超提示“胆囊多发结石伴胆囊壁明显增厚”,医生虽已明确建议需要切除胆囊,但他为能否“保胆取石” 专程从2百多公里外的台州赶来找我咨询,经我反复解释,最后终于接受“切胆”的建议回当地医院手术。第2位是杭州本地人,因急性胆囊炎发作在另一家三甲医院住院,B超及磁共振均显示“胆囊管结石伴胆囊缩小”,医师建议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他上网多方查询,希望能保胆取石来看我的门诊,我费了不少口舌解释对他的病情而言必须“切胆”,但最终仍没有说服他,让我略有挫败感。

结合平时临床工作中的一些经历,还是有两方面的感慨:一是在医学技术已相当发达的现代中国,胆囊结石是常见疾病,病人为什么还会经常因“切胆”和“保胆”的两难选择而奔波;二是作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高年资医生,为什么病人对我的煞费心思的治疗建议仍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高度发达的资讯和无处不在的网络资源给病人带来了海量信息,但鱼目混珠,良莠不齐,让人无从适从,从某种意义上把人带入新的“蒙昧”状态,容易使病人陷入“保胆”和“切胆”的选择困境。

确实,从与病人的日常交流中得知,他们要求“保胆”的理由主要为:身体器官受之于父母,不能轻易切除;胆囊结石取出结石即可,不必切除“无辜”的胆囊;切除胆囊后会损害病人的消化功能等等。部分网络信息强化了这种感觉,使得一些一心“保胆”胆囊结石病人四处求医,而目前大多数肝胆外科中心的专业医生,则对“保胆”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我国一些非常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也明确反对滥用“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虽然不是所有的胆囊结石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但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结石大于2cm、胆囊多发小结石、结石合并胆囊息肉、合并心肺疾病糖尿病等病人是目前公认需要手术治疗的。

blob.png

胆囊结石的国内外治疗现状到底如何?可以上网查权威专业文献便可知晓。上PubMed(最能反映相关医学领域的国际动态),先输入关键词“胆囊结石(gallbladder stone)”和“保胆取石(cholelithotomy)”,总共才查到9篇文献,其中7篇文献的作者是国内作者,6篇发表国内杂志,3篇英文杂志,仅2篇为欧美作者(19861990年)。

blob.png

再输入关键词“胆囊结石(gallbladder stone)”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omy)”,总共查到相关文献5745篇。从这个结果看,在国际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是治疗胆囊结石的绝对主流治疗方式。

blob.png

发表在2016年著名专业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上的欧洲肝脏研究协会关于胆囊结石预防和治疗指南中,也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式,却只字未提“保胆取石”。

blob.png

blob.png

这与国内“保胆取石”的民间热潮对比强烈,其中原因值得深思,既有科学素养和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有临床研究的严谨性因素等等。

现阶段为什么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仍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事实:1、采用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已有近130年的历史,经过全世界无数病例的临床验证,证明其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2、具体到每个病人,胆囊结石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结石还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取石后结石复发的因素可能依然存在。20多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展“经皮胆镜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其基本原理就是“保胆取石”,但终因结石复发率过高而早已弃用。3、极个别胆囊结石病人经保胆取石后胆囊病变继续发展,甚至发生胆囊癌变。4、“保胆取石”无论在设备和技术要求上均低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石复发的受害者是病人,谨慎对待“保胆”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医生的所持的严谨科学理念,而不是技术上的问题。

“上医治未病”,预防疾病永远高于治疗。保功能手术是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之一,“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在结石无法预防的现阶段,虽有理论上的优势,但术后结石复发和无法阻断胆囊疾病的继续进展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不宜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仅适合极少数胆囊结石病人(胆囊功能正常、无症状、结石单发等),在现在和将来的一段时间,绝大多数的胆囊结石病人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仍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生命现象极其复杂,医学具有高度专业化和经验性科学的特质,疾病的诊治绝对不能通过病人自己依靠网络作为工具进行DIY。破解胆囊结石治疗选择困惑的根本在于重建医患信任和医生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就现阶段而言,“切胆”是主流,“保胆”具有极其严格的条件限制,最终目的是为病人健康和安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12-22